本文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五颜六色的天空
在唐代的时候,嫁给李亿又被抛弃的才女鱼玄机,曾经有感于有情人的难得,写下一句著名的爱情诗: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这句诗写出了世间太多感情的真相,后来发展成了一句俗语: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
虽然说这样真挚的真情情在世间是非常少见的,但却并不是完全不存在,也正是因为其稀有,才更显得难能可贵。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和他的妻子袁震相守一生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坎坷与曲折,感人至深,就是一份万两黄金也买不到的珍贵爱情。
胡适的得意弟子,数学考零分被清华破格录取
1909年,注定是一个风起云涌、新旧交替的时代,这一年,吴晗出生在浙江义乌的一个小康之家,在那个年代,读书人一般走的都是仕途之路,吴晗的父亲吴滨珏也曾考上过大清朝的秀才。
吴晗从小就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过人才华,他博闻强记,聪明过人,尤其是对历史非常感兴趣。考上了上海的中国公学之后,吴晗成了大名鼎鼎的学者胡适的学生,胡适当时正在这个学校里当校长。
胡适对吴晗在大学里写下的《西汉的经济状况》一文非常赞赏,吴晗经常就学术上的问题请教胡适,胡适也总是悉心回答。胡适去到北京以后,吴晗也去北京考北京大学,因为数学考零分没有考上,却因为文史上的过人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吴晗考上清华以后,家里就已经衰落了,生活上非常贫困,胡适经常在经济上接济吴晗。胡适又给清华大学的校长翁文灏写信,为他争取到了工读的机会,"此人家境甚贫,本想半工半读,但他在清华无熟人,恐难急切得一个工读机会。他若没有工作的机会,就不能入学了。我劝他决定入学,并许他代求两兄帮忙。此事倘蒙两兄大力相助,我真感激不尽。"
吴晗在大学期间就写下了《胡应麟年谱》、《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著名的文章,在当时史学界名声颇高。大学毕业的时候,胡适要吴晗去北京大学任教,蒋廷黻为了留下人才,破格提升吴晗为清华大学教员,吴晗留在了清华大学讲授明史。
袁震是有病,瘫痪在床,但她的人品、学识并没有瘫痪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这样的环境下,吴晗可以说是前途一片大好,身边围绕着许多仰慕他才华的女同学,但吴晗都一心做学问,根本不为所动。但是,这一切,都在见到病床上的袁震之后改变了。
袁震原名袁震之,1907年出生于湖北光化县,18岁的时候,袁震考上了武汉大学,读的也是和吴晗一样的专业:史学,还发表了《武则天》、《中国地名考》等优秀的论文。正是因为这一共同的爱好,她和吴晗两个人之间以后有着说不完的共同话语。
几年之后,23岁的袁震又考入了清华大学史学系,袁震的人生看起来也是在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和吴晗相识相遇,那他们二人绝对是令外人艳羡的一对才子佳人。
但天有不测风云,上天偏偏在这个时候跟袁震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袁震的父亲患上了肺结核,这在30年代的中国还是不治之症,更可怕的是,这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
袁震离开学校回家去看望父亲,就这样不幸地被传染上了,病情日益严重,还变成了骨结核,她长期生病在床不能去上课,清华大学也只能取消了袁震的学籍。
换成其他年纪轻轻的女孩,在大好年华遇到这样重大的人生打击,肯定都是心灰意冷,对人生失去了希望。
但是,袁震却不是这样一个轻易就向生活低头、向命运认输的女孩,哪怕是常年躺在病床上,她依然非常的乐观坚强,她这样的乐天派精神也深深地鼓舞着身边的朋友和亲人。
不仅如此,与人交流的时候,对自己擅长的史学领域,袁震总是能够侃侃而谈,说出自己独到的意见。第一次见到袁震的吴晗,也正是这样被她深深吸引的,哪怕是躺在病床上,但她的精神却是那么的熠熠生辉,她的学识却是那样的广博。
病中的袁震,一直是由老师吴之椿、同学梁方仲照料,后来梁方仲因为要去外地,就委托吴晗来照顾她。
第一次见到袁震的时候,吴晗25岁,袁震27岁,这个比自己大了两岁、躺在病床上却乐观坚强又学识渊博的女孩,令吴晗着迷,她远比身边任何一个健康的女孩对他更有吸引力、更有魅力,因为吴晗欣赏的是她的精神和内在。
有一次两个人讨论学术问题,吴晗引用了胡适的观点,但袁震却驳倒了这个观点,吴晗对此非常敬佩。袁震笑话吴晗:"你怎么老是在胡适面前矮三尺呢?"吴晗却说:"那么,我在袁震面前就矮了一丈!"
不仅是在学识上,在人生观上,袁震也是吴晗的引领者。袁震十几岁的时候,就在家乡参加了五四运动,宣传爱国思想,抵制日货,还曾因为减掉长发、带头闹革命被开除学籍。
1922年,袁震为湖北女子参政协会起草了《成立宣言》,吴晗读了之后对其中的文采非常欣赏。袁震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的叔父袁书堂就是因为革命牺牲,姐姐袁溥之也是受叔父影响走上革命道路的共产党员。
很多年以后,吴晗回忆说:袁震对我倾向党、倾向革命、皈依马列主义起了很大作用。
袁震因为骨结核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基本上处于半瘫痪状态,换做其他人不觉得她是一个累赘就不错了,但吴晗却对她悉心照顾、倾心相爱,袁震又怎么能不被深深地打动。
他经常去和躺在病床上的袁震交流学术问题,探讨人生问题,哪怕是说上一两个小时也不觉得疲倦,两个人之间好像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虽然吴晗倾心于袁震,袁震也对吴晗非常欣赏,但是她考虑到自己的病情,为了吴晗的将来考虑,拒绝了吴晗的爱情。
袁震之的姐姐袁溥之出狱后,来到了北京,将袁震从医院里面接了出来。吴晗让袁溥之帮忙抄写《李朝实录》,每个月给她40元大洋作为报酬,其实是为了解决袁震的生活费和医药费。
对吴晗的行为,外人都觉得非常匪夷所思,因为袁震不仅比他大,而且还常年病卧在床,连生活都无法自理,纷纷在背后议论,吴晗就跟他们解释:“袁震是有病,瘫痪在床,可我喜欢和追求的是她的人品、学识,她的人品、学识并没有瘫痪,照样熠熠生辉。”
这种同生共死的感情是万两黄金也买不到的
外人只是在背后议论,但吴晗的母亲听说儿子爱上了一个常年瘫痪在床,而且很可能没有生育能力的女孩之后,急得赶紧从老家义乌跑到北平来劝阻儿子。
吴晗不忍让母亲伤心,就骗她说,袁震的病好多了,她到外地养病去了。就这样,吴晗连哄带骗地将母亲劝回了老家。
抗战爆发以后,吴晗去了云南大学教书,每个月都会给袁震寄去生活费、写信,有了吴晗的爱情支撑,袁震的身体渐渐好转,1939年的春天,她终于能下地走路了。
袁震能够走路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姐姐和妹妹们一起去了云南找吴晗,她想让他看到自己站起来后的样子。
不过这一去,袁震不仅见到了吴晗,也见到了早就在这里的袁震母亲,她看到自己未来的儿媳原来是这样一幅病恹恹的样子,大失所望。母亲劝吴晗,只要你不和袁震结婚,我把老家的房屋田产都卖了,替她治病都可以。
吴晗却对母亲说了一段非常令人感动的话:“您完全错了!人的精神是不能用金钱来换取的,否则岂不成市侩了吗?我们相爱,是因为我们今生今世互相不可缺少,我不能没有她,她也不能没有我。这种同生共死的感情是万两黄金也买不到的!我们结婚与否,不决定于我,而是取决于她。她病好了,愿意结婚,我一定和她结婚,如果她不愿意结婚,我也要照顾她一辈子。”
吴晗如此坚决,母亲拿他没有什么办法,幸亏老天眷顾,袁震的身体逐渐恢复了,他们在1939年的10月份举行了婚礼。“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经过重重的磨难,这一对苦命鸳鸯终于走到了一起,并且一牵手就是一生。
自从见到袁震的第一眼开始,吴晗就做好了照顾她一生的打算,在袁震患上子宫肌瘤需要输血时,吴晗知道自己跟妻子血型一样,就经常给妻子输血,因此患上了脑贫血,在上课时晕倒了几回。
袁震劝他:“你不要再为我输血了,我反正是这个样子啦,多活一年与少活一年也没多大差别的!”吴晗却安慰妻子:“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你。为了使你早日康复,我就是少活十年八年又有什么关系呢!”
吴晗用自己的课时费给袁震看病买药,买肉炖汤补充营养,自己却整天穿着破旧的衣服和鞋子,每天走很远的路去上课,如此十年如一日的深情,实在是感天动地、世间少有。
在袁震的影响下,吴晗也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袁震的身体不能生育,两个人就从孤儿院收养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叫吴小彦,儿子叫吴彰,两个孩子的到来让夫妻俩也享受到了为人父母的快乐,弥补了人生的缺憾。
袁震没有辜负吴晗的一片深情,她的身体好转之后,给丈夫的工作和学术都提供了鼎力的支持,在妻子的帮助下,吴晗出版了《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灯下集》等多部著作。吴晗非常感激妻子的付出,他说:“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袁震的心血!”
同甘共苦几十年,晚年的吴晗却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劫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晗因为历史剧《海瑞罢官》被批斗,后又被捕入狱,妻子袁震也被牵连,1969年3月备受折磨的袁震离开了人世,这一年的10月,吴晗也含冤离世。
人生无常,斯人已去,但他们同甘苦、共患难的爱情却一直感动着后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