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心安是归处



本文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五颜六色的天空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位现代中国文学史绕不开的文学家,曾经担任过中国文联副主席的刘绍棠。刘绍棠在文坛的地位不可小觑,作品很接地气,获得了大众的喜爱。

这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娶了一位才女,而身边有贤妻陪伴的他,在农村还有一位红颜知己,是他对待感情不忠还是另有隐情?
01一路走红的作家
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写作“小神童”,年仅13岁的时候,就开始发表作品了。
刘绍棠的故乡儒林村,名为儒,实则没有做学问的人士,甚至没有一所正规的学校。村里的孩子想要上学,只能不辞辛苦,奔波到邻村的学校上学。

正所谓“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刘绍棠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常缠着父亲给他讲述各种有趣的故事。鉴于刘绍棠过人的智慧,以及对文学的喜爱,刘绍棠的父亲不得不把6岁的他送到邻村读书。
刘绍棠终于有机会进入学校,他的才华也得到充分的展现,他听课聚精会神,老师当堂所讲的内容,他总能铭记于心。
刘绍棠更大一些,转入县城读高小,开始学写800字的作文。
同年级的人叫苦连天,刘绍棠却如有神助,800字的作文游刃有余,无论是文笔还是立意都受到老师的夸赞。
更突出的是,刘绍棠还创作了一本《西海子游记》,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情节的设计跌宕起伏,大家相互传阅,很受欢迎。刘绍棠瞬间小有名气。
小学毕业后,刘绍棠顺利考入北平二中,他迎来了自己的初中生活,同时也正式开启了文学创作的大门。进入新学校没多久,刘绍棠以学校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作品一出,就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喜爱。此后,刘绍棠又陆续发表了多篇作品,社会人士逐渐注意到这个天赋异禀的少年。

最有意思的是,才上高一的刘绍棠创作了短篇小说《青枝绿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很欣赏这部作品,将它编入了高二语文课本里。待学习到该篇文章的时候,老师直接邀请刘绍棠上台讲解,分享写作心得。
18岁的刘绍棠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可是经过一年的学习,他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因为课程太紧而有所退步。当时刘绍棠想效仿苏联作家肖洛霍夫,想写出有别于民国那些深受儒学影响,行文半文半白的作家的作品,开创“新中国田园牧歌”,于是他读完大一后选择退学。
退学后的刘绍棠专心写作,1955年,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
1956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当时最年轻的会员。
在当时,他与王蒙、丛维熙、邓友梅被称为“文坛四小天鹅”。
1957年到1978年他一直在农村劳动生活。
1979年回到北京的刘绍棠发表《地火》;1980年,发表《蒲柳人家》,引起广泛反响,成为其代表作。
刘绍棠曾一度被邀请担任北京市副市长等职务。但刘绍棠表示“从政不如从文,在朝不如在野”,推辞了这个邀请。
在文学创作上,风光无限,令人羡慕的刘绍棠,在感情上会是怎样的呢?
02邂逅爱情,娶得才女
刘绍棠生命里有两位最重要的女性,一位是他的夫人曾彩美,一位是他下放农村时期的红颜知己杨广芹。
刘绍棠的相貌并不出众,除了过人的才华,他并不引人注意,读书的时候,班上也很少有女孩子倾慕与他,唯有曾彩美,深深地沦陷于刘绍棠。
曾彩美出生于缅甸,她的父母一直在东南亚经商,家境富裕。解放后,父母将她送到潞河中学读高中,由此,曾彩美和刘绍棠成了校友。
那时的曾彩美是班上的生活委员,刘绍棠在学校里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因为班级事务,两人会聚在一起交接班级工作。一来二去,曾彩美和刘绍棠就相熟了。
刘绍棠的写作才华众人皆知,曾彩美也很敬佩他。从小就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曾彩美,对于写作很感兴趣,恰巧又认识了这么一个厉害的写作能手,她就经常请教刘绍棠一些写作方面的问题。刘绍棠也不吝啬,耐心地告诉她。

就这样,两人的交流渐渐多起来,兴趣爱好也相投,情愫在他们中间衍生开来,两人自然而然地走在一起。
眼看高中就要毕业了,学校决定送曾彩美出国留学。但为了自己的爱情,曾彩美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她与刘绍棠约定好报考国内大学。
高中毕业后,刘绍棠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彩美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两人虽然不在同一所学校,却相隔很近,悠闲的周末,两人就可以约会了。
这样的大学生活没过多久,刘绍棠认为学校的课程对他没有帮助,就提出了退学,曾彩美几番劝阻都没有效果,刘绍棠找到系主任递交了退学申请,读完大一的刘绍棠,就办理了退学手续。
随着刘绍棠的退学,他与曾彩美的婚约也提上了日程,在家人的敦促下,两人举办了婚礼。
婚后的刘绍棠更是才思泉涌,一举创作了《夏天》《运河的桨声》两部作品,获得了文学界好评,又在著名作家秦兆阳的引荐下,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对于刘绍棠取得的成就,家人们都很欢快。刘绍棠花自己的稿费,在当时的光明胡同买下了一处小院,小两口就单独搬出来住了,在自己的小院里,种点花草,每天收拾自己的小屋,怡然自得。
03巧遇红颜知己
好景不长,一场变故来临,刘绍棠对文艺创作发表了一些看法,他不得不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从事劳动工作。1966年刘绍棠下放农村锻炼,就这样,刘绍棠告别了妻子与孩子,来到了通县儒林村,一待就是十年。

刘绍棠来的地方,离家很远,每天的工作很辛苦,人也变得消瘦。在北京铁道学院工作的曾彩美,遇上丈夫回来的日子,就把自己节省的钱拿出来,买点好的东西给丈夫补身体。
刘绍棠回到自己的故乡儒林村进行劳动改造,他当着乡亲们的面,深深鞠躬,请求乡亲们监督他进行劳动改造。台下人头攒动,一个名叫杨广芹的女孩心头小鹿乱撞,这不就是他很仰慕的作家刘绍棠吗?
杨广芹时常在生活上帮助刘绍棠,怕他抢不到新鲜的蔬菜,就把最好的蔬菜留起来给他,还鼓励他继续创作。
遭遇变故的刘绍棠哪敢提小说的事情,身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杨广芹拍着胸脯告诉他,自己替他当着,只管放心写。
处于低谷的刘绍棠,遇到这个少女的安慰和保护,心里十分温暖,在杨广芹的鼓励下,刘绍棠继续创作,杨广芹有空的时候就过来帮他清扫屋子。
1973年,杨广芹年满22岁,刘绍棠的作品《桅顶》完成了,他激动地要把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杨广芹。
原本杨广芹有机会上大学的,但是要以批斗刘绍棠作为契机,杨广芹果断地拒绝了,她因此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得知此事的刘绍棠心痛不已,他责问杨广芹:傻丫头,你做做样子也好,怎能就这样毁了一辈子。
杨广芹道:“不行,我只要这样做,大家就会效仿,我再舍不得你受一点委屈,我宁愿一辈子留在农村陪着你。”
她的话一说完,两人顿时热泪盈眶。想到这个心心念念对自己好的女孩,刘绍棠陷入了无尽的纠结,他不想辜负这个女孩。
刘绍棠不是没有想过和曾彩美离婚与杨广芹结婚。在刘绍棠下放农村劳动时,在北京市工作的曾彩美也顶住了压力,坚决不和刘绍棠离婚,当时曾彩美的单位距离通县儒林村50公里,星期六曾彩美经常从学校食堂打好最贵的饭菜,然后骑车给刘绍棠送过去,星期天再回学校。
一边是情深意重地结发妻子,一边是善良重情的杨广芹,刘绍棠与杨广芹的感情是发乎情止乎礼的,没有任何龌龊苟且的事情。刘绍棠经常不知如何取舍,他在痛苦纠结中度过了数年。
远在城市的妻子也很不易,她要承受着偏头疼,节衣缩食,养育她与刘绍棠的三个儿子,还要挂念着农村的丈夫。刘绍棠一时难以抉择,一边是纯情的少女,一边是妻儿,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痛苦与纠结。
1979年,刘绍棠得以重返北京,临走时在车站,他对杨广芹道:“你陪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我终身难忘,你再等等我,我一定给你一个交代”。杨广芹点头,但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主意,她不忍心刘绍棠的妻子,刘绍棠孩子也不能没有父亲。
1980年,杨广芹嫁给了通县张家湾镇南姚园村一位淳朴的农村小伙。这个时候,杨广芹已经是28岁的老姑娘了。这里再次强调一次:刘绍棠先生与杨广芹女士的感情是发乎情止乎礼的,是柏拉图式的。
当刘绍棠得知杨广芹女士结婚的消息时,已经是4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激动不已的刘绍棠给杨广芹女士写了一封信,信里刘绍棠表达了对杨广芹女士的愧疚:
你这样做,要了我的半条命。要是你过得不幸福,我一辈子不得安宁。你为了我牺牲了太多太多!
万幸的是杨广芹女士婚后生活很幸福,丈夫善良朴实,勤劳能干。
这让刘绍棠得到了少许宽慰,他对杨广芹说:你要是不幸福,我一定会把你接到城里生活。杨广芹再次笑了笑,算作回答。从此刘绍棠与她以兄妹相称。刘绍棠多番了解之后,知道杨广芹过得幸福,这才心安。
而曾彩美也明白,丈夫与杨广芹的一段情,是那个时代的错误,她选择了原谅。
刘绍棠后半生都一直挂念着杨广芹,直到他去世前还曾想见她一面,但杨广芹知事明理,寄了自己的照片作为回信。
刘绍棠去世后,妻子曾彩美继续操持家业,并为丈夫整理生前留下的作品,而杨广芹则应了刘绍棠的夙愿,将他们二人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刘绍棠临终前曾给杨广芹女士写信,希望杨广芹女士把他们两人的交往过程写下来,1997年3月12日,刘绍棠因肝硬化、肝腹水抢救无效病逝,享年61岁。
2013年,由杨广芹女士口述的《心安是归处:我和刘绍棠》已经正式出版。

截止2022年,刘绍棠先生已经去世25年了,夫人曾彩美也已经87岁高龄,杨广芹女士也71岁了,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都是安稳幸福的。
这便是作家刘绍棠情感上的两位女人,她们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诠释着她们的情感,真挚无比,令人感慨万千。

虽然这份感情牵涉到三个人,但三个人都是真正的有情义的人,他们的故事,虽存在道德上的争议,但也确实令人动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