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往事



本文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五颜六色的天空

刘涛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文学界正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文学界,曾出现过一位署名“清子”的诗人。
她的诗歌虽然没有专业文人的功底,但是在其发表的为数不多的诗篇中,读者却能感受到字里行间作者所传递出的那种深沉的感情,令人十分的动容。
几年以后,“清子”将自己这几年自己在刊物上发表的诗作逐一地整理出来,并以《涅槃》为书名结集出版。
直到此时,人们才知道,这位署名“清子”的诗人,真名叫做刘涛,而她的父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席刘少奇,而刘涛正是他的二女儿。
1944年10月,刘涛出生于延安枣园的一个窑洞里。
彼时的中国,日军正在节节败退,早已经是自顾不暇了,而国民党那边,蒋介石也在琢磨着下一场战争的方向,想着怎样抢地盘,没有太多精力考虑延安。
这时候的延安,并没有太多的硝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安全平稳的地方。
刘涛是刘少奇的第四个孩子,前三个孩子基本上都是出生在战火中,生存环境都非常的恶劣,相比于她的哥哥姐姐从出生就饱受硝烟的洗礼,刘涛生在这样的一个时期,可以说是很幸运的。
刘涛的生母王前也是一个新时代的革命女性,早在学生时代王前就加入了革命队伍,后来由于一次任务和刘少奇结缘,进而成为夫妻。
王前的两个哥哥,都是当时国军的军官,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解放战争也拉开了序幕,此时国共的关系已经由原来的合作变成了对立。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前由于家庭的原因开始受到很多的舆论压力,逐渐的也影响到了刘少奇,为了不拖累刘少奇,万般无奈之下王前选择了同刘少奇离婚。
王前这样做,无非就是舍弃自己,保全刘少奇的政治生命,虽然刘少奇极力反对,但是王前已经下定了决心。

刘少奇和王光美与刘涛、刘丁
在两人离婚的时候,刘涛刚刚两岁,弟弟刘丁更是不到一岁。这样的情况,其实最可怜的还是这两个孩子。
离开母亲后,刘涛和刘丁姐弟两人只能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在那段时间里,刘少奇一方面继续领导党的工作,在生活上则是既当爹又当妈,独自带着刘涛和不足一岁的弟弟刘丁。
虽然刘少奇是一个非常有爱的父亲,但是在照顾孩子这件事上,尤其是孩子还这么小,这本就不是男性擅长的事情,再加上刘少奇的工作十分的繁忙,因此对这两个孩子也顾及不上太多。
据刘涛自己后来回忆:“在我小时候父亲的工作非常的忙,我们并没有保育员,基本上都是父亲的警卫员捎带管我们。”
而这样的情况则一直持续了整整两年。
到了1948年8月21日,刘少奇迎来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段婚姻,她同天津的工商业巨头的女儿王光美结了婚。
王光美是辅仁大学的高材生,是中国第一位原子物理硕士,后来因为给中国共产党方面做翻译工作而参加了革命,进而来到了延安。
在延安,王光美和刘少奇结缘。
当时,刘少奇和王光美两人的婚礼是在西柏坡举行的,婚礼仪式非常的简单,只是请当时的战友吃了一顿饭。晚饭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高兴地来到刘少奇住处,向刘少奇和王光美表示新婚的祝贺。
在他们和刘少奇谈话的时候,王光美和自己外事组的几个女同志到另外一间屋子,找来刀子、盘子,想切蛋糕。可当她们来到桌子前面的时候才发现,原本圆形的蛋糕此时竟然少了一大块。
转回头她们才发现,这块儿蛋糕早已被4岁的刘涛偷偷挖走了一块,而刘涛此时正在一旁吃着蛋糕。
一时间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在大家的欢声笑语和嬉闹中,王光美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切了一块蛋糕,在大家的祝福声和欢笑声中,刘少奇和王光美两人的婚礼也就此结束。
晚会结束后,刚刚做新娘子的王光美看到了4岁的刘涛和2岁的刘丁。
在此之前,王光美只是个刚刚参加革命不久的女学生,此时突然之间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这样的角色转变一时间让她有点无法适应。
王光美
看着眼前的这个女人,刘涛和刘丁有点怯生生的,这时刘少奇把刘涛姐弟俩叫了过来,让他们喊王光美“妈妈”。
姐弟俩看着这位新妈妈,似乎有些害怕。在父亲的鼓励之下,姐弟俩喊了一句稚嫩的“妈妈”。
看着这一双儿女,听着这一句妈妈,刚刚结婚的王光美心中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感动,一时间忍不住潸然泪下。
王光美紧紧地抱住刘涛姐弟,动情地说道:“妈妈一定好好爱你们。”
自此之后,照顾年幼的刘涛和刘丁、协助刘少奇工作的重担就落在王光美的肩上。
有了王光美这位新妈妈之后,刘涛和刘丁的生活开始变得正常了起来,而警卫员也终于不用再充当保育员的角色了。
1949年3月,刘涛随同父母由西柏坡抵达北平香山,1951年,又随父母搬进中南海西楼甲楼居住。
当时的刘少奇家中,三个较大的孩子刘允斌、刘爱琴、刘允若基本上都已经参加了工作,很少在家里住,这时候刘涛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家里的老大。
自从和刘少奇结婚后,王光美逐渐的了解到了王前的事情,对于刘涛和刘丁姐弟两人的身世也更加地清楚,为了弥补两个孩子缺失的母爱,王光美可谓是竭尽全力。
特别是对刘涛,在家中,王光美给与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将她视为自己的掌上明珠,哪怕自己有了孩子以后,这一点也从来没有改变过。
那时候在家里,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什么都会让着她,当换季孩子们需要添置新衣服的时候,王光美肯定第一个给刘涛做,而家里的新物件,自行车、手表之类的也都是刘涛第一个享用。
那时候刘少奇身边工作人员常说:刘涛就是刘家最幸福的小公主,没人能比的了。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刘涛的身心得到了极好的呵护,虽然生母早早地同刘少奇分开了,但是王光美的出现,完美的填补了这个空白。
据刘涛回忆,当时她在北京女子一中读书时,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她跟妹妹刘平平吵架了,在两个孩子争吵的过程中,刘涛一气之下就说平平不是亲妹妹。

刘少奇和王光美
当时刘平平听后就是一愣,然后哭着说刘涛瞎说,然后就扭头哭着走了。而这时候,刘涛也为自己刚刚的言行有些后悔。
没过多久,王光美就把刘涛找去说:“我从来都没告诉过弟弟妹妹,你不是我亲生的,现在平平哭着来找我,我依然没有告诉她真相,从现在开始,你对其他弟弟妹妹再不要讲这件事情,其他弟弟妹妹一直都不知道。”
刘涛听罢后流下了泪水,她知道妈妈是疼爱她的,但是她没想到妈妈竟然有如此良苦的用心,这让刘涛十分的动容。这时,王光美也把刘涛揽进了怀里,母女二人相拥而泣。
可以说自从王光美成为刘少奇的妻子之后,就尽自己的努力不让刘涛和刘丁感觉到她是后妈,而且在所有兄弟姐妹里,如果说王光美最宠谁,所有的孩子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刘涛。
在三年困难时期,刘少奇的家庭作为中南海最大的家庭,日常开销也是最大的。
当时刘少奇拿的是国家二级工资,而王光美拿的是行政十四级工资,两人加起来每月有500多元。
听起来是很多,但是在当时刘家的人是最多的,十几口人,花销也是最大的,一个月下来,家里常常入不敷出。
但是即便如此,王光美还是会从两个人并不充裕的工资中省下一些钱,然后带着刘涛姐弟骑自行车到西单商场买来好看的花布料回家缝制衣服。
王光美是辅仁大学的高材生,非常的有才华,画布买回来后她负责设计出式样,然后由保育员杨淑梅负责缝制,最后就会变成漂亮的碎花连衣裙出现在刘涛的身上。
而中南海的其它孩子们见到刘涛穿着的碎花连衣裙,都非常的羡慕,也都回家吵着让母亲给做,但是却没有人能够做得出来,王光美设计出的连衣裙样式可以说是中南海独一无二的。

王光美和女儿们
但是,对于刘涛,王光美也不是一味地溺爱,也非常注重培养她的自立能力。而刘涛也非常的体谅王光美操持一家的不容易。
在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候刘涛正在中学、大学读书,为了锻炼刘涛的生活能力,家里每个月只给她5元零花钱,然后上学、下学,哪怕是生病了也不能用公家的车接送。
有一段时间,刘涛患上了沟股炎,痛得特别厉害,甚至连走路都十分困难。那时候刘涛每天都需要到北京医院去打针消炎,由于实在是太疼了,所以有几次她想让妈妈派车送她到医院打针。但刘涛一想到要从妈妈那里扣油钱,就十分体谅妈妈操持这一大家人生活的不易,还是放弃了。于是刘涛每次都是咬紧牙关,自己一个人跑到医院打针换药。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机关在北戴河设有专属休养区,每到夏天中央领导人常常选择在北戴河开会或进行政治学习。
那时候刘少奇夫妇的往返车费和住宿费是公家负责,但是如果要带家属,那么车费和住宿费则需要自己负责。
那时候孩子们都特别希望可以在夏天和父母一起去北戴河,但是由于每个月的开销都很大,所以这路费往往很成问题。为了给孩子们过一个比较开心的暑假,从每年年初,王光美就要精打细算家里的日常开支,每月从工资中扣点钱积攒在一起,到暑假时就能够让刘涛姐弟随同刘少奇到北戴河避暑了。
而刘涛也没有辜负父亲和母亲的期待,进入学生时代后的刘涛,可以说是中南海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她6岁开始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附属育英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入北京女子一中。
1962年,刘涛从师大女附中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这在当时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了。
但是,就在刘涛大学即将毕业之际,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爆发了,清华大学几乎成了运动的火山口。
当时正在埋头苦读的刘涛也在无意中卷入了这场狂飙漩涡中。
开始的时候,刘涛也是运动积极的参与者,但是随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令刘涛万万没有想到,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的矛头竟然开始指向了自己敬爱的父母,她感到万分的惊异和惶恐。
此时,对于刘涛冲击最大的,其实还是她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从小建立起来的信念此时有些动摇,在信仰和亲情面前,刘涛陷入了犹豫和茫然,她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出选择。

刘少奇
这时候,刘涛这样的一个身份,也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很多人开始试图给她施加压力,此时的刘涛正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混乱和犹豫的阶段,终于在外界力量的强大攻势下,刘涛跟大多数人一样站到了父亲的对立面。
在那个时候,刘涛对于政治并没有什么概念,对于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她根本没有自己的判断,在外界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在其他人的引导之下,刘涛做出了同大多数人一样的选择。
这样的选择,在如今的视角下看来,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但是在那个年代,这并不是一个让人出乎预料的选择。
1968年12月,刘涛从清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铁路局承德车辆段当工人。
对于父亲的遭遇和自己的行为,刘涛始终都是困惑的,在这样的全国范围的运动中,很多时候刘涛感觉自己只能随波逐流,个体的感受实在是太过于渺小。
在临走去工作前,刘涛特意要了一本父亲的专案材料,她想在这些资料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从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开过以后,她便开始反思过去那近乎疯狂的日子,越想越觉得自己太不了解父母了。她无数次地为自己曾经的行为而感到深深自责和愧疚。
1971年冬天,刘涛听父母朋友的孩子们说可以去探望自己的爸爸了,刘涛非常地激动,她马上就给周恩来、宋庆龄分别写信,要求见父母。
很快刘涛的请求就得到了批准,但是此时,刘少奇已经过世,刘涛只能去看母亲王光美。当两位解放军战士在中南海东华门告诉刘涛这个消息时,她内心非常激动,终于可以见到日思夜想的王光美妈妈了。
当刘涛怀着深深的自责之情跟王光美见面时,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在我心目中只有你一个母亲。”

刘涛和刘少奇长孙刘维宁
听罢后,王光美什么都没有说,只给了她一个深深的拥抱,母亲的拥抱让刘涛异常难受的心得到了安慰。
运动结束后,刘家一家人也都恢复了正常的工作,每次家里聚会或外出参加活动,王光美总要家人把刘涛叫上,生怕她因当年的事留下心理阴影。
在家人看来,刘涛当年的选择,实在是特殊背景下的一种特殊的产物,而这些年,刘涛承受的痛苦,某种意义上比别人更多。
晚年时王光美身患重病,靠鼻饲维持生计。每当刘涛到医院看望时,王光美一见她眼圈红了,总会忍着病痛哆嗦地伸手过来,示意刘涛不要太悲痛。
2005年11月13日,享年84岁的王光美在北京305医院不幸病逝,刘涛怀着异常悲痛的心情参加了后事料理和追悼仪式。这一对母女,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对于彼此,却超越了血缘的束缚。
王光美去世之后不久,中央电视台和广东卫视曾做了两期追思王光美的节目,每当主持人采访刘涛关于王光美妈妈的点点滴滴时,刘涛总是会控制不住的泪流满面。
刘涛曾经说过:妈妈无论是青年时代投身革命,还是晚年从事“幸福工程”;无论居于人生和社会的高位,还是处在灾难压顶的人生低谷,始终表现出来的坚定信仰、高尚的情操及完美的人格魅力,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而刘涛,自从在清华大学毕业后,一直都在铁路上工作,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这个共和国主席之女、曾经的中南海公主,如同普通人一般,平平淡淡的走过了这几十年,直到退休。
她曾在自己《我不是诗人》中说:我不是诗人,却不禁地要写,为了黎明的追求,为了逝去的忘却,为了激情的骚动,为了真挚的血泪。
成长于那个特殊时代的刘涛,由于自己的身份,经历太多太多的挫折,相对于同龄人,我们没办法评述她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是对还是错。人性的有时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在时代的洪流之下,个体往往都是十分弱小的,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刘涛内心中的苦,而这可能也正是她选择成为一个普通人的原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