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五颜六色的天空
毛主席左右两边的“金童玉女”,大学恋爱,26岁结婚,这张照片是他们的月老,他俩的一生都与之有关。小男孩叫蒋含宇,小女孩叫彭淑清。1959年6月25日下午,韶山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把14岁的大队长蒋含宇、大队委员彭淑清叫到大队部,说:“明天有个中央首长要来咱们学校,学校准备让你们两个代表韶山少年儿童给首长献花。”“这位首长会是谁呢?”看着辅导员神秘又惊喜的表情,他们猜想:不会是毛主席吧?!1921年,毛泽东委派大弟毛泽民回韶山创办了毛氏族校,毛氏族校就是韶山学校的前身。两个小朋友兴奋不已,
蒋含宇不断地琢磨着怎样给主席戴红领巾,
彭淑清则去校园寻找鲜花。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学校像炸了锅一样,全校师生出来夹道欢迎。蒋含宇、彭淑清怕花蔫儿了,一直没摘,
听说毛主席来了,正在吃饭的彭淑清放下饭碗,跑到校园花圃中采来夹竹桃、月季红扎成两束。毛主席越走越近,彭淑清、蒋含宇激动地来到主席面前,把两束带着露珠儿的鲜花献给了毛主席。接过鲜花,毛主席微笑着问:“几岁了?上几年级?”蒋含宇说:“14岁了, 刚上初中二年级。”毛主席一左一右,拥着两个孩子往前走,一一与学校的师生握手。站在韶山学校的大门口,凝视着自己题写的校名,毛主席感慨道:“学校变样了。”人们簇拥着毛主席,走到小学部至初中部的斜坡上,主席要与全校师生合影啦!蒋含宇解下自己的红领巾,踮起脚尖系在主席的脖子上。毛主席高兴地问:“你这红领巾还要不?”蒋含宇爽快地说:“送给您了。”毛主席开怀大笑:“好啊, 我要把它带到北京去,我现在变年轻了,成了少先队员啦。”说完,毛主席把蒋含宇和彭淑清一左一右地揽到身边。
主席的专职摄影师侯波轻按快门,“咔嚓”,这个瞬间被定格了。这幅“能听出笑声”的照片被《人民日报》刊发,后来又被选编在小学课本中。中国人都记得这张照片,但不一定知道接下来的故事。不久, 蒋含宇、彭淑清又以优异的成绩转入湘潭市一中,两人同一年级,不在一个班里,但他们你赶我超,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给毛主席丢脸”这几个字,已经深深地烙在两个小朋友的心中。两人都是班委会和团支部委员,蒋含宇还担任了校团委委员。两个从韶山冲出来的孩子, 工作上相互支持,学习上相互鼓励,他们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考入北京,到毛主席身边去。1963年,蒋含宇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彭淑清考入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攻读炼油机械。
老乡、同窗、好友的友谊使两人越走越近。也许是有了那张照片的缘故,朦朦胧胧中,两人心事都想和对方诉说。1967年, 在大学四年级时,他们相恋了。1968年,蒋含宇毕业被分到了辽宁省凌源县,彭淑清被分配到锦西石油五厂。虽然都在一个省,可两人相距200多公里,两年半的时间,都忙于工作,他们才见了3次面。1971年的1月,他们结婚了。
结婚时,除了一个柳条包和几箱书外,唯一陪伴他们的就是那张和毛主席的合影。1971年9月,江汉油田大会战打响,湖北省荆门炼油厂筹建,需要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力量,已有7个月身孕的彭淑清毅然报名,来到了湖北荆门炼油厂。第二年, 蒋含宇从辽宁调到荆门。油田条件十分艰苦,一片荒野,没有厂房、宿舍,没有道路, 住的是芦席搭成的“房子”,连买菜都要到三四里外去买。
在这里,他们度过了最艰苦的8年时光。后来,夫妻双双又调到江西九江,在他们心里,国家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蒋含宇在九江炼油厂先后担任教育科干事、副科长, 该厂成立教育中心时他被任命为主任。1991年他调任九江石化总厂党委任宣传部长,2002年又调任江西石油总公司任党委副书记。彭淑清是位技术人才,作为石化总厂设计部的一名高工,除完成该厂设备设计、改造等工作外,还担任几位大学毕业生的导师,为培养青年科技人员尽心尽责。蒋含宇说:“不给毛主席丢脸”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们,听主席的话,哪里艰苦、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们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儿子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在广东顺德市工作,女儿在南昌工作。
1999年,彭淑清退休。2005年,蒋含宇也正式退休了。蒋含宇又搞起了红色收藏,主要收藏毛主席的照片、邮票、书籍、画册、文稿等。目前,他收集了毛主席的文集共70多套,各种版本的毛主席诗词,近30个国家文字版本的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自传,长征文献等等,还在南昌、长沙、韶山、福州等地举办展览。只因那一帧泛黄的照片,只因永存心中的信念,造就了这对“金童玉女”执着的一生。他们是幸运的,那个瞬间,让他们寻到爱情,神奇的缘分,让他们站在伟人左右,两个平凡的人,干着平凡的工作,却因此经历了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