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长辈,尤其是父母。
每逢父母生日,子女们都会盛装庆贺,以示孝心。
但是,老人生日并非能随心所欲地庆祝,而是有一定的讲究。
有句老话说“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意思是老人生日中有三种情况不宜庆祝,否则后代会无福消耗。
那么,“寿有三不过”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01
不到六十不过寿
第一不过就是“不到六十不过寿”。
六十岁是一个重要的门槛,在古代是被视为长寿的开始,所以六十岁才能称为“寿”,否则就失之不妥。
首先,六十岁在古人心中是一个完整的甲子,代表一个轮回的结束和新的开端。
其次,古时候人的平均寿命也只有三十多岁,能活到六十岁已属不易。
再者,六十岁也被视为告别过去,展望美好未来的分界线。
因此,六十岁以前通常不会大张旗鼓地过寿,而是简单聚会。
唯有满到六十岁,才算真正的大寿,需要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
所以,如果长辈还未满六十岁,子女要注意不能操之过急地为他们过寿,这在古代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要确定长辈已满六十岁,才可开展盛大的寿辰庆典,这是符合礼节的做法。
02
父母在不过大寿
第二不过是“父母在不过大寿”。
这源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的传统观念。
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宜擅自庆祝自己的生日,更不能过寿,否则会被视为不孝和抢占父母福寿。
比如乾隆晚年虽已八十多岁,但其子嘉庆仍处处顺从,每年都是热烈庆祝乾隆生日,直到乾隆去世才改为过自己的寿辰。
这代表了子女必须恪守“父母在不过寿”的原则,不能因自己年事已高就擅自庆寿,必须等待父母先离世,自己才可庆祝大寿。
所以,当父母还健在时,子女即使已到庆寿的年纪,也需要忍耐待时,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抢在父母之前庆祝,这是对长辈的不敬。
只有获得父母的同意或父母已逝后,子女才可自主过寿。
03
仍在病中不过大寿
第三不过是“仍在病中不过大寿”。
即使已到庆寿的年龄,但如果当时还处于疾病中,也不宜操办庆寿活动。
一方面,病中的老人身体状况本就欠佳,频繁社交劳神费力,不利于痊愈。
另一方面,原本喜庆的寿辰与病中的反差也会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让老人更感孤独无助。
所以,即便满足了年龄和长辈不在的条件,如果老人还在疾病折磨中,子女也需要体谅老人身心状态,等待病愈后再举办寿辰,而不是强行在病中操办庆典。
这既不合礼仪,也可能会对老人的健康造成伤害。
04
还有一些说法特别指明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不过寿。这两个年龄也被视为是老年人年龄上的两道坎。
这两个年龄需要特别关注身体的健康,也很忌讳过寿。这与我们常听到的一句俗语相关,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这句俗语的说法来源于我国的两位圣贤,与孔子和孟子的寿命有关。
据民间记载,这两位圣贤分别在七十三和八十四岁时去世。
因此,这两个年龄也成为了老年人需要特别留意的两道坎。
这源于中华民族对长辈及礼仪的重视。
值此佳节,让我们不仅在生日时表达敬意,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孝顺父母,以孝道为先,使整个家族都能承福千秋。
▲欢迎「关注」、「⭐星标」本公众号▲
▲点「在看」是对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