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7年,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开恩科取试。此次科举主考官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还是著名史学家,主持编纂了《新唐书》等,他作为主考官,对于发掘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卷的则是有宋诗“开山祖师”之称的梅尧臣,二者并称“欧梅”,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看中榜的学子。首先,名气最大的当属苏轼、苏辙两兄弟。其实“三苏”都考了,他们千里迢迢从四川眉山赶到开封,奈何老父亲苏洵没有中,后来他作诗一首自嘲:“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真实反映了苏洵当时在这场科考后的心情和封建时代科举中榜的场景。其次,宋代理学家重磅登场。首推张载,留下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是北宋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接着“二程”,程颢、程颐俩亲兄弟也科考,不过只有程颢高中,程颐未中,并且此后终其一生都没有中进士,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后来在理学方面的建树。“二程”作为理学的重要奠基者,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再次,这次恩科“唐宋散文八大家”参与度很高。主考官欧阳修,考生苏轼、苏辙、曾巩,未被录取的苏洵,八大家的北宋6位中除王安石外其余5人都有参与,简直就是“唐宋八大家”在开研讨会。还有,这榜出了许多历史重要人物。如图所示,录取388人,《宋史》立传者24人,9人做过宰相(名下划线者)。虽然其政绩褒贬不一,但自身实力属于一流。特别是王韶,中进士后成为对抗西夏的重要将领,是文武双全之才;还有深度参与“王安石变法”的吕惠卿,也名震一时。最后,就是这次的状元,被北宋名相章惇的亲侄子章衡夺了去,章惇觉得位列侄子之下有点羞耻,于是拒不受敕回家重新备考。嘉祐四年再次科考,名列第一甲第五名,开封府试第一名,这才受敕致士,后来一路干到宰相。总结:此次科举考试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名人,成为千古第一榜,这与慧眼识人的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是分不开的,正是二人具有伯乐之才,又抱着公心为朝廷选材,众多“千里马”纷纷涌现了出来。二人既为朝廷选了人,也为自己树了名,留下千古佳话,成为后世美谈。这次科考还有个特色,就是父子、亲兄弟(还有曾巩与曾布)、叔侄齐上阵,并且同一门的人还一起高中,可见,读书这件事要是有点家传会更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