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55年,一代天骄瓦剌蒙古首领也先去世,蒙古进入了衰败时期,似乎悬在明朝头顶的一把利剑终于放下来了,但另一个蒙古势力鞑靼(漠南蒙古)又兴起了,并占据了河套地区,从此明朝边境危机愈发严重。公元1506年,出生于蒙古黄金家族的达延汗短暂统一了蒙古,但很快又陷入分裂,而明朝正是嘉靖皇帝在位时期,内阁首辅严嵩权倾朝野,明朝政治十分腐败,每年政府用于北方的军费巨大却没有什么效果,史载“战守无尺寸功”,而蒙古骑兵可以从河套出发,长驱直入在山西甚至北京附近抢劫。有鉴于此,三边总督曾铣疏请求嘉靖皇帝出兵收复河套地区,然而收复河套势必会使北方的军费减少,军费是严嵩捞钱最重要的渠道,自然不能答应。严嵩诬告曾铣“交结近侍”“罔上贪功”,主张收复河套的曾铣和夏言被杀,明朝彻底失去了解决北方边境危机的机会。公元1542年,达延汗之孙俺答汗(阿勒坦汗)再次统一了漠南蒙古。公元1550年,俺答汗率军进攻大同,靠贿赂严嵩上位的宣府大同总兵仇鸾束手无策,选择用大量的钱财贿赂俺答汗,让他直接去攻打北京,引发了著名的“庚戌之变”。蒙古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直到北京城下,史料记载:“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舍,火日夜不绝”,这时明朝兵部拿出军籍才骇然发现,北京只有禁军5万,且都是老弱病残毫无战斗力。危急时刻,嘉靖皇帝临时征召4万武举抵御外敌,竟将兵权交给了仇鸾,仇鸾不敢和俺答汗交战,一箭不放,反而将自己的军队伪装成蒙古军,进入北京周边“劫掠民财”,“民苦之,甚于虏”。此时严嵩提出,蒙古军队抢够了自然会回去,因此嘉靖皇帝给俺答汗送去大量的“皮币珠玉”乞和,果然,俺答汗最终撤军。庚戊之变后,俺答汗尝到了甜头,“四犯大同,三犯辽阳,一犯宁夏”,甚至直接打到了北京,使明朝苦不堪言,但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公元1570年,俺答汗的嫡孙把汗那吉因内部斗争投奔明朝,明朝借此和俺答汗议和谈判,俺答汗向明朝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开放边境正常贸易;二是要明朝每年给蒙古缴纳“岁币”。
公元1571年,隆庆皇帝全盘接纳了俺答汗的要求,条件是名称要改,把“岁币”改成“市赏”,把“贸易”改成“进贡”,明朝在名义上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这次议和为明朝节省了不小的军费开支,同时还能够保持长城一线的和平,据万历时期的财政数据统计来看,北方的安定可以使明朝每年节约军费60万两。公元1635年,蒙古林丹汗被清朝所灭,明朝对蒙古的“市赏”才宣告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