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婆罗门”就此成了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神秘高贵阶级


春节结束后,从网上看到了很多关于县城中产,县城贵妇,县城婆罗门,北上广回到县城才见了世面等诸多热点。

我丝毫不惊讶于县城有那么多的有钱人,只是非常惊讶于一个个30多40多的在大城市奋斗多年的读书人居然会对这么浅显易懂的,10多岁就应该明白的道理吃惊破防,甚至觉得不可思议。说说我成长的地方的一些魔幻现象吧:我自认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实际上那是一个城乡结合部,大部分我们的邻居都在工厂里上班,也有一些人家里有土地,但是很少人只靠土地,普遍是工农结合。我成长的过程中,小学已经是巨大的贫富分化了,我同班同学的爸爸在我们小学就承包了我们的镇办工厂,据说他爸爸投资了960万(大概在96.97年的样子),那时我爸工资只有300元一个月。我们当时去我这个有钱同学家里她说家里的红木家具很贵,当时就已经过万了。当然装修豪华就不必说了。同时还有一些同学家里破烂不堪的,漏雨的,家里妈妈残疾疯掉的各种都有。那时候我就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到了高中(县级市一中),这种差距可以说更放大了,有的同学爸爸妈妈直接是县里领导,教育局领导,甚至市里的领导,关键是,人家孩子也就是我的同学们,不光家境好,同时聪明学习好,长得漂亮或者帅,性格好情商高,丝毫不娇气,甚至更努力。所以县城的乡镇的农村的分层是显而易见,赤裸裸的。你一定会说,族旺留原籍,家贫走他乡。实际上,望族也很多走出去了,只是人家在外面也没那么难,留原籍的穷人也很多,只是家贫留在家更是无助。无非是你读了书,有了走出去的能力,可以脱离代代相传的贫困环境,避免了因父辈穷困而被歧视的环境而已。要知道,你回去也无法生活的更好,我那些从小就富贵的同学读书好了也去了大城市,但是人家在大城市没那么艰难,而读书不好留在家的富贵同学甚至更富贵了(我邻居女孩初中毕业嫁了村首富,资产上亿吧,住别墅,整天旅游,生5个孩子,让孩子去海南读书考学,坐飞机去参加家长会),她的优势就是她爸爸管着我们那里的土地流转,她的婆家刚好是在外地人来村里开厂定居的)。说了那么多,无非就是想说,成年人了,我们需要从显性的生活中观察到一些底层逻辑,而不是想当然,对一些一直存在的现象或者事情破大防,因为社会的现实一直摆在那里,只是看你自己有没有认识到而已。
望族留乡里,家穷走四方。人,在高考的那一刻,命运都已经注定了。有的人注定要去大城市燃烧。有的人注定要在小县城呼吸。

如果是望族就留在小县城。如果不是请你一定努力学习去大城市,大城市相对好多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