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他是一名下岗工人,却凭借着自己坚强的努力和不懈奋斗,从三轮车夫一直逆袭成为了负担的博士,在38岁这一年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他的一生用自己的努力诠释了想要生活到自己的理想状态,就要不懈的为之奋斗,而他就是复旦大学的老师蔡伟。38岁之前他只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名字,1972年的蔡伟出生于辽宁锦州,父母都是工人,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所以蔡伟从小就自己寻找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古籍和书法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甚至于喜欢没事抱着字典认字玩,老师遇到不认识的生僻字都要向他寻求答案,但是他对于语文和古文的兴趣超越了其他学科,也让它成为了一个严重偏语文学科的偏科生,他将自己完全的治愈中文。
世界的海洋当中尽情遨游,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读完了300多本中文书,但是毕竟高考并不只有语文一科,在1991年严重偏科的蔡伟只能遗憾落榜。于是蔡维只能被迫投身于社会洪流,开始寻找自己的立命之本找工作,第1份工作是。胶管厂的小工,但是因为经营不善,最后厂子倒闭,自己也下了岗,最后他选择了一份风吹日晒,但是从业门槛却很低的营生摆地摊儿,他的内向让他从来不喜欢去吆喝,只是在摆地摊的时候低着头看书,虽然挣的不多,但是甘伟蔡伟却对这项职业甘之如饴,
毕竟摆摊的闲暇时间多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投身于知识的海洋当中看书,家人们也不管他,毕竟也不懂他在干什么。妻子对于蔡伟也是十分的支持,毕竟他有恒心去钻研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只要他老实,只要他顾着自这个家,那就由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十几年的摆摊儿岁月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潜下心去阅读,能够亲近更多的文学古籍,冥冥之中他与国学泰斗裘锡圭先生的邂逅也是传为一时之佳话,
那个时候裘锡圭先生已经是古文字学界的泰斗,曾经1995年蔡伟给裘锡圭先生写信,收到了裘老的回信,让他为之一震。两个人曾经关于文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在1996年有了两个人的第1次见面,这次见面让蔡伟点亮了自己苦闷人生的星星灯光。裘锡圭先生曾经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对于神乌傅卓子一词未找到合理的解释,而蔡伟则是写信给裘老认为应该做杰子叹息的意思,而裘锡圭先生更是将蔡伟一顿表扬,认为说得十分有道理。
最后,蔡伟因为挣得实在太少,只能被迫去骑三轮车,而裘锡圭先生爱才心切,邀请蔡伟到复旦大学参加三星锥古墓的挖掘工作和文学研究,由于自己深厚的古文基础菜为顺利完成了复旦大学的三星堆考古工作,但是自己面临着两难的境地,究竟是回去继续平淡的生活,还是留在复旦都成为了摆在蔡伟面前艰难的选择,直到2009年复旦大学2009年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录取名单上,赫然地出现了蔡伟的名字。
最后在38岁的年纪,蔡伟正式迈进了复旦大学的校门,通过着自己6年的不断努力顺利从复旦大学毕业,在贵州安顺学院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至今从事着古文字相关的学术研究。发表的论文也是专对于问题而言,从来不无病呻吟。选择一个课题就认真的将它研究出来,而蔡伟走到今天的关键词只有两个,一个是热爱,一一个是坚持,所以说如果心中有梦想,一定要坚定执着的去追逐爱,若在心不老,未来一切皆有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