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过后,山里纷纷迎来了秋收。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从夏天开始的干旱,仍然在延续,按我之前碰到的一位农民大叔的说法,他活了65岁,这样的旱情还是第一次遇到。
干旱对收成的影响,对山中不同地貌环境的地块,差别很大。
前面图一那块田,据说是古时候的贡米产区,米好,卖得起价,收益相对较高,因而灌溉条件会比较完善,人对这块田地的照料应该也会尽心很多。一对中年夫妇正在田间忙碌,大叔对我说,今年预计减产1/3,往年能收3000多斤,今年估计只能收2000来斤。
照料好的田都减产1/3,条件差的呢?图5是一块陡坡上开出的玉米地,看起来应该没有什么收成。
(图6)
(图7: 山间小溪断流,一只螃蟹可能因干渴爬到了路上,然后就成了标本。)
(图8)
(图9:在建南镇上看到的一处房子,生存不易。)
(图10)
(图11:图10,11是半山腰的一个简易岩屋,就是利用石头凹进去的一块地方搭了2间房,可以勉强遮风挡雨吧。听说政府扶贫,已在若干年前将这里住的一家人搬到山下去了。)
(图12:在去岩屋路上看到的一块玉米地。有人会感到农民生存之不易,亦有人感到这是大地的一块伤疤,有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的风险。)
(图13)
(图14)
中秋后一天,我和朋友老姚从苏马荡出发,走村村通公路先到百丈沟大峡谷,再到建南镇,然后从县道走建南大峡谷回苏马荡,本文大部分照片都是此次行程所拍。
其中,建南镇回谋道镇的公路,景色不错,相当于一条景观公路,车子沿着山间峡谷蜿蜒穿行,移步换景,心旷神怡。图15—图20皆是透过汽车前窗所拍,可见美景,亦可从干枯的河道感受干旱。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