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安很特别,它位于越南,却有着鲜明的中式建筑风格。它曾是一座华人为主的城市,算得上是中越文化交融的产物。
今天的会安,与我之前看到过的诸多古镇古城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
我对它的第一印象是“热烈”。
这种热烈的感觉,来自它明黄的色彩,来自到处盛开的三角梅,来自络绎不绝的世界各国游客。
会安的几条主街道上,全天游人如织,让人怀疑是不是碰到了国外的小长假之类,其实现在并不是会安的旅游旺季。
从16到18世纪,会安是东南亚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会安的兴起,和三个特殊的外部因素密不可分,首先是中国明朝政府保守封闭,长时间限制对外贸易;其次是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鼓励日本商人开拓海外贸易;第三是当时控制会安的越南广南国政权非常重视贸易,搞开放政策,张开双臂欢迎外国商人商船的到来。
于是,拥有良好港口条件,原本就是小型贸易港的会安因缘际会成了中日商船云集的贸易中心。而后,印度、泰国、欧洲商船也纷至沓来。
早期,在会安置业定居的以华人和日本人为主。在丰臣秀吉死去之后,日本很快走上了闭关锁国之路,会安的日本人逐渐离去。而在明朝灭亡后,大批不愿做大清子民的中国人乘船来到越南,其中一部分留在了会安。
此消彼长,会安就成了一座华人为主的越南城市。
会安一直繁荣到18世纪末。之后,会安因秋盆河口泥沙淤积而航道不畅,同时,30余公里外的岘港因为法国人的投入而崛起。会安逐渐衰落,成了一座被外界遗忘,停滞在旧日时光里的城市。
(早上7点多钟,是会安古城白天里难得清净的时刻。)
会安再次被世界所知,主要得益于波兰著名建筑师卡齐米日 (Kazimierz Kwiatkowski),他到越南从事古建筑修复时,发现了基本保存完好的会安城,认识到它的价值,成功说服越南政府对会安古城进行完整的保护性修复,同时在世界上广为宣传,让会安逐渐获得了国际知名度,在1999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据世界遗产组织官网介绍,会安古城“由1107座砖木结构古建筑组成”,“幸存的古建筑和街道规划原始且完整,共同呈现出17、18世纪的传统城镇景观,其保存状况在该地区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观光三轮车挺有特点。据我观察,乘坐的多是亚洲人,上午时多是台湾香港人,傍晚时则由韩国旅游团包场。)
在会安期间,我在古城里穿梭,走了很多游人罕至的巷子。对会安的了解越多,对它的喜欢就越多。
这栋房子前摆满了花,我还以为是个花店,仔细一看,原来是供人免费参观的老建筑,200多年了,全木结构。我来得早了,还没有开门。
会安的商业中,最受欢迎就是服装定制,有很多选择,高中低端都有,深受欧美游客喜爱。巷子里的一户普通人家,主人正在忙碌。
可能是受法国人影响,越南人爱喝咖啡。但在会安,我常看到人们早上聚在小茶馆里喝茶,也许是华人留下来的传统吧。
小巷里的一户人家,厅里有不少中国元素。主人和我说,很久很久以前,祖先从中国来到会安,他不会说中国话,但能听懂一些。
路过一个古色古香的老房子,门口用英文写着“欢迎参观”,走了进去,前厅有个年轻人正在专心致志地制做手工皮包。
继续往里走,后院有更多人在忙碌着,原来这是一个手工皮具作坊。环境很不错。
后来才知道,这家店在西方著名的旅游点评网站tripadvisor上小有名气。人们除了来店里定制皮包钱包外,还可以花半天时间自己参与制作一件皮具。
下午时,我又看到了有人在路边学习亲手制作会安风格的灯笼。这是生意,也是旅游体验的一部分。
会安高度商业化。但这里的商业化不是家家卖着相似的旅游纪念品,而以各类高附加值的定制服务为主导。
在丰芽村的民宿里,我就曾听到一个加拿大中年人对一个德国小伙子说,我在会安定制了一套西服,品质很棒价格不高,你去了一定要尝试一下,在那里你可以定制西服、皮鞋、帽子、包包、各种东西,很神奇。
连常常被人诟病的商业,都成了会安的魅力之一。这和国内大大小小的古城古镇很不一样。
(路过了好几家展示、销售摄影及绘画作品的画廊,是商业,也是观光的一部分。)
(路边的字画摊,这种基本一个套路的民间艺术风格,应该卖不出什么价钱吧。)
(早上送孩子上学的妈妈,看到了我在拍照,马上让孩子们对着镜头打招呼。)
(三个正在家门前闲聊的老太太,看到我拍照,开心极了。)
会安城没有大门票。全城1107栋古建筑中,只有4栋需要买门票进入:一栋是保存完好的私宅,另三栋分别是福建会馆,广肇会馆,海南会馆。套票约合人民币36元。
(上图最前方这栋院墙高大的蓝色房子,是中华会馆,可以免费参观)
收费的自然是精品。特别是福建会馆和广肇会馆,规模大,工艺繁复精致。
我们是上午去参观的,在里面遇到很多个西方旅游团(在会安我们遇到的韩国旅游团最多,但基本都是下午到达)。
导游们一路讲解中国建筑的特点,中国的民间风俗习惯等,游客们满脸严肃地听着。想到这些西方人竟然是在越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我心情颇有点复杂。
(福建会馆内,一个法国老太太举着手机,认真地寻找拍摄角度。)
因为光线条件不好,我没有留下什么会安夜晚的照片。其实,会安的夜晚同样热闹,人们乘坐挂满灯笼的游船泛舟秋盆河,挤在河边看风景,在夜市喝啤酒吃夜宵,各得其所。
(女孩子们排队在一家店门口的灯笼前拍照打卡)
说到吃,不得不提,这次出行近一个月,会安是我们吃得最满意的地方,遇到的每家店都没有踩雷。
印象深的有两家店:一家装修很棒的素菜馆,出品好看味道好,且价格不贵;一家网红快餐店,约合9块钱的越式三明治(Banh Mi),馅料丰富分量足,一个吃到饱。我看到有人说这个网红店其实不过会安的平均水平而已。美国CNN把会安评为越南三明治之都,看来不无道理。
(我没有拍照,借用instagram上的两张图。)
出发前我看到一些西方游客称会安为越南之行最喜爱的地方,还有些将信将疑。到了之后才发现此言不虚,这真的是一个气质独特而又魅力十足的古城。
越南并不是一个旅游大国,而会安从被外部世界重新知晓到现在,不过短短20多年时间。它凭什么能发展得如此成熟,如此充满魅力呢?
我觉得就和几百年前会安崛起一样,除了自身良好的先天条件外,主要得益于三点:
一是有大量热爱旅行,热爱探索新世界的国际游客特别是背包客们。他们在对越南对会安知之不多的情况下,就乐于前往。
二是越南政府重视旅游,对外开放进行得比较彻底:签证容易,外国人住店坐车等和本国人一视同仁非常方便,上google、youtube,facebook之类网站不用设梯翻墙等。
三是会安人友善包容而且积极上进,比如多数人都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英语,很多并没有上大学的人,英语流利得让我惭愧。而他们的各种特色手工定制产品,显然也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如此,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游客和会安人的持续互动中,会安魅力日增,声名远播,成为了今天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