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突然“放弃”电车,只剩中国电车走独木桥?是早有预谋还是及时止损?


2024年开局不久,全球汽车产业就好像马上要开始血雨腥风的洗礼,似乎也正处于暴风雨的前夜,空气中都弥漫着散不去的硝烟味儿。
从国内来看,作为新能源汽车销冠的比亚迪打响了开年降价的第一枪,这让更多的新能源厂商展开了价格上的内卷,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意想不到的价格。
看到国内新能源厂商的“内卷”,合资巨头们怎么可能坐得住,也开始了降价,要不然市场就要被一步步蚕食。

从国际上来看,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巨头正在抛弃电动车的原本计划,要么直接放弃,要么延迟全面电动化的时间,中国依然朝着电动化的方向前进,西方却反其道而行,延迟或放弃电动车的研发。
2月28日,美国苹果公司宣布取消了电动车的制造计划,这一计划已经实施10年之久,但至今都没有造出来一辆车,当结果宣布后,很多人更多的是惊讶,包括苹果自己的员工。
同时,德国的梅赛德斯-奔驰也在2月份宣布放弃了要在2030年全面实现电动化的方案,时间向后延迟,英国早在去年就宣布了将燃油车禁售计划推迟5年。
另外,欧洲和美国的很多车企都有意推迟电动车的研发,日本由于多年前就布局氢能源,所以对电动汽车是满脸不屑,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电动车就是“低级产品”,不环保也不经济。
不止如此,根据美国《政客》杂志的消息,英国商业贸易部或将展开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英国给出的理由也是十分的可笑,他们认为一旦欧盟今年完成对中国电车的反补贴调查,开始对中国电车征收关税后,那么中国电车将大量流向英国,于是英国本土汽车制造商慌了,催促英国展开对我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
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说自由市场?为什么闭口不谈契约精神?西方国家对于双标这一套玩得炉火纯青,就算遮羞布被撕下来无数次,也感觉不到羞耻。
那么,欧美日突然“放弃”电动车,难道只剩下中国电车过独木桥?这究竟是早有预谋还是及时止损?
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西方国家的预谋,就好像美国当年的“星球大战”计划骗局,让苏联陷入了军备竞赛中,最终走向瓦解。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西方传统汽车制造商在电动化领域竞争不过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厂商,只能选择退出,玩不过就撂挑子不玩了。
事实上,两种观点都有些偏激,不过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欧美之所以放弃或延迟电动车计划,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受到产业链、市场、技术、政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欧美企业的这种行为并没有说要直接放弃电动车,而是一种调整,在目前阶段,西方汽车制造商无法在电动车市场和中国本土制造商竞争。
如果再把燃油车禁售了,那么自己仅剩的一点优势都没了,还怎么玩?所以能拖就拖,先维持利润的增长,毕竟电动车市场也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西方国家岂会轻易放弃?

看到苹果、奔驰等欧美巨头抛弃电动车计划的时候,其实还是意料之中的。
毕竟这种事情已经有了前车之鉴,在芯片领域,欧美已经联合其他掌握芯片技术的国家对我们进行过多次制裁,因为手中掌握着核心技术,看到别人进步迅猛,大有赶超自己的势头,于是就要想尽办法把这种势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个时候,欧美才不管什么信用,谁要敢惦记自己的饭碗,就疯狂制裁谁,谁要站起来反对,就疯狂制裁谁!
如果别人抢先一步,占据了优势地位,那就联合他国一起抵制,打不过我就不玩了,反正百年前就是强盗,装不下去本性就暴露无遗。
只不过,芯片的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这一次,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优势已经掌握在我们手中,西方国家没了优势,只能抵制和拖时间,要么起诉,反正也竞争不过。
苹果并不是造不了电动汽车,而是发现电动汽车的产业链掌握在中国手中,自己又无法实现产业链的搭建,美国也没有这个实力,特斯拉都要依靠中国的供应链。

在智能手机行业,苹果掌控着核心技术和优势,攫取了大部分的行业利润,苹果每年躺赚近千亿美金,活得很滋润,但是如果制造电动汽车,就必须依赖中国供应链,大部分利润必然流向中国,而不是苹果自己。
再加上最近美国各大科技巨头都在集中发力人工智能,于是苹果毅然选择退出电动汽车制造,转向人工智能,毕竟英伟达市值都突破2万亿美元了,微软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市值都突破3万亿美元了,苹果最终选择了“合群”。
中国这些年的电动化发展非常迅猛,早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独占全球60%的市场,也组建起了全球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优势非常突出,成本控制能力较强。
我们不是俄罗斯,没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每年都要花费万亿资金进口石油,再加上燃油车的技术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再研发也很难赶超西方。
电动化是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最佳赛道,汽车产业的崛起不仅会带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也会为国家能源安全及经济长远发展带来更好的保障。
往期优质文章:
中美脱钩失效?中国对美出口下降13%,但美国从这些国家扩大进口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