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香港养和医院成立,如今已拥有了百年历史。作为香港的「富豪医院」,养和也是一个「平民医院」,不放弃任何一个因经济有限而患重病的人。这也是养和创办者,被称为「养和之父」李树芬的愿景,「愿尽我一生,使世界比我初生所见的更为美好。」
与此同时,养和也是无数达官贵人、明星、富豪所认可的最好的香港私人医院,也是李嘉诚心中的「愿景医院」。
本期,家办新智点带你走进养和医院背后家族的百年故事,见证养和发展,传承养和精神。
*2024年1月15日-19日,家办新智点将再次出发,组团一批内地家办及超高净值个人赴香港研学考察调研之旅,欢迎对香港家办政策,“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及海外资产配置感兴趣的朋友扫码报名。
文|家办新智点
百年养和医院
时至今日,香港已有不少私立医院,包括恒基地产的李兆基家族投资创立的仁安医院。但即使如此,在香港私立医院界,养和医院仍然「稳执牛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养和医院原地处跑马地的愉园游乐场,为香港第一个公众游乐场。愉园始建于20世纪初,为一座人工园林,包括西式的大宅建筑以及中式的亭台楼阁等。
据说,最早这块地方为沼泽地,后来英军在此立营。1846年,这块地被建成马场,成为休闲胜地,景色宜人。1918年之前,由于到马场观看赛马或游玩的人士很多,愉园游乐场的生意也相当好。然而,1918年2月26日跑马地马场竹棚观马台发生大火,死伤约600人,马场一带变得愁云惨雾,愉园生意也一落千丈,想将地皮出售,结业。
1922年,一些资深华医和社会贤达,包括关景良医生(香港西医书院第二届毕业生)、尹文楷医生、何高俊医生、黄菖霖医生、赵学医生、马禄臣医生及吴天保医生、李树芬医生等,以低价购入愉园,并创立了「香港养和园」。
养和园的创立,适逢其时。20世纪20年代初,香港医院分别由殖民地政府或外国教会办理,病床严重短缺,私人执业的华人医生如果想将病人转介到医院治疗,几乎不可能。
养和园的出现使华人可选择政府或教会提供以外的医疗服务,造福人群。这也是当时唯一由华人医生主治,为本地人服务的医院。
香江养和园于1922年9月开始为较富裕的华人社区提供私家西式疗养服务,设有二十八张病床,由五位护士及数名华籍医生专责照顾病人。
第一届董事会成员包括何高俊、尹文楷、关景良、黄菖霖、赵学、马禄臣及吴天保。其中,何高俊于1922年任首任香江养和园主席,负责养和园草创和早期发展。一年后卸任,由周怀璋医生(曾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接替至1926年。
养和园成立约三年后,1925年6月,连日大雨触发院后山泥倾泻,堆塞于病室及楼宇中,对大楼造成严重破坏。董事会被迫关闭疗养院以作善后清理,维修工程长达十六个月,需接近万元的维修及清理费用,对早已紧绌的财政状况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直至1926年10月,养和园开始恢复接收病人。同年,李树芬接手困窘中的香江养和园,正式被委任为养和的院长及董事会主席,同时领导受山泥倾泻严重破坏的重建及扩展计划。随后,他将这个富人疗养院改建成为私立医院。
1929年,香江养和园更名为「养和医院」。
1966年,李树芬去世后,养和由其弟李树培接任,之后由李树培的两个儿子接任,其中李维达任养和院长,李维文任养和行政总裁。至今,养和仍由李树芬家族掌控。
如今,这所创建于1922年的香港知名医院已经走过百年历史。因其具有高水准的医疗和高度的私密性,从民国至今,许多耳熟能详的知名人物都和这家医院有关联。
这包括在养和出生的人有:前香港政务司司长兼企业家唐英年、李嘉诚长子李泽钜的女儿、儿子、刘德华女儿刘向蕙、李思廉(富力地产董事长)之女李嘉颖、张柏芝儿子、郭晶晶之子、郭富城的两个孩子、何鸿燊的长孙(奚梦瑶和何猷君的儿子)等。
在这里接受过治疗的人有:北大校长蔡元培、董建华之父董浩云、近代著名的“面粉大王”“纺织大王”荣宗敬、金庸、梅艳芳等。
「养和之父」李树芬
李树芬,广东台山人,1887年生,排行老四。其父为李学柏,早年间,李学柏在乡间私塾任教,21岁随兄长李学松赴美经商,往来港美之间,开设瑞英昌金山庄,经营茶叶出口生意,晚年在台山开西药房。
在李树芬12岁时,为能更好培养儿子,李学柏在第三次赴美途中,嘱咐他届时到波士顿汇合。彼时,李树芬已经毕业于乡间小学,寄居在外祖父家,转入中学继续读书。
当李树芬远赴美国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暂留时,仍旧束着辫子,在外国人看来十分奇怪。后李树芬在街头被一顽童扔石头袭击,当场头破血流,被送进医院。医生为李树芬缝针时,也一刀剪掉了他脑后的辫子。经过西医的清洗和护理,李树芬伤口痊愈。这段经历,引领他踏上了学医之路。
多年后,有一件事更坚定了他学医的信念。李树芬长子出生时,因接生使用的剪刀不洁致不幸夭折。当时的晚清,大多民众民智未开,连医术和迷信都难以分清。李树芬认为,除了救治病人,在中国发扬现代医学,改善华人大众的健康,也是他所认定的使命。
在波士顿,李树芬于文法学校修学了四年,并受到一位波特夫人教导圣经,后成为一名基督徒。
四年后,因李学柏退休回国,李树芬也随之返回中国,并奉双亲之命结婚。婚后,李树芬来到香港入读「拔萃男书院」(孙中山曾就读于此),和两位同学在高街租屋寄宿,后肆业,两年后1903年考入香港西医书院,和孙中山先后同学。
后来和孙中山一起共事的革命活动骨干分子,有些便是西医书院的同学,其中就包括李树芬。
在西医书院学习期间,每逢寒暑假,李树芬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乡病人解除痛苦。
在他就读西医书院的第二年,也是中兴会改组为同盟会的一年,1905年,李树芬暑假回乡,在台山公理堂认识富商李煜堂的儿子李自重。两人志同道合,于是经由李自重介绍李树芬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第一批会员。入会仪式由陈少白(清末革命家)主持。
当时,受过西方教育的李树芬认为,学医和革命同为理想的号召。入会后,李树芬积极活动,为支持民主革命运动,他曾在香港等地筹得港币60多万元。
1907年的一天,李自重告诉他,孙中山将乘船经港。李树芬和李自重于是上船谒晤孙中山,讨论革命大计。
李树芬深得鼓励。后来他回忆说,「此种精神,无论在医学上、政治上,(先生)都可使我们景仰而作为楷模。」他曾冒险协助帮孙中山完成任务。
在西医书院学习5年后,1908年,李树芬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内外科医学士学位。
毕业后,公理堂主任喜嘉理牧师(Rev. Hager)荐入他进入公理堂学校教英文。但是他的挚友陈元英却极力主张他继续研究医院,以济世人,并资助其留学费用。
此时,李树芬想起了一位同学。他早其半年毕业,已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继续求学。于是李树芬决定抱着「从医救国」的志向,追随他赴爱丁堡深造外科。
宣统二年(1910),李树芬从爱丁堡大学毕业,获内外科医学士学位,且也是第一位在最短时间(仅仅只用了两年时间)内获得此学位的学生。
毕业后,李树芬获清政府的官费资助,又继续在爱丁堡大学修读一年,并拿到了热带病学和卫生学学士学位。
宣统三年(1911),李树芬回国。彼时,东北疫症暴发,作为「官费生」,他被派往东三省,向总督赵尔巽报到,并被任命为防疫总医官,并嘱他回家省亲后上任。
在南下省亲途经上海时,李树芬被当时同盟会南方支部部长的胡汉民派任为总军医。广州光复后,胡汉民又委任李树芬为购械专员,赴日本购买军械。经李树芬的努力,日本政府不但正式承认革命军政府,且允许无限制供给军械。
1911年,革命军利用这一批日本军械,光复了南京。民国元年(1912)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胡汉民为秘书长,李树芬为医事顾问。4月,李树芬任命为被委任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卫生司长。
在任期间,李树芬第一步便是亲自拟订则例,选任卫生检查官24员,并悉心训练他们。原有医学院、医院、医师、产科护士等需经过审查,始准注册才能继续执业。
李树芬的进一步工作便是面对疫情的隔离治疗和一系列检查措施。第三件事,是开办死亡注册。第四件事,剪辫。李树芬获得都督的同意,分派多名官员分队守候各城门,凡遇蓄辫男子经过即剪去。
这期间,民国9年(1920),李树芬曾染上肺结核,经18个月的休养始痊愈。1922年,他参与了香江养和园的创办,后决定重拾书本于民国11年,再赴爱丁堡大学一年,攻读博士,专门研究妇科和外科手术,成为爱丁堡皇家外科手术学院会员,并当选为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
1923,李树芬受聘为广东公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前身)院长、外科教授,为期两年,并在1923-1925年期间担任孙中山的医事顾问。
在李树芬接任广东公医学院院长时,学院百废待兴,资金困难。他亲赴美国,用近一年时间向华侨筹得50多万美元用于建设广东公医学院,后学院更名为广东公医大学,李树芬任校长。
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病势加重,被送至北京协和医院。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铁狮子胡同行馆逝世。孙中山逝世后,因当时时局动乱,李树芬在卫生司任上虽然有心却无力,许多措施无法贯彻执行。
最终,李树芬在校长任职期满后,决定返港悬壶济世,投入「杏林」(中医界代称)。1925年,受赵学、尹文楷及关景良三位医学前辈之邀,李树芬出任香港养和医院院长。
彼时香江养和园因管理不善,服务非常有限,又遇上财困和天灾,一直举步维艰,李树芬临危受命接掌养和,让养和起死回生,也为香港打造出一条现代化医疗之路。
1926年,李树芬又被推选为该院董事局主席兼该院院长。接任后,他将该院的英文名称改为HONGKONGSA-NATORIUMANDHOSPITAL,中文名称仍为「养和医院」。他同时还改组了医院的机构,增建了新的院舍。
1927年,养和医院设立护士学校,以解决香港护士不足的问题。1932年,新院终告落成。新院为园林式设计,被前任香港医务总监誉为“全远东之冠”。1934年,养和医院又设立产科学校。
因扩建医院,资金困难,李树芬不得不向银行借贷,不久银行遇到挤提风潮,需要收回款项。他被逼向市面上较高利贷借款回来,还给银行。通过艰苦经营后,李树芬慢慢将款项还清。此事令李树芬在养和的股份超过了八成。以独立股东身份,李树芬成为了养和的最大股东。
在养和医院扩展完善的同时,李树芬的弟弟李树培从欧洲深造回港,两兄弟合力创办了李树芬医务院。
民国21年(1932),李树芬获任香港卫生局委员。后李树芬还被任命为香港非官守太平绅士;曾任香港行政局和立法局议员、香港中华医学会会长、香港扶轮社社长等职。该家族的影响力由医学界延伸至政治及社会界。
到了1935年9月,医院正式注册为“养和医院”。从此,李树芬家族几乎变成了养和代名词。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战火很快蔓延至香港。日军攻打香港期间,养和配合政府,为伤员和市民提供医疗服务。期间,李树芬和李树培两兄弟及其家人日夜驻守在养和医院。
1941年,香港沦陷。因尽力保护医院护士和济助被关进集中营的友人,李树芬还曾受到日军的三次审问。在日军管治香港期间,为制造社会和谐假象,因李树芬与中国革命军的关系,日军想要李树芬归顺他们,企图迫使他出任香港中日医学会会长。
李树芬不愿出卖良心,经过周密筹划,并在友人的帮助下,终于逃出日军的铁蹄,来到大陆,开始流亡生涯。他先后桂林、昆明、重庆等地待过,后经印度、英国到达美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于1945年11月回到香港,并以养和董事长兼院长身份,接收回养和。此时的养和已经面目全非,所有仪器和设备以及楼房、医用用品几近损毁或腐烂发霉。经苦心筹划,戮力经营,李树芬才把医务纳回正轨,后成为当时亚洲甚至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私立医院。
养和二代接班
因李树芬经营养和有道, 因此有不少资产,在半山及大约现在的东涌有别墅白璧及青璧。其中,青璧有3英亩半,另有游艇叫飞凤。
1966年李树芬去世。因儿子早夭,女儿远在美国,因此养和就由他的弟弟李树培接班。
李树培在家中的6个孩子中排行第5。李树芬不仅在行业内被尊为泰斗,在家里也被尊敬。李树培更是一向敬奉长兄如父,深为仰慕。
李树芬也将李树培视为左右手和接班人,悉心栽培,供他先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港大医学院求学,包括往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深造。李树培也成为首位获皇家外科医学院录取的香港大学培养的毕业生。
随着对耳鼻喉科兴趣的发展,在爱丁堡大学后,他又继续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在美国短暂停留后,李树培回到香港,1931年加入养和,和李树芬一起投身医疗事业。
在行医期间,他们绝不因任何人穷就拒绝治疗,如果因财力有限,他们会设法他们能负担得起的费用水平。
在接手养和医院后,李树培继续继承李树芬的遗志和理念,以李树芬所想做、所应该做的、想做还没做的,去建设和发展养和,为香港引入最先进的医疗科技,甚至领先于政府医院。这也成为养和的传统。
李树培于1947年引入全港首部X光机,后李树培之子、养和接班人李维达亦在2011年引入全亚洲首部螺旋放射治疗系统。如今养和更拥有全港首部质子治疗系统,希望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综合癌症治疗中心。香港第一个试管婴儿也是在这里出生的。
此外,李树培还向香港大学捐款,香港大学则以李树芬名字命名了一座大楼,2005年,李树培去世,享年102岁,共留下了三个孩子、八个孙子和三个曾孙。
李树培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李维文、李维达成功接班,长子李维文担任行政总裁,次子李维达任院长。
在李维达眼中,李树芬比较「严肃」,而李树培则是个「好好先生」,几乎从不发脾气,很有人情味。
起初,李维达少年时的理想是传教,「我去美国升读中六,生活了十几年,(与前妻)成家立室,早已习惯外国生活,甚至已经取得美国籍,有车有屋,打算落地生根,所以早年根本没想过回来接手。」
虽然父亲并不曾强求他们兄弟学医,但可能由于家族中流淌着医学的血脉,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行医,成为眼科圣手。
「当爸爸年过70时,我想抽多点时间陪他。」1980年,李维达回国,加入养和,创立眼科部,「开头计划做几年就返美国,没想过一做就做到现在,八十年代香港出现移民潮,很多人远走他乡,我反而想留抵继续贡献香港,后来索性取消了美国籍。」
李维达继任院长之后,曾有美国医疗机构有意注资,提出要看帐面数字以定医护人员的去留,遭他一口拒绝。
李维达现任妻子邝霭慧为港大研究乳癌的外科专家,亦是伦敦皇家外科医学院士、香港外科医学院士、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外科)等。祖父邝命光是九龙城区大地主、曾连任五届九龙乐善堂主席,父亲是已故无线电视艺员邝君能,母亲邝陈美是息影女星兼拿督夫人陈秋霞的姐姐,弟弟是歌手邝祖德。
此外,李维达三位舅舅也是港大的校友﹕曹延棨为妇产科专家(曾任养和副院长,也是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学院荣授院士)、曹延燧研究显微外科,以及儿科名医曹延洲(养和副院长,夫人吴美龄亦出生新加坡医学家族)。
在家族联姻上,李树芬女儿李芙蓉,嫁给香港永安百货背后的郭氏家族第二代传人郭琳褒弟弟郭琳弼(曾任香港永安有限公司主席)。李树培的女儿李婉群则嫁给了永安郭氏家族第三代传人郭志权,生子郭永淳。
关于二代退休事宜,李维达表示,他没有退休时间表。他参照父亲李树培的人生,在百岁高龄之际,李树培依然坚持每天去医院开会、看症和处理行政事务。直到去世前,他的心都放在养和上,想着如何发展医院。
家族基金会
1963年,李树芬决定将养和80%股份,时值1800万的股份捐出成立李树芬医学基金会。基金会多年来一直是养和最大单一股东,耗费逾50年时间成功收购所有剩余的股权,于2016年正式全资拥有养和,属not-for-profit组织。
在养和,连接班人李维达都没有股份,是个「打工仔」。「凡医院出粮、扩建等开支,全部来自基金会,同时赚到的盈利亦会放入基金会,」李维达称。「李树芬医学基金会」的诞生,是受到美国的美奥医学基金会所启发。
「当时李树芬医生不时到外地考察,了解西方医疗的发展趋势,他认识到美奥诊所创办人威廉‧美奥的两位儿子,对于他们在推动医疗发展的理念特别触动,亦驱使他参照其宗旨及运作模式,运营养和医院,后又成立李树芬医学基金会,希望以此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推动医学发展。」
李树芬基金会以担保有限公司(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注册,基金会作为应税实体,需缴纳税项,并以自负盈亏和非为营利的模式运作。在扣除运营成本后,养和医疗集团及旗下成员的所有盈余会投放于提升养和的医疗设备、拓展医疗服务及支持医科教育和医学研究之用。
由创立至今60年,基金会紧循三大宗旨,致力促进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及慈善医学。
首先,基金会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培育新一代医护人才。自1998年开始,每一位港大医科生都必须到养和学习,至今已培训超过3000名港大医科生。养和亦为毕业医生提供专科培训,如外科、家庭医学、眼科、骨科、整形外科等。
其次,基金会另一重要使命是慈善医学,通过与不同基金会合作,为经济有限的病人服务,如心脏科、临床肿瘤科等。
再次,基金会大力支持医学教育及研究,已先后投放逾亿港元,在港大及中大医学院设立多个基金教授席及提供多项奖学金,协助提升医学研究及临床教育的水平。香港大学医学院的不少医生都受惠于基金会的奖学金。
第四,支持前沿医学发展提供持续及具弹性的研究资金。
除李树芬医学基金会外,家族还有李树培医学基金会和李曹秀群博士慈善基金。
李树培医学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2月1日,于2009年10月23日正式成为一慈善机构。该基金旨在推动医疗教育的学术交流、支持医学研究及透过财政支援提升公众之健康意识。
该基金会向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捐款以资助医疗研究、专科训练及推广本地医疗事业。基金会亦有为医科生提供奖学金。而李嘉诚基金会曾在2019年,向养和医院心脏科中心捐款港币1000万元,推行为期三年的「心脏导管介入资助计划」。2023年,养和又获李嘉诚捐助100万元港币,以资助两名由香港医管局辖下香港儿童医院转介的癌症病童接受养和的质子治疗。
李曹秀群博士慈善基金于2005年11月成立,以纪念已故养和医院院长李树培医生夫人李曹秀群博士。该基金会用以推动医学教育、病人护理、学术研究及健康教育的发展。
(《家办新智点》提醒: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欢迎对香港家办政策、“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以及香港家办设立运营和海外资产配置感兴趣的朋友扫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