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亲华派


点击下方“地球酋长”名片,关注我,了解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前文《越南共产党的政治派别》中提到,越南党内势力传统上有南方派和北方派之分。北方派总体上属于亲华派,南方派总体上属于亲美派。
越南的亲华派是指在越南政治格局中倾向于与中国保持紧密联系、支持加强两国合作的政治力量。这一派别的形成和发展深受历史、地理、文化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越南共产党内部的政策分歧和对外关系定位上。
一、历史渊源
1、越共早期
越南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可以追溯到越南共产党的早期阶段。胡志明主席时期,中国是越南民族解放斗争的重要支持者之一。胡志明领导下的越共在成立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包括物资援助、军事培训及战略指导等。因此,在党内形成了亲近中国、学习中国革命经验的群体,构成了最初的亲华派基础。
2、中苏分裂影响
在冷战时期的中苏分裂背景下,越南面临选择阵营的压力。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初,随着中苏矛盾加剧,越南共产党内部出现了明显分化。
特别是在1969年胡志明主席去世后,党内出现了不同的路线分歧,其中一部分高级领导人由于历史原因(如中国曾经支持越南抗法和抗美斗争)以及地缘政治考虑,倾向于靠近中国,反对过分依赖苏联。这些人可以被视为“亲华派”的代表人物。例如,武元甲大将就曾被外界认为是越南亲华势力的重要一员。

武元甲
3、南北统一后
越南统一后,亲华派主要集中在北方,他们主张继续维持与中国的传统友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深化合作。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国际形势变化,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中越关系恶化并爆发了中越边境冲突,原本越南内部的亲华派受到打压或调整了其立场。

黎笋
黎笋领导时期,越南政府在某种程度上选择了向苏联靠拢,特别是黎笋时期的越南在东南亚地区扩张政策导致了与中国的紧张关系。而那些坚持亲华立场的党内人士遭到了排挤或者选择了低调行事。
二、内部政治地位
1、党内结构
在胡志明去世后的越南政坛,亲华派代表人物一度失去了最高领导权,但他们在党内的影响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党政军系统中的某些重要位置,仍能见到亲华派成员的身影,他们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积极推动对华友好政策。
2、北越背景
亲华派的势力通常与越南北部的干部和民众有关联,这部分人在中国革命战争期间曾得到过中国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对中国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往往更强调中越之间的共同利益和互助合作关系。
3、经济发展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一些亲华派人士开始主张借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动越南的革新开放政策,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往来,比如吸引中国投资、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项目等。
三、地缘政治考量
1、南海问题
尽管中越之间存在南海领土争端,但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亲华派可能倾向于采取相对缓和的态度,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以维护双边关系大局和区域稳定。
2、平衡外交
越南实行的是多元化外交政策,旨在实现国际关系的平衡。尽管有亲华派的存在,越南整体外交政策仍会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灵活调整,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
四、当前态势
进入21世纪,中越关系经历了波动与发展并存的过程。越南政府在不同领域和层级均有亲华派的声音,但他们必须面对复杂的现实挑战,包括与其他派系如亲美派的竞争以及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

越共总书记阮富仲
综上所述,越南亲华派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和策略,而他们在越南政治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也随时间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当今国际形势下,越南亲华派更倾向于寻求一种既能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又能平衡其他国家和地区关系的战略路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