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还是丑?AI画家探索独龙族纹面千古之谜



我和我的地球 
文化 | 云南‍‍
请将国家地理中文网设为星标方能收到正常推送

AI为年轻女孩儿纹上独龙族特有文面,工具采用绘图软件Midjourney|设计师:刘骏

这张图是国家地理正在进行的一场有趣实验。
我们邀请了知名AI设计师刘骏利用AI绘画工具Midjourney赋予了7位现代女孩儿中国独龙族特有的传统“文面”。
为的是解答中国著名少数民族“独龙族”文化中的一次著名争议——
关于“文面”起源的问题。
一派认为,独龙族女性文面是因为图腾崇拜和对美的追求;
另一派则认为,文面是为了躲避异族土司强掳为奴,故意使自己变丑。
由于几百年前没有相机,目前的独龙族女性文面照片又集中于老年女性,我们无法探知独龙族年轻女性文面的美与丑,于是我们用AI进行了绘制。
如果绘制照片美丽,则有可能说明独龙族女性文面是因图腾崇拜;反之,则说明文面为故意变丑而为之。
以下是AI绘制的年轻独龙族女性文面“照片”。






Midjourney绘制独龙族年轻女性文面照|设计师:刘骏

AI绘制的文面的确带了一场视觉震撼。让我们一起先回顾一下“文面”的历史。
“文面”的历史
中国历史中关于文面最早记载可追溯至唐代。
《新唐书》所说的“纹面濮”和《南诏野史》中的“绣面部落”,指的应该就是独龙族先民。
至清末民初记载更多。《云南北界勘察记》记载:“上江女子头面、鼻梁、两颧、上上下唇刺花纹,取青草汁和锅烟揉擦入皮肉成黑色,洗之不去。”《滇西北段末定界境内之现状》记载:“女人仅颚部刺以黑花,并不满脸刺也。”
但文面过程长而痛苦,这是采访当地“文面”老人得到的文面流程:
要先将干树皮放在铁锅下烧,然后把熏在锅底的烟灰刮下来,调上水。

架锅烧制墨粉|新浪微博@湖光秋水

给墨粉兑水使之融合|新浪微博@湖光秋水

用削尖的树枝蘸上锅烟水,在脸上描好纹形,然后沿纹路敲击树枝,刺成一行行针眼。
每刺一下,立马将渗出的血水擦去,敷上用锅烟灰和植物叶汁拌成的黑汁。

点墨绘图|新浪微博@湖光秋水

等创口的痂脱落,脸上便留下了青蓝色的花纹,再也擦洗不掉,终生伴随她们。

做好的藤针和拍针棍|新浪微博@湖光秋水

文面过后整张脸会肿得眼睛都睁不开、嘴巴张不开,一个多星期都无法吃饭。
面纹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满脸花纹。这种面纹一般以鼻梁作中,左右各打刺数点花纹,每边点数为七个点相对应,鼻梁上的花纹以双线网状纹为主。上嘴唇、下唇和下巴也有网状花纹。
另一种是局部刺文,即在颔部刺文,如:下巴上刺有两三条竖的花纹,也有在手腕上刺上各种花纹的。
但可惜,独龙族的全面文面技艺已经失传。
据不完全统计,独龙族目前仅剩11位“文面女”在世,但她们无人掌握文面技艺。‍‍‍‍‍‍‍‍‍
随着时间的流逝,独龙族千百年来传承的民俗,将随着最后一批“文面女”的去世而消逝。




以上是独龙族在世的“文面女”,“文面”这项古老民俗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如今已快不复存在 | ChinaDaily

独龙族的前世今生‍‍‍‍‍‍‍‍‍‍‍‍
独龙族文面传统要从其男权社会的形成说起。
独龙族文面仅限于妇女,独龙语称为“巴克图”。
在史籍文献中,独龙人是以“宛然太古之民”(人类最原始的状态)的形象被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皇清职贡图》中,有一段描述:
“其居处结草为庐,或以树皮覆之。男子披发,着麻布短衣裤,跣足。妇女缀铜环,衣亦麻布……更有居山岩中者,衣木叶,如毛饮血,宛然太古之民。”
在清代,这里的原住民,用草和树皮制作房屋,男子穿着粗麻制作的衣裤,赤脚走路。妇女则佩戴铜饰,也身穿麻布。住在更偏僻山里的独龙族人,甚至用树叶当衣服。
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依然保持着“结绳记事”、“刻木记时”、“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文明之所以难以触及这个民族,主要是独龙族像“桃花源”一样的地理位置。
独龙族处于“三山夹两江”(碧罗雪山、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群峰包围,怒江、独龙江两江纵贯)的地理位置。
每年大雪封山长达半年以上,这里便成了与世隔绝的地方。
2014年,耗资超8亿的独龙江公路隧道和新路开通,独龙族才彻底告别冬季封山隔绝的时代。
‍‍

独龙江,云南六大水系之一,是云南西北部横断山脉“四江并流”的重要组成部分|wikipedia.org

怒江,又称萨尔温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途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图为“怒江第一湾”|wikipedia.org

与世隔绝导致了该地生产力水平较低,掌握生产力的男性拥有主导地位。
产生了父系氏族“尼勒”(男性领导者),由每个“尼勒”的近亲成员组成的家庭公社,自然地分散在相同区域内,组成村落。
起源的争议
“文面与该族图腾崇、追求美丽有关”这派认为:
这种男权文化下的审美最终导致文面传统的形成。
独龙族认为亡魂“阿细”最终会变成各色的“巴奎依”(大蝴蝶)飞向人间而自灭,这种古老的意识需要把整个脸纹成似张开双翅的蝴蝶。
德国艺术史学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提到类似的观点,在古人的观念中,如果将动物毛皮上的花纹纹在自己身上,那么自己就可以获得与那种动物相同的力量。
而这种认识最后发展成一种部落共识,于是就成为了部落时代的“图腾”文化。
将部落图腾纹在女性脸上,被当成是“美”的象征。‍‍
“防止藏族土司和奴隶主掳掠独龙女性为奴”这派认为:
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开始于唐代的“羁縻制度”,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结束于20世纪50年代,持续长达一千多年。
这也是男权文化下的产物,土司就相当于当地的“土皇帝”,享有其管辖区域内的生杀大权,拥有大量掠夺而来的农奴。
其中包括“独龙族”等附近少数民族妇女。
据说在在几百年前,藏族土司和傈僳族奴隶主的势力深入到了独龙族的领地,并且对独龙族人民进行了残忍的剥削和奴役。 
藏族有个名叫察瓦龙的土司贪财又好色,每年都要向独龙族人民收取众多的贡品,大到食物,小到头发都不放过,一旦他不满意,就借机强迫独龙族女子到藏族地区做奴隶。
独龙族妇女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掳走,就采取了“纹面”这种自毁面容的消极方法来自救。
她们用荆棘刺出图案,用西南桦制成的染料上色,忍者剧痛将脸部染刻成永远洗不掉的“黛墨青纹”,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身。
离土司领地较近的独龙族文面花纹复杂繁密,而较远的地区花纹简单稀少,覆盖脸部的面积也大不相同。这也构成了第二种观点的证据。
久而久之,独龙族女子“纹面”也被延续下来,直至解放前。

独龙族最隆重的节日“卡雀哇” | Naze Naze

结语
独龙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稀少的民族之一,解放前一度降低到只有1000多人,目前逐渐恢复到了7000多人。
 “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开篇就提出了这一观点。
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每当有新的证据出现,原来的历史就有可能被推翻。而且,不同的学术流派,对于证据往往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看了我们为独龙族年轻女性制作的文面效果图后,您更倾向于哪种文面起源说呢?请参加我们文后的小调查。
撰文:Arvin
AI设计:刘骏
图片:吴金光(标明图源者除外)
美术设计:脸叔‍‍‍‍‍‍‍
编辑:框舅
视觉编辑:小白杨
专家顾问:吴金光
感谢公号“行走的记忆”提供部分内容

点点👇,谢谢关注。
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国家地理严选好物群”

伸出小手

点赞和“在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