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之花的平衡战术
作者: 雄鹰 编辑:Thomas
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哈国)虽为与中国接壤的内陆大国,但一直以来都不大为人所熟知,在中国的存在感很低。
3月19日,哈国一时间占据国内新闻的头条,执政了近30年的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宣布辞职。一天后,哈国把首都的名字从阿斯塔纳改名为努尔苏丹,以纪念这位开国总统。
▲纳扎尔巴耶夫
哈萨克斯坦是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之外的苏联成员国,都面临着在俄罗斯和西方之间选边站的问题。
将近30年来,曾经的几个较大的成员国遭遇了不同的命运。乌克兰举棋不定,后投入西方怀抱惨遭俄罗斯报复;白俄罗斯把对外重心放在俄罗斯,欲与俄罗斯打造超国家联盟;波罗的海三国完全倒向西方,加入北约与欧盟。
而哈国在纳扎尔巴耶夫带领下,却可以把与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
▲哈萨克斯坦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面积270万平方千米,全国人口1800多万
一、稳住国内俄罗斯族,搞好对俄关系
哈萨克斯坦自古为游牧民族聚集之地,13世纪被蒙古帝国征服,归属金帐汗国。15世纪金帐汗国分裂后,1456年,金帐汗国其中的一部分建立起哈萨克汗国,成为哈国的国家雏形。
哈萨克汗国建立后,在与西边伊斯兰文明接触的过程中,哈萨克族逐渐皈依了伊斯兰教,这就是今天为什么大部分哈萨克人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
▲历史上的哈萨克汗国
沙俄原本是一个纯欧洲国家,离哈萨克草原相当远。16世纪,沙俄在东扩的过程中,逐渐蚕食了哈萨克草原。
1847年,俄国完成了对哈萨克地区的征服。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列宁根据民族自治的原则,赋予了哈萨克地区更多的自治权。
1936年,哈萨克地区被赋予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地位,这就是今天哈萨克斯坦的原型。在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和工业实力仅次于俄罗斯和乌克兰,位居第三位。
▲苏联示意图,乌克兰(红色)为第二大经济体,哈萨克斯坦(绿色)为第三大经济体
由于地处伊斯兰、东正教、东方文明的交界地带,哈萨克斯坦一直是个多民族地区。沙俄征服中亚不久,大量俄罗斯人从东欧移民至这里,哈萨克斯坦目前还有大约20%的人口是俄罗斯族。
处理同国内的俄罗斯族以及俄罗斯的关系,是哈国独立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哈萨克斯坦1926-2009年的民族人口比例(从上到下分别是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乌兹别克族、乌克兰族、德意志人)
苏联解体后,各成员国成了俄罗斯和西方的角斗场。波罗的海三国没有加入独联体,而是投入了西方阵营,加入北约和欧盟。独联体内的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相继加入了反俄群。
在独联体地区,任何敌对俄罗斯的行为都会遭到俄罗斯的严厉处罚。格鲁吉亚境内的两个自治区被独立出去;乌克兰走亲西方的道路,在国内欲禁止俄语的使用,最终导致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吞并,乌东部的两个以俄罗斯族为主体的州也走向了与中央对抗的道路。
▲乌克兰分离图,俄罗斯族分裂势力强大,红色为俄语使用超过25%的地区,黑红色超过75%,
与其他独联体国相比,哈国在地理位置上离西方世界相对遥远,因此注定了不能和俄罗斯闹僵。在外交关系上,纳扎尔巴耶夫制定了优先发展同俄罗斯的关系的策略。
为了在外交上稳住俄罗斯,1994年5月,哈俄签署了军事合作条件,使两国具有了盟国的性质。哈国可以在俄罗斯的庇护之下发展经济。
▲哈萨克斯坦与北方邻居俄罗斯
外部稳住了俄罗斯后,哈国还要处理好自己同国内的俄罗斯族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好民族问题,不仅仅会酿成民族冲突,造成国家分裂,还会给俄罗斯干涉的借口。
为了安抚俄罗斯族,哈国首先确立了俄语的重要地位。虽然官方语言定位为哈萨克语,但俄语在日常生活中同哈语并列使用。在哈国的大街小巷和电影电视等出版媒体,哈俄双语随处可见。
纳扎尔巴耶夫更是在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时,用哈语说了一遍之后再用俄语再说一遍,这些都缓解了俄罗斯族对哈政府的敌意。
哈国也不忘对国内的俄罗斯族分裂势力进行威慑,分解。
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初,俄罗斯族所占比例最高的北部三州分裂危机时起时伏。而当时的首都—阿拉木图却偏距东南一角,一旦北部俄罗斯族地区发生分离危机,哈国坦将鞭长莫及。
▲哈萨克斯坦迁都,威慑俄罗斯族分裂势力
为加强对俄罗斯族聚居区的控制,1997年,哈国把首都从富裕的阿拉木图迁往了中北部的阿斯塔纳。
迁都改变了哈北部的人口结构,大量哈萨克族迁入这里,使这里的族群比例发生逆转,哈萨克族逐渐占据了这里的主导地位。因此,这次迁都颇有天子守国门的味道。
▲新首都阿斯塔纳,今埃尔苏丹
与此同时,哈国政府还不断采取措施,提高哈萨克族在其他民族区域的比例,提高哈萨克族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
仅仅处理好同邻国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哈萨克斯坦还是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地带的国家。为了防止西方世界觉得哈萨克斯坦“亲俄”,哈国又是如何保持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呢?
二、同西方世界保持安全距离
哈萨克斯坦在一定程度上“亲俄”,是由其地理位置决定的,与西方太遥远注定了哈国不可能与东欧国家一样走亲欧路线。
如何抵消俄罗斯的影响力,缓解西方对哈国“亲俄”的顾虑,也非常需要考验哈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哈萨克斯坦曾经被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誉为“世界的心脏”。在苏联解体后,这里成为了西方与俄罗斯争夺的前沿阵地。
▲世界心脏
在发展同西方的友好关系时,哈国既要汲取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要时刻警惕西方的经济控制和颜色革命。
独立后的哈国曾接受西方经济政策,尤其是休克疗法,来挽救经济。所谓休克疗法,就是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这种经济方案,因短期内会产生巨大震荡,出现经济“休克”而得名。
休克疗法不仅没有挽救哈国在苏联解体后的经济颓势,反而带来了恶性通货膨胀。纳扎尔巴耶夫果断采取措施,提出反对过度自由化的政策,在制定经济政策上,逐步开始走独立自主之路。
哈国同时也不忘同西方进行其他方面的经济合作。哈国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拥有丰富的油气储量以及世界四分之一的铀矿资源。
有这样的段子可以形容哈国的资源丰富: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这里都有。
▲哈萨克斯坦铀矿分布
哈国利用丰富的资源,主动寻求西方国家的合作,鼓励西方国家带来先进技术开发本国的资源。这种互利互惠的政策,不仅仅缓解西方国家的能源危机,还带动了哈国经济的发展。
哈萨克斯坦深知,与西方保持经济合作,又要警惕西方通过控制经济来进行“和平演变”。
为了控制中亚地区,西方国家不断在中亚策划颜色革命。2005年,哈反对派以黄色为标志,曾预谋搞颜色革命。纳扎尔巴耶夫也把竞选口号变成了黄色,此外,还利用其影响力,通过电视宣传颜色革命的危害,成功阻止了颜色革命。
▲前苏联成员国颜色革命示意图,哈萨克斯坦的周边也受到了颜色革命的影响
虽然纳扎尔巴耶夫多次化解西方的颜色革命,但夹在俄罗斯和西方中间总是不好受,纳扎尔巴耶夫也因为当了那么多年的总统被西方说成了独裁者。
西方给的经济援助绝不是免费午餐,总会提出这样那样的严苛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哈国又该寻找谁来抵消俄罗斯和西方争夺的影响,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呢?
三、共建新丝路
为了一定程度上摆脱俄罗斯的控制和西方的严苛条件,哈国的外交的另一个重要对象就是东边的邻国—中国。
中哈发展友好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能源合作。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哈国丰富的油气的资源恰好可以缓解中国的燃眉之急。
▲中哈能源管道
一带一路的建设把中哈关系又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一带一路倡议,就是2013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的畅想。
作为中国和西方之间的重要陆路大国,哈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升级了中哈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世界向东看。
▲哈萨克斯坦为丝路的重要节点
新丝路经济带东部是亚太经济圈,西部是欧洲经济圈,是世界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陆上经济走廊。
哈国恰恰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是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丝路经济带的建设,使哈国能够同时加强东西方的经济联系,真正发挥“世界心脏”的作用。
四、独立外交—中亚之花,低调绽放
在西方和俄罗斯中间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为哈国带来了和平安定的外部环境,给哈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福利。
在前苏联时期,乌克兰无论在任何方面,都是远远强于哈国的。但将近30年来,两国的面貌可谓是“天地之别”。
乌克兰由于陷入了西方和俄罗斯的地缘斗争不幸成为牺牲品,不仅仅克里米亚被并入俄罗斯,而且国家还因纷争导致政局不稳。2017年,乌克兰的人均GDP只有2640美元,国贫民困,沦为欧洲最贫困国家之一。
▲内战让乌克兰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反观哈国,虽然地处大国争夺的前沿阵地,却在纳扎尔巴耶夫的带领下,经济增长迅速,政治稳定,人均GDP曾一度达到13000美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准,是乌克兰的近4倍。
▲哈萨克人均GDP走势图
哈国在中亚地区成为了事实的领导者,在纳扎尔巴耶夫执政的近30年,哈萨克斯坦这支中亚之花在低调地绽放。
虽然纳扎尔巴耶夫的执政时期暂告一段落。28年的长期执政虽然让他背负了独裁者的争议,但能够让国家在独立的近30年内长期稳定,已经算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作者:雄鹰 编辑:Thomas (唐)
本文为“环球情报员”长期作者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请勿擅自转载
欢迎置顶环球情报员,不错过每条动态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今日头条:环球情报员
—(End 全文完)—
如果你想投稿,请戳
▼
记得扫码关注哦!
▼
欢迎打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选文章
喜欢本文请点击右下方的“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