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担任上海市的一把手,父亲是同盟会早期骨干成员,长子是中将


这位干部出身革命世家,又有名校背景,不论是才学还是思想觉悟都极高。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肝脑涂地一心为国,先是帮助上海实现了经济腾飞,打响了“魔都”的名气,随后又为改善两岸关系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汪道涵。

汪道涵生于江南,他的父亲名叫汪雨相,在清朝末年考中秀才,后来又远赴日本留学,期间与孙先生结为好友,随即加入革命队伍,是同盟会早期骨干成员。回国后,他参加了浩浩荡荡的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建立后,他投身文教事业,桃李满门。汪雨相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很早就给汪道涵开了蒙,并将自己的所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交给他。
汪道涵天资聪颖,又在学习上很下功夫,所以成绩斐然。18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进修,结果因为在校园里传播左派思想,而被当做激进分子,遭到国民党军警逮捕,在监狱中受尽了折磨。汪雨相得知儿子有难,马上四处找老友、托关系,耗尽了面子才将汪道涵救出来。

1933年,汪道涵被党组织吸纳,开始在老家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发展党员,构建党支部。1937年,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后,成功考入光华大学就读。然而,这份校园时光只维持了短短半年时间,淞沪会战爆发后,他便被迫辍学,党组织将他安排到新四军后勤部门任职。
1940年,嘉山县的县长周少藩因为施政不佳,导致民心离散,县政府彻底失去威信,无人再听从他的调遣,他心灰意冷,决意去投靠汪伪政权。汪道涵闻讯后,快马加鞭赶过去,将周少藩堵截在家中,当面质问他为什么要放下气节,去当汉奸、卖国贼。周少藩被问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一时又羞又气,竟命人将他绑缚起来。旁人劝周将他杀掉,但周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只是将他扔进柴房里了事。

没过多久,新四军部队赶了过来,将汪道涵救出,他有些自责地对上级首长表示,自己没能拦住周少藩。上级首长却直言周少藩走得好,这恰恰证明了国民党是不可靠的,嘉山县以后由共产党人接管,建立红色县政府,县长就由汪道涵来做!在此期间,汪积累了大量基层管理、财经商贸经验,这为他往后担任省市主政官打下了坚实基础。抗战时,他先后在山东、华中一带活动,协助华野打击国民党军,1949年,浙江解放后,他被调过去任高干,1952年回到中央任一机部副部长。动荡时期,他遭到错误处分,被暂停职务下放到地方劳动改造。
1978年,汪道涵复出,主要负责对外贸易和进出口相关事宜。1980年,他被任命为上海的一把手,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让沪地吃到了大笔红利,从而走进发展的快车道,迅速从华东崛起,成为闻名全国的“魔都”。

1991年,汪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次年,他向台湾海基会的会长辜振甫发去一封电子邮件,邀请对方访问大陆,但辜却没有回应。汪道涵也不气馁,又发去一封求访邮件,语气更加恳切、委婉。这一次,辜振甫回应了,他接受了汪的邀请,可他表示目前的政治气候并不成熟,他不能去大陆,反而希望汪来台北。最后,两人各退一步,选择在新加坡会面。
1993年9月27日上午,在万众瞩目下,汪道涵与辜振甫坐在了同一张桌子前,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就一些经济、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此事件在历史上影响巨大,成为台海破冰的关键点之一,现在一般称之为“汪辜会谈”。汪道涵的后人也都很优秀,大儿子汪致远继承了父亲的聪慧机敏,学习成绩非常好,青年时曾在清华大学就读,毕业后报名参军,一直在科研岗位上任职。2001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兼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为解放军实现现代化做出过卓越贡献。

汪道涵出身名门,又有高学历傍身,本可选择偏安一隅,悠闲度日,但他却甘愿放弃美好生活,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耕耘,最终与同志们携手创立新中国。紧接着,他又投身到经济建设中去,在工业、商业等多个领域卓有建树,还推动了两岸关系正常化,可谓劳苦功高,让我们向这位前辈致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