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干部是新四军的创建人之一,是江淮地区革命队伍的重要领导人,在反动派联合日寇对新四军进行封锁,妄图将人民武装困死、饿死的时候,他挺身而出,通过多方斡旋秘密购进物资供给前线用度,维系了革命的大好局面,他的名字叫曾山。
曾山是江西人,生在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幼年时,他曾在父亲开办的私塾里读过几年书,后因家里经济紧张凑不出学费而无法进入高小学习,只得中断学业,在邻居的介绍下进入一家小作坊做工,期间受尽了盘剥和压榨。他的哥哥是一位革命工作者,曾在家乡宣传红色思想,号召穷苦百姓们拿起武器,反抗封建势力。曾山受到感染,逐步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随即在哥哥的指引下走上了红色道路,开始与哥哥并肩作战,同封建、军阀势力做斗争。
1926年,他被批准加入党组织,次年返回家乡,组织一大批农民逮捕了一名作恶多端,蓄意阻碍革命的豪绅,经由当地国民政府首肯,进行公审处决,极大鼓舞了无产阶级群众的革命决心。当年7月,他参加国民革命军,跟随叶挺将军征讨奉系军阀。大革命失败后,他参与创建了人民武装,使共产主义事业迈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1928年,他返回家乡,联合其他同志团结大量左翼人士,发起了一次浩浩荡荡的大暴动,1929年配合红军攻击了盘踞在赣西南的反动派武装,大获全胜。1931年,王明主导的“左”倾运动席卷各个苏区,大量干部受到迫害,极大影响了革命的发展进程。曾山对此痛心疾首,他不断向周总理和毛爷爷上书,请求进行干预,毛爷爷和总理随即联合其他同志开始对错误思想进行抵制,阻止了“左”的进一步蔓延,保护了许多无辜的同志。
1934年,红军主力向西转进,他则被留下来打游击牵制敌人,分担部分军事压力。由于叛徒的出卖,国民党得知了曾山所部的驻扎地,随即出动重兵包围过来。曾山指挥战士们拼死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遭遇失败,部队几乎全员战死,唯有他与警卫员在群众的帮助下冲了出来,这两人几经辗转达到上海,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后,终于重归革命队伍。
1935年中旬,他被派往苏联留学,1937年底回国,在延安短暂停留了几天后,南下江淮,协助中共东南局的同志筹备改编新四军相关事宜。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反动派与日寇暗中勾连,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全面封锁,断绝一切物资供给通道,妄图将新四军困死。曾山闻讯后,立即带领地下党人同一些爱国商人进行合作,以私人名义采购军火、粮食等物资偷偷运回根据地支援革命大业,同时组织后勤人员展开生产自救,尽力弥合物资缺口,保证每一位战士都能吃上饱饭,有衣物御寒。
解放战争时,曾山全力筹集经费支援华野作战,淮海战役期间,他协同华东党委,组织了大量民工支前,用小推车战胜了敌人的飞机与坦克。建国后,他被派往上海担任副市长,与陈毅陈老总互相配合,稳定沪地的商业市场,驱逐不良商人,很快便使得上海的经济发展走上正轨。
曾山与妻子育有5个子女,他在教育孩子们时始终坚持不溺爱、不走后门,多鼓励三个原则,引导孩子们和自己一样投身革命事业中,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他的长子曾庆红青年时从军,从基层的科研人员一步步升迁到领导岗位上,先后担任多个要职,2002年当选政治局常委,享受正国级待遇。
长女、三子、幼子均毕业于名校,参军后因能力出众屡次获得提拔,先后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人民武装中生代干部中的佼佼者。次子曾庆淮天生喜好艺术,先后编排了多部著名舞台剧,在文艺界享有盛誉,可谓是一方泰斗。
曾山是革命道路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是人民武装的缔造者之一,是党最忠诚的追随者,即便面临再困难的境遇,遭遇再重大的波折,他都始终心向共产主义,坚决不会违背当初入党时的誓言。他的子女们继承了他的意志,纷纷投身到国家建设中,有力促进了民族复兴,推动中国走向富强,他们一家均是共和国的功臣,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