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日是世界瞩目之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接下来百废待兴的局面仍然是任重而道远,要想不被强国欺凌,那就只有不断地自强。一些在战争时期经历过枪林弹雨的革命家到地方任职,为国家建设继续呕心沥血,陈丕显就是其中的一位,他49岁任上海市委书记,官至副国级,特殊时期却被关押了10年。
民国时期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这里有各国的租界,同时还拥有国际港口贸易,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非常重要的繁华城市。上海的电影、上海的文学、上海的经济等等,在世界上都颇有名气,花花绿绿、纸醉金迷之下,看起来一片祥和,暗地里却是腐败肮脏不堪。解放后,陈丕显调至上海担任上海第四书记,他与陈老总搭档一起组织建设新上海。
当时的上海虽然繁华,但是仍然存在众多的特务和毒瘤,陈丕显快速投入到上海的整改之中。他先从治安入手,一边抓特务,一边扫清旧上海留下的陋习与不良风气,以雷霆手腕实施肃毒、禁赌等政策,使上海市民井然恢复到正常的劳动生产之中。接下来陈丕显根据上海的地理条件,充分发挥出沿海港口的优势,大力发展上海工业。
他从学者、商者和工人多方面入手,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为了上海能够正常有序发展,陈丕显呕心沥血,上海的稳定发展,离不开他付出的巨大贡献。1965年陈丕显被任命上海第一书记,而当时他只有49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他的前途一片光明。陈丕显之所以有这样强力的领导能力,与他的“早熟”不无关系。
陈丕显在13岁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员,15岁就已经是共产党员,而他入党的时候正是共产党发展最为艰难的时期,蒋介石排除异己疯狂围剿,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陈丕显仍然加入革命队伍,能够看到他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当红军进行长征时,陈丕显被留在了根据地,他没有经历长征的艰苦,但他承受的危险却极其艰巨。
敌人有十几万的人马,而留守的红军连敌人的零头都不到,可他仍然与陈老总在南方与敌人周旋,无数次打破敌人的围剿阴谋,并且还为后来的新四军发展培养出了中坚力量。“七七事变”时,陈丕显只有21岁,却已经是中共中央东南局青年部长,之后又担任苏中军区政委,在他的发展下,苏中军区成长十分迅速,成为了新四军中不可小觑的一支队伍,而这时的他小荷才露尖尖角。
解放战争时期,陈丕显打出了一个个漂亮的配合战,淮海战役中负责部队的粮食补给,使解放军渡江毫无后顾之忧,他的统战与领导能力可见一斑,由此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与信任,1948年时担任第四兵团政委,当时他只有32岁,成为解放军史上最年轻的兵团政委。
正因为陈丕显这样年轻有为,因此解放后把治理上海这样的重任交到了他的手上,这是党和国家对他的信任和支持。而他也不负众望使上海全面恢复稳定和发展,在上海工作的十多年中,这位福建出生的老革命,把上海视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里倾注的是他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然而在特殊的年代里,陈丕显这位久经水战的老革命没有逃过历史洪流的摧残。他被人诬陷而被关押起来,这一关就是十年。十年里他没有妥协,始终坚持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同时他还在有限的能力之内保护其他干部免遭迫害,这就是经历过战争时期老革命的风骨,内心坚定,头脑清明。
直到1977年,陈丕显才恢复工作,被任命为湖北省第二书记,当时粟裕爱惜他这样的人才,建议他回部队主持工作,部队非常需要像他这样资历深厚的老干部,但被陈丕显拒绝。他夜以继日地工作,逝去的十年光阴无法返还,他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地发光、发热,他抓农业、重生产,使湖北经济也实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
晚年时,陈丕显特别关注青年一代的发展,这位曾经的“红小鬼”深知青年代表着祖国的将来,他无怨无悔地为他们提供帮助,他的亲和与关心令世人敬重,不愧为品德高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