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总理的行事作风向来很强硬,眼睛里揉不得一点沙子,为官的数十年间,铁面无私的他从来没有收过一次礼,也没有为亲朋好友走过一次后门。当年在上海工作的时候,他曾多次在公众场合表示,自己只为人民,至于其他什么人情世故一概不顾!
1988年,朱总理正式接任上海市长之后,第一时间便将自己的在沪地工作的侄子叫到办公室谈话。侄子以为叔叔叫自己来有什么好事,显得异常高兴,可朱总理接下来说的话却让他傻了眼。总理表示,自己现在当了一地主政官,受到万众瞩目,必须要以身作则,奉公无私,因此,侄子往后就不能再升官了,以免遭人议论,说朱家人是“互相帮助”。
有些商人脑筋“转得快”,觉得自己只要巴结好这位刚上任的大市长,往后做生意必定是顺风顺水,于是便乐呵呵的提着礼物登门拜访。朱总理照常会客,但在对方临走的时候,坚持让其将礼物带回去。该商人思来想去,觉得肯定是自己送的东西不够贵重,领导看不上,于是一咬牙,花费巨资买了更豪华的礼物再次来找总理。
其实总理上一次已经表现的足够委婉了,总理觉得对方是聪明人,应该知道自己是什么意思,却没想到对方竟如此不开窍,还敢搞这一套。这一回,他没有再“惯着”对方,连门都没让对方进。此事很快便在上海传开了,大家一下子都知道了朱总理的刚直秉性,也就没有人再敢去搞曲意逢迎这一套,总理倒也落了个清闲。
朱总理的办事以强硬著称,命令下达到哪个部门,哪个部门就必须要全力以赴的完成任务,谁要是敢懒政,故意拖着不办事,总理一会直接点名批评,而且还要给相关负责人处分。有些人觉得总理这样有些过于严格了,不给同志们留面子,总理则表示,自己作为一地的父母官,承担着提振经济、安定民生的重任,必须要敢于说话、做事,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至于那些情面、人事关系什么的,自己不想讲,也不愿意讲!
朱总理在沪地工作时,曾遇到过两个大难关,其一便是甲肝疫情,感染者一天就新增万余,给医疗卫生系统增加了极大负担,所有的医院都在高强度运转,南京军区还派了医疗队支援上海。朱总理为防疫的事操碎了心,他每天都要打电话给卫生医疗部门的领导打电话,询问新增的病人有多少,治愈的有多少,消耗资金多少,医疗物资缺口有多大。
对方要是在具体的数额上含糊不清,或者说出“大概”、“约”这些表示不确定的词语,总理就会质问对方到底有没有做认真统计,市委安排的工作是否都做了。最后,经过将近4个月的奋战,疫情终于被完全控制住。但疫情的余波并未就此完全消散,国际上的企业家听说上海出了这么大的事,都不敢来沪地投资了,这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朱总理为了扭转这一状况,花费大力气改善上海的环境,向国际展现沪地的新面貌,给予海外企业家充足的投资信心。
其二便是资金缺口。搞发展是要本钱的,但上海可支配的财政其实很有限,很多项目因为花钱太多,市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去推行。朱总理为解决此问题,决定先行砍掉一部分次要项目,节省资金,而后再面向社会进行融资,吸纳民间的资金为己所用,等到攒够了钱再甩开手干以前想干但没干成的大项目。
从大项目上拿到收益之后,回过头来重启次要项目,最终顺利完成了市政府规划的所有项目。1991年,朱总理进入国务院工作,往后数十年间,他兢兢业业为国家建设做贡献,推动人民政权进一步走向兴盛,让中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朱镕基总理是一位实干家,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共产党员,更是一位广受老百姓赞誉的好干部。不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他都将做好本职工作,促进国家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时刻牢记自身使命,谨遵党的纪律,奉公守法,不慕荣利。2003年,他卸任一切职务,离开领导岗位后,绝口不再谈政事,也很少再在公开场合露面,平时以看书、听京剧为乐,过着平淡而又安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