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吧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提出了一个“降维打击”的概念,我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一个“降维创作”的概念,应用到文艺创作中。什么是降维创作呢?简而言之,就是“装糊涂”。可以付出到的不付出,可以研究到的不研究,可以思考到的不思考,脑子里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但就不调用,创作档次比自己的真实水平差一个级别的作品,这就是降维创作。下面我给大家简要讲述一下这样创作的理由。
第一,省力。我一天能够写一万字,但是只写一千字,这对精力的节省是肉眼可见的。反之,如果作者总是游走在自己知识上线的边缘,就要一边创作一边艰难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越高,创作的付出越多,创作的效能也随之下降,这是很不划算的。我以前刚学了点古诗词写作的知识,就挑战自己,要模仿晦涩的诗经体写一首诗,古汉语词典翻了又翻,最后虽然创作出来了,但篇幅短小而且立意含混,如果把这个精力拿去写现代诗,差不多能写一本小的诗集出来。再说一个反例,我现在写古诗词对格律的要求不再那么高了,创作的效率也明显提升,不是我不懂格律,而是知道为了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损耗精力不值得。
第二,顺应读者。套用市场经济的理论,受众的体验很关键。如果你的读者认知水平和理解力都在你之下,那么你的作品让他们看得懂并且理解是困难的。我中学的教学楼上刻着校长的名言,下半句是“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进步有几何”。我曾亲眼见有两位家长讨论这里的“几何”跟数学上那个“几何”有没有什么关系,听得我一愣一愣的。如果你的大多数的读者都是这样的认知水平,那么你在写“几何”的时候或许就应该换一个词。优越感是要被人理解了之后才能发挥作用的。
第三,给自己留点迂回的空间。商人们有一句名言叫做“财不外露”,我觉得文人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觉悟。如果你的作品不是写了仅供自己看看不愿意透露给任何外人的,那么在创作的时候,就不能把脑子里的墨水全挤进去。一方面,不完全暴露自己的真实水平是明智的自保行为。所有的作品都是有瑕疵的,区别仅在于问题的高级和低级。才能发挥到极致,那么向外界暴露的全是你自己看不到的问题,一旦被人揪住打击,肯定招架不住。相反,在作品里留一些自己有能力批判也有能力修正的问题,那么面对批判就不会那么束手无策。简单举个例子,如果你写论文的时候,初稿就已经绞尽脑汁,自己看不出任何一点破绽,那么交到老师手里,再退回来让你修改,岂不是难于上青天?另一方面,才能发挥到极致不利于站在更高的维度审视自己的作品。作品是产品,不是作者的替身,不能与作者存在于同一个维度,否则就丧失了作者对作品的掌控力。在造产品之初就认识到问题,并把修正问题的钥匙攥在自己手里,这样写的时候可以放开手,发表之后可以对责难有预期,改进的时候也有入手的方向。作者的水平始终和自己作品的水平保持一段距离,距离产生美,这样的创作是其乐无穷的。
以上就是我关于降维创作的思考,读者诸君如有什么,欢迎交流。
——本文选自《拾字路口》
撰文、编校、排版:谢国超
发布、客服:季司亦
语音由惰性公子提供
封面图制作于金山海报
配图来自秀米图片素材
音乐由谢国超先生提供
建议、转载、投稿请联系客服
批评、举报、投诉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