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吧
有人问过我,音乐人听歌的时候会和一般人听歌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这个问题比较宽泛,而且是主观上的事情,不太好回答。如果把“感觉”改成“习惯”就容易回答了。所以,就着这个话题,我想结合自己业余音乐人的体验,介绍一些音乐人的特殊习惯,也算间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回答得不对,希望专业人士不要砍我。
首先,音乐人对节奏的偏执要比一般人强。一首歌在几秒之内听出节拍来不是难事。因为节奏是不断循环往复的,强调全程统一,就像军队行军的步伐一样,虽然单调,但是不能变,变了就会乱。所以,稍有强迫症的音乐人听到节拍不对的演唱的时候都会难受。我们不懂乐理或者乐感不是很强的孩子,唱歌的时候有些地方容易拍子不对,尤其是歌曲结尾的长音。因为这个音拍子不是很明显,如果没有拍子的概念,记忆的时候只会记得这是一个长音,想着唱的时候拖长一点就行了。这样实际唱的时候不容易听出毛病,但其实发音时长错了是不协调的,专业音乐人通常受不了。以前我在网上看一个基础乐理课,第一节讲节拍,老师说,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对上帝起誓,从今以后唱歌一定要打拍子,不打拍子就不是合格的音乐人。对拍子的偏执也会催生一些癖好,比如走路的时候会按着拍子走,敲门的时候响声要比较整齐,切菜的时候仿佛在演奏打击乐。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步子很有节奏的人,如果他没有军人的气质,可以判断他起码是一个音乐爱好者。
其次,音乐人的大脑对音乐的反应和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在听到一段旋律之后,大脑里只有它原本的那个声音,没有转化。但是识谱的音乐人会在脑子里自动给它加上“歌词”——唱名,也就是我们熟知的do re mi fa sol la si。就像识字的人听到别人说话,会不自觉地把声音切换成文字放进大脑一样。唱名是标识音高的,如果旋律里面每一个音放到脑海里都只有一个“啦”,主观上不好区分,客观上的区分就更难。就像认识一堆同名同姓的人,如何区分他们呢?由于有这个习惯,有的音乐人忍不了别人唱谱的时候瞎念。瞎念的具体表现就是简谱上的123不念do re mi而念一二三,这种行为和学英语的时候用汉语拼音的念法念英文字母是一样的。
再次,音乐人会习惯性地把多声部音乐的各个声轨分清楚。音乐就像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线条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条色彩斑斓的绳子,专业人士都很在意每一根线条的脉络。每一个声部的脉络都清晰了,听整首歌才会有杂而不乱的舒适感。像我这样一般的音乐爱好者,听歌的时候最起码会努力去分清各个声部分别用了什么乐器,对它们在整首音乐中的功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辨别乐器比辨别音高要简单很多,不懂乐理的朋友也可以试试,尤其是在听特别典雅的古风音乐的时候,其乐无穷。
最后,音乐人听别人演奏的时候会更在意他的手势而不是演奏的音乐。如果是熟悉的乐器,音乐人会不自觉地去判断其指法对不对,有没有错音,甚至拿对方的水平和自己的水平做一个对比。如果是不熟悉的乐器,要强的音乐人可能会努力观察演奏者的指法,在脑子里记住哪个音要怎么按或者怎么弹,力求自己在拿到这件乐器之后就能立即上手。不同的乐器发音的原理大致是相通的,一般掌握了最基本的乐器之后,其余乐器只需要自学。当然,操作技术实在困难的除外。
——本文选自《拾字路口》
撰文、编校、排版:谢国超
发布、客服:季司亦
语音由惰性公子提供
配图来自秀米图片素材
封面图制作于金山海报
音乐由谢国超先生提供
建议、转载、投稿请联系客服
批评、举报、投诉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