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吧
我不干追星的事情已经很多年了,但是过去的经历留下了太多抹不掉也不需要抹掉的痕迹,大多数需要反思,不过也有一部分值得追忆。对许嵩的关注曾经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现在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段经历。
大概2009年前后,我正处于小学末期,正是网络即将蓬勃的时代。那时候,很多人都用老式的手机、MP3、MP4等听音乐。《断桥残雪》是我从周围人的手机里听到的第一首许嵩的歌,没觉得新奇。后来,接触得多了,加上周围人的推荐,以及对其名字产生了莫名的兴趣,于是我加多了对许嵩的关注。再后来,我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玩得不亦乐乎。我当时有一个幼稚但比较有意思的行为,选一些手机里的歌曲,编排出一个节目单,然后自己录上几段主持词,把这些文件按照相应的顺序放到播放器里,专门选个特定的时间和私密的空间,顺序播放,就算举办了一个私人的小型音乐会。由于手机里歌曲数量有限,而许嵩的歌占比较多,所以听的频率高,我甚至为之策划过“专题音乐会”。这算是我研究录音和剪辑乃至搞自媒体的发端。当时我还有个败家的行为,即每个月花六块钱开通咪咕音乐的一项会员服务,每月可以免流量下载几十首歌。我曾立志听遍许嵩的所有歌,当时认为这是一个宏伟的愿望,跟“发奋识遍天下字”差不多,但后来知道也不至于。旧时代听音乐的局限在于,往往只闻其声不知其人。最开始的一两年里,许嵩的歌我熟知的有几十首,但是许嵩长什么样我并不知道。当然,也不是十分好奇。另外,这段经历使我对咪咕音乐产生了一定的情愫,以至于多年后我实现了一个小愿望——把自己的歌曲传到中国移动上做手机彩铃。
初中以后,我发现周围同学对许嵩的谈论度还是挺高的,于是觉得这人应该不错。又因为那时候流行追星,似乎没有偶像的孩子都不是新时代的好青年,于是也追赶潮流,把这个我较熟悉的歌手当做了自己的偶像。许嵩是一个创作型歌手,能够独立作词作曲编曲和演唱,这样的才华也是我很羡慕的,所以即便不做偶像,当个前辈来学习也是好的。后来我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也有了电脑,借助科技的力量,可以在网络的海洋里遨游了,于是各种线上的学习和娱乐活动也广泛开展起来。我是一个很有求知欲的人,自从学会上网,就不断搜寻各种以前想了解而没有条件了解的知识。关于许嵩的信息我搜了个遍,其用心程度比钻研学业还要深一些。也是在那个时候,我逐步练就了搜索和整理的技能。
我把许嵩当做自己的偶像,不能只停留在欣赏其作品关注其私生活的表面活动上,这对我自己的发展也没有什么意义。我自小就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和理想,掌握了简单的乐理知识,后来慢慢开始了音乐创作的实践。作词作曲方面当然少不了对偶像作品的借鉴,但我觉得许嵩对我创作的影响更多的还是他个人的创作经历。许嵩是非专业人士在专业领域深耕最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的模范,这让我得到了以普通人的身份从事艺术创作的信心。当然,后来我知道这种自信稍微有点“盲目”,但是毕竟给自己开启了一扇人生新体验的大门。
除了音乐,许嵩早年的博客也对我的文学之路产生了一定的助推作用。许嵩以前日常在新浪博客写文章,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心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我的文学创作类型不限种类繁多,受许嵩影响而写的不是很多。但有一类专门分享心情记录日常的,主要就是受到许嵩博客的形式的影响。我专门给这类文章编了一个集子,叫做《拾字路口》。不过很遗憾,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许嵩在新浪博客的大多数文章被删了。好在我专门整理过文档。
我专门为追星而消费的经历不多,但也有几件。我中学时候在书店买过几本和许嵩有关的杂志和收录其博客的小册子,严格来说这不算是为追星的专门性消费,因为我日常也要买一些文学性和娱乐性的杂志和读物来看。高一的时候,我学会了淘宝购物,买的第一件商品是许嵩的新书《海上灵光》,还是签名版,对我来说价格不菲。许嵩虽然有名,但也不是家喻户晓那样的有名。在可以网购以前,我有很多次在书店或者音像店寻访许嵩的专辑或者书籍但是一无所获的窘迫经历。最可气的是有一次,一个音像店老板告诉我,没有许嵩的,买许巍的吧,都一样,要多少有多少。从那以后,我就对该歌手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现在是没有了。大学的时候,我还买过一张许嵩的专辑《青年晚报》,不是签名版。可能还买过别的,但是我想不起来了。后来,我把我的《海上灵光》和《青年晚报》赠送给了一位“嵩鼠”朋友,标志着我搞个人崇拜的时代的一去不复返。
在以前,许嵩新作品的发表往往可以极大地改变我的日常生活。《苏格拉没有底》和《梦游计》发行的时候,我曾花了很多的精力去研究这些作品暗含的“玄机”,把每一首歌都当做了空前绝后的哲学佳作。有新闻说许嵩的《胡萝卜须》发行后,很多书店里的同名原著销售一空,我就为其做过贡献。《不如吃茶去》发行之后的那一年,是我的“中国风”年,研究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知识,开始尝试古诗词的创作。我当年的现代诗集也古风气息满满,题名为《隐逸诗人》。现在,我还是时常关注许嵩的作品,但是心境与以往完全不同了。虽然依然叹服许嵩不断提升的才华,但看到那些歌迷盲目追捧的言辞之后也会感到恶心,忍不住了还要吐槽一两句,然后就被骂了。
以上就是我这些年关注许嵩的大致经历和感想,说的不是太细。还有很多特别的记忆,因为忘了,所以没提,以后有机会再谈。
——本文选自《拾字路口》
撰文、编校、排版:谢国超
发布、客服:季司亦
封面图制作于金山海报
配图、音乐由谢国超先生提供
建议、转载、投稿请联系客服
批评、举报、投诉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