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网
全国体育教师交流的平台,欢迎
关注
体育教学游戏1000例免费领
东京奥运会,斩获中国第33枚金牌的14岁小将,惊艳了全世界。
全红婵,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最小的一员,在女子单人十米跳台决赛中,成为奥运史上五轮三跳满分第一人!
总分466.2是什么概念?就是即使她最后一跳不跳,都能拿铜牌。
(图据新华社)
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
赛后,网友们直呼:“见证了历史”。
因为这一跳无关乎金牌,可以说是一场跳水史上最完美的表演,她不光战胜了自己,还战胜了跳水界无数的前辈。而她仅仅是一个14岁的孩子。
赛后在接受采访,这个女孩“懂事得让人心疼”:
“我的妈妈生病了,我不知道她得了什么病,我只想赚钱给她治病,因为家里需要很多钱才能治好她的病。”
当被问起比完赛最想做什么?全红婵说的是:
“每次放假都是回家,回家也不能出去玩。”
“我连游乐园都没去过,也没去过动物园,奥运结束想去玩玩抓娃娃之类的游戏。”
“今晚我要吃很多好吃的东西,现在我特别想吃辣条。”
就在这名小将的名字引爆热搜、火遍全网之余,很多人开始了解全红婵背后的故事,都忍不住破防了。
这不仅仅是代表奇迹的一枚金牌,更是一个孝顺的苦孩子反哺父母的艰辛道路。
一跳成名,独当一面:
只为挣钱,给妈妈治病
2007年,全红婵出生于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迈合村,湛江是中国的跳水之乡,曾经走出了劳丽诗、何冲、何超等世界冠军。2014年,全红婵进入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跳水队,2018年3月,刚满11岁的全红婵被输送到广东省跳水队接受更加专业的跳水训练。
2014年5月,湛江体育运动学校资深跳水教练陈华明下到湛江市五县四区的小学寻找跳水人才。在迈合村小学,全校一个班一个班挑苗子时,他找来一批孩子,现场测立定跳远。全红婵身高1.2米,跳了1.76米,“相当厉害。”陈华明看中了这个爆发力极强的小学生。
全红婵家里的情况,用村里老乡的话来说——“条件中下”。家里靠种植甘蔗和水果生活,养育5个孩子,全红婵是中间的那个。前些年,全红婵的母亲还因为车祸受伤,落下顽疾,没法干重活儿。全红婵的生活费常由启蒙教练郭艺垫付,再由父母送去体校。成为正式运动员有一些收入后,懂事的全红婵将这些钱全部用于贴补家用。
尽管父亲让她专心训练,但懂事的她还是希望能够为家里减轻负担:“妈妈治病要花挺多钱的,我就感觉自己也得挣钱,好寄回家给妈妈治病。”
平时和父母打电话也经常“报喜不报忧”,“我也不敢跟他们讲训练中的苦,怕他们知道。”爸爸忙,可能没时间看她比赛。妈妈要做饭做家务,也不一定有时间。她没有要求过父母陪在身边加油鼓劲。只是,每一次比完赛后,她会打电话回去,报告自己得了第一名。
这是个几乎不用操心的孩子。她的生活里,训练占据了绝大部分。好不容易休息回家,不能去别的地方玩,因为没钱。她遗憾又向往地说:没有去过游乐园,也没有去过动物园。最想做的,也不过是去游乐园抓抓娃娃,这样微不足道的小奢求。
舍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却在14岁的年纪,有了寄钱回家的意识。
她说:我想赢了奖金,寄回去给妈妈治病。她哽咽着说道,妈妈生病了,但不知道那个字怎么读,不知道是什么病。可她知道,要赚钱,要治病,要苦练。
为着这个信念,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用更刻苦的训练,向目标更靠近一点。
14岁的孩子,大多在做什么呢?可能沉迷动漫,乐衷追星,爱吃、爱穿,心安理得向父母索取。全红婵已经想要凭借柔嫩的肩膀,担起家庭的重担。
在这份孝心面前,所有的金牌都黯然失色。
她是天才,
但天才不足以概括她
东京奥运会短短几分钟时间里,几乎所有人都认识了这位14岁的天才运动员,大家都称她为“天才少女”。
三跳满分,未来大概率只能自己破自己的纪录。教练还表示,虽然这次全红婵的动作难度很大,但她还有高难度“大招”没有使出来。
第一次参加国际赛事就破了所有前辈的纪录,任谁都会忍不住说一声“真牛”!全红婵是骤然成钢材吗?恰恰相反,这些都是不断锤炼得来的结果。
全红婵能吃苦也是出了名的。
陈华明接受采访时说,她突出的性格特征之一就是隐忍。平时训练她一般都不会喊苦喊累,体校最大的运动量都能吃得下来。
“一两天不跳的话,再次站上十米台就会怕,感觉怕摔,所以每天都需要去练习跳。”全红婵说。刚接触跳水的孩子,最需要克服的就是恐惧感,全红婵的办法就是“多练”。为了克服恐惧,她坚持每天都站上十米板练习,每组动作通常要反复练习五六遍,甚至是十遍,让自己对高台摔入水中的失重感麻痹,让做出各组动作成为肢体的自然反应。
年纪尚小的她,有一些动作还需要完善,她就天天练、反复跳。
全红婵的广东省队教练何威仪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管是天才还是黑马,都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得到(成绩),她值得她的成绩。她非常能吃苦,她对待训练的态度在同年龄同一批的运动员里面是最投入的。她每次训练都是全力以赴,训练态度非常认真。她每天陆上跳的次数就在200-300个之间,水上她一般都是跳120个左右。”
何教练说:“不管是不是天才,全红婵都是一个非常努力的运动员,她配得上她的一切成绩。”
从恐惧十米台,到站上十米台独当一面,靠的就是“练!奥运场上这光鲜亮丽的几分钟背后,是长久的打磨和锤炼。
她也曾打过退堂鼓,曾对教练说:“教练,我觉得这里训练太辛苦了。”当时还不满十岁的她,竟然领悟了教练所说的“要想清楚自己以后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对教练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想要发挥出最好的自己,目标是让父母过得更好。”
未来可期
跳水圈喜欢用这四个字形容全红婵:横空出世。事实上,她的名字出现在跳水梦之队的参赛名单时,已经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按照参赛规则,如果东京奥运会没有被延期一年,全红婵是无法参赛的,而很多网友也认为,这是“天才必然的绽放”。
全红婵承认,自己第一次参加大赛有点紧张,刚到东京后的几天有些不适应,后来慢慢适应了。
“奥运会和全国比赛相比,好像没有什么不一样。赛前教练就说让我放轻松,不要紧张。”
8月5日,中国选手全红婵(前右)与教练刘犇(前中)在比赛后。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比赛过程中,全红婵丝毫没有紧张的感觉,更没有关注其他对手,包括师姐陈芋汐的表现,始终保持全神贯注。“我就想自己的动作要领。”
对于身高1米43的全红婵来说,奥运金牌似乎有点大,垂到了肚子上,她拿起金牌比比自己的脸,顽皮地挡住了眼睛:“金牌好重啊,好像比我的脸还要大。我要感谢爸爸妈妈,谢谢他们鼓励我,让我勇敢一点,跳不好、拿不拿(牌)都没关系。”
水花很小
后浪很强
全红婵,未来可期!
体育教师网公众号
从赛场到清华校园
克服困难迅速融入
OLYMPIC
GAMES
杨倩是浙江宁波鄞(yín)州姜山人,2000年出生。2011年,她从茅山小学被选入宁波体校射击队,师从国家级教练虞利华。这个父母、老师、邻居眼中人见人爱的“踏实姑娘”开始练习需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的射击,并在次年入选宁波市射击队训练。
不过,杨倩并不像其他运动员那样,从体校进入省队再进入国家队,她是从大学进入的国家队。由于射击的水平突出,加上学习成绩也很优秀,2016年杨倩直接被清华大学附中射击特长班录取,2017年,杨倩参加高考顺利考入清华大学就读经济管理学院,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2019年,杨倩是以清华大学的学生身份被召进国家队,可以说杨倩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大学生运动员。
不管是在宁波体校射击队,还是在清华射击队、清华大学,杨倩一直是张超玄著的师妹。这个师妹怎么样,师哥很有发言权。
据张超玄著介绍:“我们进来的时候学习底子都比较薄弱,但她就是适应能力很强的那种,凭着高强度学习、高强度训练,很快就跟上了,融入的过程非常流畅。”
高三下学期,需要兼顾高考与射击的杨倩,比身边的同学更加辛苦。但正如今天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一样,她用坚强和专注克服了一个个挑战,最终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为一名“清华学霸”。
杨倩从来没有因为训练耽误学习,甚至疫情期间在国家队备战时,也没落下过网课。“她是个适应新环境、新思想、新方法能力特别强的人。直到现在,她备战任务这么重,也从没有出现挂科的情况,在班里学分排名靠前。包括疫情期间,她一边备战,一边线上上课,学得都非常好。”张超玄著说。
只跟自己较劲
从不看别人分数
OLYMPIC
GAMES
杨倩在宁波体校读书时,给每一任班主任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王娇娜是带过杨倩时间最长的一位班主任,从初一带到初三。“杨倩年纪不大,遇到事情却沉着冷静。有次比赛她拿了冠军,我和她交流心得,问她‘赛场上那么多对手你慌不慌?’她说‘不会’,因为她从来都不去看别人的分数,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自己和自己较劲,下一枪要比这一枪打得更好!”
杨倩读书非常上心。“有次考试前,晚上我去查寝室,她学习太投入,我和她说话都没听见。一到文化课考试,杨倩都是最刻苦的一个,抱着试卷学到很晚。”王娇娜说。
文静内秀,成绩又好,杨倩一直是老师们喜欢的孩子。记者了解到,小学阶段,杨倩学习能力比较强,三科成绩都比较稳定,虽然不是班级里最拔尖的,但可以达到班级前五名。
赛前能抱着枪睡觉
小小年纪就有大心脏
OLYMPIC
GAMES
处变不惊,坚决果敢,杨倩在首金争夺战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心理素质,但她在平时生活当中的性格与比赛时并不相同。“我属于比较乐观的性格,平时生活中交友中大大咧咧,比较开朗一些,但是对于训练、对于学习我还是会很认真地对待的。”杨倩说。
每逢大赛,杨倩都发挥得特别好,她最大的优势是有颗“大心脏”,小小年纪就非常沉稳,交代她的事情,她都能很好完成,性格特别适合射击这项运动。
虞利华教练记得2012年第一次带杨倩出去参加全国青少年比赛,当时她一举拿下亚军。不过赛前的一个小插曲让虞利华教练哭笑不得。
因为带了好几个队员参加比赛,虞利华教练跑上跑下忙不过来,就让杨倩自己练习,结果有个认识他的裁判来找他,说:“你的队员睡着了。”当时虞教练还说呢:“我的队员都在训练,怎么会睡着呢。”结果到楼下训练场一看,杨倩练跪姿,真的抱着枪跪在靶位上睡着了。
意外与举重结缘
训练时给自己加任务不偷懒
OLYMPIC
GAMES
侯志慧是一个地道的湖南妹子,目前在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就读。她从小就活泼好动,不懂得发愁,“小猴子”的外号也跟着这个小姑娘一路叫到了国家队。
侯志慧出生于郴州桂阳县梅塘村,2008年,为备战一年一度的桂阳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樟市中心完小到6年级各班级挑选参赛学生,侯志慧被选中。
年底,桂阳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如期举行。樟市中心完小代表队表现平平,没有拿到靠前名次。有其他代表队的领队老师开玩笑:“你把读幼儿园的都带上来,怎么拿得到好名次呢?”这“读幼儿园的”指的正是侯志慧,她当时身高才1.3米,体重不到29公斤。
谁也想不到,一位在现场观赛的30岁的年轻人却“盯”上了侯志慧。侯志慧在跑60米冲刺的时候,起步那一瞬间的表现让他眼前一亮,接下来他不动声色地跟在侯志慧后面,看她抛铅球、测试立定跳远,感觉这“小不点”的爆发力、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协调性不是一般的好。
他找到侯志慧的领队,亮明了身份和来意:“我是桂阳三中举重教练李志平。你的那位学生是棵好苗子,你能否做做她和家人的工作,让她来三中学举重?”
与侯志慧家人沟通,父亲侯明强、母亲邓金香表态:“去不去都交由孩子决定。”当时的小志慧只觉举重好玩,于是爽快答应。
李志平要求很严,学生每天早上需多训练一个小时,下午放学后又得训练两个多小时。但小志慧很自觉,从不偷懒,还向老队员看齐,给自己加任务,李志平不得不经常“警告”她:你不能把任务加得太快了!
5年前因伤未能出场
唯有不懈奋斗才能战胜挫折
OLYMPIC
GAMES
5年前,19岁的侯志慧随中国举重队去了里约奥运会,当时她的三项成绩在国内选拔赛中均排在第一位,被视为女子48公斤级金牌的有力争夺者。但最后时刻,侯志慧因伤未能出场。
“最近几年,经常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太差了,比赛时也经常胡思乱想,表现不稳定,越来越怀疑自己,想的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多。”回想这几年的经历,侯志慧经历了身心的巨大考验。
2017年,在天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运会举重比赛上,侯志慧终于用职业生涯第一块全运会金牌证明了自己。以此为激励,侯志慧越战越勇。从全运会到亚锦赛再到世界杯、世锦赛,赛场越大,她的成绩便越突出。
进入2021年,侯志慧在女子49公斤级赛场再次迎来突破。今年4月举行的举重亚锦赛上,侯志慧以213公斤获得总成绩冠军并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同时还以抓举96公斤打破世界纪录并获得冠军。
凭借这一成绩,侯志慧入选中国举重队东京奥运会的参赛名单,尽管已经在女子49公斤级中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但她依然保持着谨慎:“对手都已经这么强了,你自己再不努力,那不行,一点都不敢放松,一点也不敢松懈。”
最终,历经五年的煎熬、自我怀疑和不懈奋斗,侯志慧在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为祖国夺得一枚金牌。
东京奥运会,中国的第6块金牌,拿得很刺激。
男子举重67公斤级决赛,谌(shèn)利军惊险地夺得金牌。
赛后他哭了。
很多了解他经历的网友也哭了,包括我。
因为这不只是一枚惊喜的励志金牌,更是一个苦孩子的逆袭人生。
他的故事,特别值得看。
01
天赋异禀,命运弄人
谌(shèn)利军出生于湖南安化县,一个农村家庭。
他家是特困户,父母务农打工,家里还有一个先天性心脏病的叔叔,和年迈的奶奶。
谌爸爸身材魁梧,是远近闻名的“大力士”,跑货运时,能轻松拉起500斤的货。
所以,益阳少儿体校的举重队招生时,有人就向蒋益龙教练推荐,说谌家有个孩子,说不定是好苗子。
蒋教练特地跑到谌家,喊来孩子一看,瘦瘦小小的,不太像大力士的样子。
但在立定跳远的测试里,10岁的谌利军打着赤脚,在水泥地上随便那么一跳,就蹦出去老远。
尺子一量,两米三六!
这是个惊人的成绩。
再做俯卧撑,谌利军浑身是劲,一口气能做50几个。
蒋教授惊了,从教这么多年,他还是头一次见到天赋这么高的孩子。
他极力说服这家人,说这孩子练举重,肯定有出息。
谌爸爸非常支持:
我坚决相信你能把他培养成世界冠军!
可妈妈谌友珍考虑得更多:
练举重太苦了,要是孩子没举出成绩,身材还练得矮矮的,在农村连女朋友都不好找。
妈妈不同意,孩子就带不走。
为了这个好苗子,蒋教练一个暑假上门请了五次。
谌利军也真的想去,他抱着教练的腿求妈妈。
求来求去,妈妈终于勉强同意了。
小利军如愿来到体校,开始训练。
举重训练,是难以想象的苦。
但谌利军表现得不像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他特别自觉、特别刻苦,一心想练出好成绩。
可惜命运弄人,不到1年,他本就贫寒的家垮了。
谌利军的爸爸突发脑癌,卧床不起,失去了劳动力。
再加上心脏病的叔叔、年迈的奶奶,一家五口的重担,全落到了妈妈谌友珍一个人身上。
她在瓦厂打工,一个月拿七八百块钱,要养家糊口,又要挣老公的医药费,她自己还有点残疾,听力非常不好。
虽然儿子在体校免了学费,教练也很照顾,但她还是非常疲惫、无助。
小利军心疼妈妈的难,一狠心,决定放弃举重。
他偷偷跑回了家,准备打工挣钱,帮妈妈养家。
蒋教练急坏了,租了一辆拖拉机,追到了谌家。
他跟谌友珍聊了很久很久,告诉她这孩子真是练举重的料,将来一定能出好成绩。
谌妈妈被打动了,她咬咬牙下了决心,家里再难,也一定要让儿子放手追梦。
02
家境贫寒,雪上加霜
2010年,17岁的谌利军得了世界青年锦标赛的冠军。
谌友珍很高兴,仿佛在至暗的夜里,看到了一丝曙光。
她自己跑去长沙打工,比之前挣得多一点。
这个家似乎要好起来了。
可2012年,噩耗传来。
谌利军的爸爸病逝了。
这个一生艰难的男人,一直梦想孩子能有出息。
可是,虽然他大力支持孩子举重,也隐隐感受到了明天的希望,却还是因为重病,没看到儿子一场比赛,就憾然离世了。
谌友珍一边安慰着儿子,一边逼自己振作。
她留在了长沙,打三份工,没日没夜地工作。
另一边,谌利军训练得更加艰苦,对自己越来越狠。
2013年,他成为了世界举重锦标赛的冠军。
2015年,他卫冕冠军,还破了世界纪录。
终于赚到了一点点钱,他把家里的债还完了,还把老家房子修了修。
但是举重运动不像那些热门运动,即便是登顶世锦赛冠军,收入也有限。
谌利军最大的盼望,还是拿到奥运会金牌。
2016年,23岁的谌利军出征里约,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他是62公斤级举重的夺冠大热门。
奥运前夕,有记者去他家乡走访,拍下了照片。
这个世界冠军的家,清贫得让人心酸。
水泥砌的墙,很多处都开裂了,地板上满是屋子漏雨的痕迹。
家里有年迈的老人,可窗户没装玻璃,楼梯也没装栏杆。
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台双开门电冰箱,是谌利军世锦赛夺冠后买的。
而奶奶病情严重,需要动手术,也没敢告诉他。
当年里约奥运,全村人都非常期待,人们兴奋地跑到谌家,想陪他们一起见证冠军的诞生。
那时谌家没有像样的电视,最后还是村长搬来了一台电视机,乡亲们才围在一块儿看了比赛。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谌利军胜利夺冠。
哪知道,命运又开了个大玩笑。
谌利军第一次上台试举,就没举起来,他肌肉抽筋了。
他紧张又痛苦地跛着脚下了台。
第二次,还是抽筋。
这种状态完全没办法继续比赛,他只好宣布退赛。
谌利军,成了“失利军”。
谁都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所有人都蒙了。
惊讶,遗憾,失望,难过……
而最痛苦的,当然还是谌利军。
赛后,他给妈妈打了个电话,用小得听不清的声音说,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后来很长时间,他一直精神很差。
这次失利就像一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苦练了十几年,好不容易站在了梦想的门口,自己却莫名其妙倒下了,未发一枪。
这实在太折磨人了。
不过,谌利军有超人的意志,纵然内心无比痛苦,他依然保持正常训练状态,从未有一丝懈怠。
他把一切希望寄托于2020年东京奥运会。
可是,苦哈哈地坚持了四年后,因为疫情,奥运会推迟了。
他别无选择,只有继续坚持训练,让自己的成绩一直保持在世界巅峰水平。
去年10月,他在全国锦标赛中受了重伤,手臂肌腱断裂。
那对我也是很大的打击,但我没有放弃。
他的右臂,从此留下一条13厘米长的伤疤,触目惊心。
可手术后仅半年,他就拿下了亚锦赛的金牌。
他憋着一口气在拼命:“就想拿奥运冠军。”
03
惊天逆转,圆梦金牌
终于,东京奥运会开始了。
7月25号晚上,男子67公斤级举重决赛,谌利军来到了他梦过无数次的时刻。
大概是因为紧张和压力,谌利军起初状态不太好,连续两把失利,落后对手6KG。
挺举中,虽然裁判有争议,但对手最后定下了180KG的好成绩。
谌利军落后对方11公斤。
在这样的落差,了解举重的人都知道,很难反转了,人们几乎放弃了希望。
而谌利军,决定殊死一搏。
他直接加重12KG。
这是个难以想象的跨度,所有人都替他捏了一把大汗。
结果,在千万人紧张屏息的注视里,谌利军成功了!
他反超对手1KG,拿下了金牌!
无数看直播的人都激动得大叫,谌利军,太牛了!
谌利军挥舞双手,仰天大吼。
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裁判亮灯,两个教练冲上台抱起了他。
大逆转啊!简直是小说里才有的情节。
在发布会上,谌利军几度哽咽。
老家的妈妈和奶奶,也哭得不能自已。
这么多年,尝遍艰辛的一家人,终于圆了梦!
这其中的委屈、辛酸、艰难、喜悦,真的是一言难尽。
谌利军夺冠的消息在网上瞬间刷屏,网友们都非常激动:这就是中国力量!
谌利军的微博,此前已经两年没更新了。
但大家还是纷纷跑去给他留言,夸他太棒了。
很快,谌利军发出了2019年以来的第一条微博:逆风翻盘,我命由我不由天!
是啊,寒门的苦孩子,逆袭不易
希望每一个在人生路上咬牙拼搏的人,都能实现梦想,前路光明!
附中国军团东京奥运会图鉴
往期精彩
◀头条丨体育教师必备资料领取
◀头条丨【免费领取】小学体育课件PPT全套
◀头条丨《校园足球游戏100例》电子书籍免费领取
◀头条丨《现代篮球教学》电子书籍免费领取
◀头条丨体育教学游戏1000例免费领取
◀头条丨【免费领取】足球教学视频整套
◀头条丨篮球教学视频资料领取
◀头条丨【免费领取】现代乒乓球训练方法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联系王老师
来源: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其他素材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