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您用的是哪种?



体育教师网
全国体育教师交流的平台,欢迎
 关注
体育教学游戏1000例免费领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得合理、科学、恰当,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校体育在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常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和复式(合班)教学几种形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在许多方面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面临的许多新课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目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以自然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即男女混合班上课。其优点是形式固定、组织方便、学生相互了解;缺点是学生之间或男女性别的差异难以区别对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按照数量结构的不同,所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班级教学、班内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复式教学等。其中,班级教学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我国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则是班级教学的补充,复式教学是在我国的山区、牧区、渔区由于学龄儿童(指一个年级)人数少,只好两个或三个年级放在一起进行复式教学。
(一)班级教学组织形式
1.自然班教学组织形式
自然班级教学又称全班教学,是按年龄、文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一定人数的行政教学班,按照课程表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班级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取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以自然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即男女混合班上课。自然行政班(主流)一般有五十人左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采取这种以行政划分的班级来进行上课的,即全班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在教师统一指导下,同时或依次地进行练习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一般在场地器材条件充足情况下使用,大都在课的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以及进行队列、广播操、诱导练习、武术、舞蹈、提高身体素质等活动时用得比较多。
这种大课堂式的组织形式是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所有学生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都是一样的,其优点是教师不必将同样的内容和问题重复若干遍,便于教师的统一指导,全面观察,增加了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机会,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练,课堂成为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主演”,能力强的学生是主要“配角”,大多数中等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相对小组活动形式来说,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多,教师通常只与一小部分学生交往频繁,而容易使另一部分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因而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得不到确切和及时的反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比较困难。换句话说,班级教学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方面的差异,难于进行个别指导,不易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种种原因,就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中小学的现状而言,体育课采用行政编班仍将是主流。因此,体育教师应考虑的是如何对全班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并同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形式相结合,以发挥教学形式的整体功能。
2.合班分组教学形式
将同年级几个班级学生重新编班分组,由若干体育教师分别进行教学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通常有按性别分组、按体质健康水平分组、按体育水平分组、按专项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分组等。
优点: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安排调控生理负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缺点:给课程安排增加难度,教师人数少,场地器材不足的学校难以进行。
3.小班化教学
最好在20~30人,这是教学改革的趋势。

(二)课内教学组织形式包括:全班教学、班内分组教学
1.全班教
就是对全班学生进行的统一教学。其优点是便于统一调动指挥,全面照顾学生,有较高的练习密度;缺点是不利于区别对待、个别辅导。
2.班内分组教学
班内分组教学是根据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练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分组教学,主要是考虑到教学班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根据需要灵活掌握教学要求与教学进度安排,调整教学组织结构。相对全班教学来说,这种组织形式更加个别化,更能增加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机会。目前在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学中仍采用男女合班上课的形式。因此在教学中,除低年级外,可以按不同性别分组,按掌握情况分组,或是根据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分组,也可以以相同内容和不同内容分组。
班内分组方法有:随机分组、同质
分组(体能和技能大致相同的划分为一组)、异质分组(男女搭配分组;不同体能与技能的分在一组)、合作分组、帮教分组、友伴分组。
班内分组教学主要形式有分组不轮换和分组轮换。分组轮换又有两组一次等时轮换、三组二次等时轮换和先合(分)组,后分(合)组。一般可分为分组不轮换和分组轮换两种形式。
分组不轮换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指导下,各组按教材内容安排顺序,依次独立进行学习并完成教学目标。其优缺点与全班教学基本相同,一般在场地器材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应多采用这种教学形式,以便提高练习效果。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一般也采用分组不轮换的形式,即男、女生分别在同一课中按不同的内容进行学习。
分组轮换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分别学习不同性质的教材内容,按预定的时间轮换学习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较多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优点是在班级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多的实际练习的机会以及提高练习的密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互帮互学,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其不足之处是教师不易全面指导学生,不易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灵活掌握教学时间。
分组轮换的形式很多,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在学生人数不多,学习新内容比较困难,复习内容也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可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即上课时分成男、女生两大组进行相同内容的分组练习,一组学习新内容,另一组复习旧内容,以一节课40分钟为例,课上30分钟为提高运动技能时间,到15分钟时互相轮换一次(见图2-6)。

图2-6 两组一次等时轮换示意图
(2)两组一次不等时轮换。
在学生人数不多,学习新内容比较复杂,需加强辅助练习时,可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如上课时基本部分28分钟,第一组学习跳远16分钟,其中前4分钟进行跳远辅助练习,后12分钟进行跳远练习;第二组练习攀爬(复习),到12分钟由教师讲解示范跳远动作,指导安排辅助练习(4分钟),到16分钟轮换,第一组复习攀爬,第二组练习跳远(见图2-7)。这种形式便于教师指导做辅助练习,保证学习内容的时间和效果。

图2-7 两组一次不等时轮换示意图
(3)三组两次等时轮换示意图(见图2-8)。

图2-8 三组两次等时轮换示意图
(4)四组三次等时轮换。
在教学班学生人数较多,综合课考核前的复习课或是体能练习都可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如在进行“立定跳远”的练习时,可将全班学生分成4组分别练习不同的内容,到一定时间,4组依次轮换,再到一定时间,再轮换一次,到3/4时间,再次轮换。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巩固学习效果,但对教师的组织管理水平和学生的自觉性要求较高(见图2-9)。

图2-9 四组三次等时轮换示意图
(5)先合(分)组后分(合)组。
指课中先全班集中练习同一内容,然后分组练习不同的内容,并按时轮换,或反之。在课的内容有时不易分开练习时可采用这种组织形式,如对学生某方面的成绩进行测定、评价时,先集中进行成绩测定前的辅助练习,然后分组复习学习过的内容,到一定时间再进行轮换(见图2-10)。

图2-10 先合(分)后分(合)组示意图
此外,根据教学的需要还可以实行临时分组等形式进行教学。
由于小组中各个学生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分组教学组织形式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适合个别学生需要的局限性。但不论采用哪一种分组教学组织形式,都应照顾到体质较弱的小组、运动技能水平差的组和女生组,优先保证他们按合理的顺序进行练习。此外还应重视体育骨干的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作用,协助做好分组教学组织和队伍调动,同时需加强学生的自觉管理能力。
(三)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因人而异地单独指导个别学生的学习。它与个别辅导有所区别,个别辅导作为全班教学组织形式的补充,对学习进度慢的学生进行补习,对学习进度快的学生提供提高的练习活动,而个别教学组织形式是与全班教学组织形式并立的,是分别与每个学生接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必要的辅导。
有时形式上虽有很多学生同在一起学习,并接受一位教师的指导,但如果教学时教师对一个个学生单独进行指导,那么这样的教学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个别教学的形式。其优点是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真正体现因材施教;不仅使优秀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后进生及时补上自己学习上存在的缺陷。但在有限的40分钟内,一个教师要面对四五十位学生,如果采取单个具体指导,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常穿插于集体活动中,作为全班和分组教学组织教学的补充,但在小班化教学中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合适。
相对来说,小班教学的人数并不是很多,一般以20~30个学生为一个班。研究表明,实践性课堂教学的人数最好控制在20~30人,以便于教师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情况,手把手地进行辅导。学生越少,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辅导与关注的程度就会越大。可见,小班教学有利于教师对不同学生进行具体的辅导,特别是有利于对能力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在课堂教学时有条件、有时间允许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来达到同一的教学目标,允许学生采用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不同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可以预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推广。
在教学中恰当地采用个别指导性的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信心,如在低年级学生学习“持轻物投准”时,先采用“全班教学”,在学生初步理解动作要领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散自由练习投准。此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采用个别教学,由于小班人数少,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一个不漏地关注和指导学生,让每个学生燃烧起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就会越学越有信心。个别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成目标要求。例如,练习中可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距离来进行投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则在进行个别指导中逐个提高要求来增强学生各自的能力。运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使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需要,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范围和进度,并提供各种材料,给予反馈和评定,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指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节课上分别对不同年级(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一般是在一些师资力量薄弱和办学条件较差的地区(如山区、牧区、渔区等),由于同年龄和知识水平相近的学生人数较少,如果进行个别教学,教师数量不够,因而采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共同组成一个班级,由一位教师进行教学。复式教学虽然是一个教师要兼教几个年级,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但它也具有一些独特的潜在优势。
复式教学中的教学对象虽然有差异,但有利于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共同进步。如在“跳短绳”的教学中,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往往动作不协调、不连贯,但对于2、3年级的学生来说,“跳短绳”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教学中让他们来指导和帮助一年级学生练习跳绳动作,不仅练习气氛活跃,而且一年级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有信心,2、3年级的学生更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进行复式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自控、自制的能力。稍高年级的学生为了给小弟弟、小妹妹们做榜样,更具主体意识和责任感,自然能努力学习,学习积极性高。而低年级的学生自然也不甘落后,决心与大哥哥、大姐姐们比一比、赛一赛。如此一来,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风气自然形成。
由于复式教学包括的年级多少不等,因此在编班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做法。一般有单班多级复式、两班复式编班等形式。由于复式教学班上学生年级不同,教师教学时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如动静的搭配问题(如低中年级复式教学时可安排二动二静;低高年级复式教学时可安排一动二静、二动一静等)、线路问题、时间分配问题等,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问题,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精心组织、认真安排。因此,教学时采用何种组织形式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全面考虑,灵活掌握,只要正确加以组织、合理编班,注意小助手的培养和利用,复式教学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俱乐部制教学组织形式
这里所指的俱乐部并不同于由社团、体育爱好者自发组建的较为松散的自由体育俱乐部,而是由教育行政渠道(体育部、室)所组建的体育教学俱乐部。
体育教学俱乐部就是打破原有体育课的传统做法,而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综合的体育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就目前来说还是属于理想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将会被更多的学校所采用。
俱乐部制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师集中辅导,学生分散练习。每周教师以体育课的形式辅导一次,并要求学生参加本俱乐部辅导站的活动1~2次。俱乐部的活动时间绝大多数安排在下午,不占用正课时间,这样有利于集中安排俱乐部杯联赛和俱乐部组织的各种活动。
为了解决学生体育学习的连续性、阶段性,可以将俱乐部分为初级和高级。依据各项目的特点,可以分设男、女俱乐部,以解决个别差异的问题。此外,还应注意的是俱乐部活动必须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进行,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完善学生独立人格为目标。
内容摘选整理自《小学体育教学论》陈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

◀头条丨体育教师必备资料领取

◀头条丨【免费领取】小学体育课件PPT全套

◀头条丨《校园足球游戏100例》电子书籍免费领取

◀头条丨《现代篮球教学》电子书籍免费领取

◀头条丨体育教学游戏1000例免费领取                      

◀头条丨【免费领取】足球教学视频整套             

◀头条丨篮球教学视频资料领取                             

◀头条丨【免费领取】现代乒乓球训练方法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联系王老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