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一词争议考证

关于“天尊”一词目前好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们都认为是出自佛教,然后便是道教抄袭了这个词外运用,有部分论文会引用法苑珠林的话来作为证据,如下:
法苑珠林
所言天尊之号出自佛经。窃我圣踪施乎已典。何者。案五经正史。三皇已来并不云别有天尊住于天上。
但是当我们真的去溯源考证的话就会发现,“天尊”这个词在佛教来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如下:
《易经》
系辞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
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
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后面呢,我看到了个说法说这里只是形容用,没有单独成一个词汇,不能作数,所以呢,引用一些两汉时期的典籍,如下:
《春秋繁露》·卷第十五
郊事对第七十一
廷尉臣汤昧死言,臣汤承制以郊事问故胶西相仲舒。臣仲舒对曰:“所闻古者天子之礼,莫重于郊,郊常以正月上辛者,所以先百神而最居前,礼三年丧,不祭其先而不敢废郊,郊重于宗庙,天尊于人也。王制曰:‘祭天地之牛茧栗,宗庙之牛握,宾客之牛尺。’
《论衡》卷六·雷虚篇
高祖之先刘媪曾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此时雷电晦冥。天方施气,宜喜之时也,何怒而雷?如用击折者为怒,不击折者为喜,则夫隆隆之声,不宜同音。人怒喜异声,天怒喜同音,与人乖异,则人何缘谓之天怒?且“饮食人以不洁净”,小过也。以至尊之身,亲罚小过,非尊者之宜也。尊不亲罚过,故王不亲诛罪。天尊於王,亲罚小过,是天德劣於王也。且天之用心,犹人之用意。人君罪恶,初闻之时,怒以非之;及其诛之,哀以怜之。
《论衡》卷十八·自然篇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又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人之贱不用於大者,类多伎能。天尊贵高大,安能撰为灾变以谴告人?且吉凶蜚色见於面,人不能为,色自发也。天地犹人身,气变犹蜚色。人不能为蜚色,天地安能为气变!然则气变之见,殆自然也。变自见,色自发,占候之家,因以言也。
可以说,最迟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把“天尊”这个词给单独用了。后面呢我又看到一个说法,说是“天尊”这个词就算是在佛教来之前已经有了,但佛教比道教先用上这个词,因此道教用“天尊”一词也是从佛教那来的。但是“天尊”这个词在《太平经》残文中就已经有用了,如下:
《太平经》庚部十三至十四(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六)
某诀第二百四
“所以三倍帝气乐贤者,帝气最尊无上,象天尊,故倍乐之。天者,而制御地与人,故三倍之,象天地人也。夫天地人见乐兴理,而万物各得其所,瑞应善物万二千,为其具出矣,故先乐之也。乐之当详听一意,端坐长思,心中悦喜,愉愉然也。忠信至诚,无有恶意,比若对帝王而坐,不敢邪僻。天应其行,祆恶灾害之属莫不悉去。因天为尊,因帝气为权,自然天述法,故致太平不难也。”
在汉代时期中《太平经》就已经有运用“天尊”这个词了,道教用“天尊”这个词又何必要拖到佛教来了后再用呢?
后面呢我又又看到另外一种说法,就算天尊这个词在佛教来之前就存在了,但是上述“天尊”更多是指“以天为尊”,不用于神仙上,因此道教对“天尊”一词的用法还是从佛教那来的,那么是否真的没有用于神仙上呢,我们引用东汉《楚辞章句》为证,如下:
东汉《楚辞章句》王逸·卷二
九歌
东皇太一
【与日月兮齐光。】齐,同也。光,明也。言云神丰隆,爵位尊高,乃与日月同光明也。夫云兴而日月昏,云藏而日月明,故言齐光也。
【龙驾兮帝服,】龙驾,言云神驾龙也。故《易》曰:「云从龙。」帝,谓五方之帝也。言天尊云神,使之乘龙,兼衣青黄五采之色,与五帝同服也。
【聊翱游兮周章。】聊,且也。周章,犹周流也。言云神居无常处,动则翱翔,周流往来,且游戏也。
【灵皇皇兮既降,】灵,谓云神也。皇皇,美貌。降,下也。言云神来下,其貌皇皇,而美有光明也。
实际上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把“天尊”这个词跟天神合并用了,除此以外我们引用正一的《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但在这之前先给大家说一下这本经书的出现时间相关考证,目前只有台湾省的萧登符教授有对这本经书的出现年代做过溯源考证,如下:
《正统道藏总目提要》

关于此经内容基本上记录的是张道陵时期所请的天官天神,基本上可以断定属于另一种抄本记录,在《正一法文经章官品》第二卷中就已经有以“天尊”为名的天神了,如下:
《正一法文经章官品》卷之二
治耳聋
天寿君一人,官将一百二十人,治仙贡室,主治男子聋十岁主治之。
天鼓君官将一百二十人,治大素室,主治男女子暗聋主治之。
天尊君官将一百二十人,治仙真(室),主治男子女耳聋十岁不闻言语治之。
(疑此处“治仙真”有脱字,按上下文意,此处疑作“治仙真室”故自拟补)
治齿颊喉痛
元计君左右二十四人,主治男女齿今差。元和君官将一百二十人,主治男女口齿颊肿,口中生恶疮主治之。
百吉君官将一百二十人,治项安君主治之齿疮,劫咽中瘾治之。
九焦君五人,官将一百二十人,治九节宫,主治男女口齿,劲咽中痛今差。
可以说最迟在张道陵那会就已经有“以天尊为名但天神或神仙了”,那么道教对“天尊”一词的用法又何必拖至佛教用了以后才用呢?除此以外,还有《灵宝五符序》也可以佐证,在这之前先跟大家说一下这本经书的出现时间,我们引用《抱朴子》内容为证,如下:
《抱朴子》内篇·辨问
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袟凡三篇,皆仙术也。吴王伐石以治宫室,而於合石之中,得紫文金简之书,不能读之,使使者持以问仲尼,而欺仲尼曰:‘吴王闲居,有赤雀衔书以置殿上,不知其义,故远谘呈。’仲尼以视之,曰:‘此乃灵宝之方,长生之法,禹之所服,隐在水邦,年齐天地,朝於紫庭者也。禹将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乃今赤雀衔之,殆天授也。’以此论之是夏禹不死也,而仲尼又知之;安知仲尼不皆密修其道乎?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卷上
阖闾珍贵其天文,而不解其辞,乃遣使者赍此书,封以黄金之检,印以玉皇之玺,书旨以问鲁大夫孔丘。使者到鲁国,奉书跪於丘前曰:吴王昔命驾出游,瞻望海津,息卒於东林之丘,游宴乎北包之山。於是秣驷戢舆,忽有赤乌游翔其间,衔此素书,堕王车前。大人元吉,灵瑞自天,飨国万纪,金石长存。使臣出国,奉赍天文,愿告祯祥来福之因。丘恬然闲居,不发其函,乃答使者曰:丘昔游於西河之上,闻童谣歌曰: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丈人名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乃造洞庭窃禹书,天帝大文不可舒,此傅伯长百六初,今虽取出丧国闾。丘案童谣之言,昔夏禹治水,拓平山川,功举事讫,巡狩於钟山之阿,得黄帝、帝喾等所受藏,上三天太上灵宝真经。后游会稽,更演解灵宝玄文,撰以为灵宝文,藏一通於名山石硕,付一通於水神,当有得道道士,得之而献王者。丘恐此书,必灵宝符太上真文也。
《抱朴子》内篇·地真
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以劾召万神,南到圆陇阴建木,观百灵之所登,采若乾之华,饮丹峦之水;西见中黄子,受九加之方,过崆峒,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北到洪隄,上具茨,见大隗君黄盖童子,受神芝图,还陟王屋,得神丹金诀记。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於玉堂,请问真一之道。皇人曰:子既君四海,欲复求长生,不亦贪乎?其相覆不可具说,粗举一隅耳。夫长生仙方,则唯有金丹;守形卻恶,则独有真一,故古人尤重也。仙经曰:九转丹,金液经,守一诀,皆在昆仑五城之内,藏以玉函,刻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焉。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卷下
昔在黄帝轩辕,曾省《天皇真一之一经》,而不解三一真气之要,是以周流四方,求其释解。尔乃命驾,出而远一游,昌宇骖乘,方明为御,力牧从焉。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天文大字》,以劾召万神,役使群灵。南到五芝玄涧,登圆陇荫建木,观百灵探箬乾之华。西见中黄子,受九茄之方。过崆峒上,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北到鸿堤上具茨,见大隗君黄盖童子,受《神仙芝图》十二卷。还陟王屋之山,受《金液九转神丹经》於玄女。乃复游云台青城山,见宁先生,先生曰:吾得道始仙耳,非是三皇天真之官,实不解此真一之文。近皇人为扶桑君所使,领峨嵋山仙官,今犹未去矣,子可问之。又乃到峨嵋山,清斋三月,得与皇人相见。皇人者,不知何世人也。身长九尺,玄毛被体,皆长尺余,发则长数寸。其居乃在山北绝岩之下,中以苍玉为屋,黄金为状,张华罗之帏,然千和之香,侍者皆是众仙玉女,坐宾三人,皆称太清仙王。方见皇人,设肴盈升之枣,饭以丹华之英,杂麟脯凤腊於其间,漱朱官玉井之灵浆。黄帝匍匐既到,再拜稽首而立。皇人问:子欲奚求?黄帝跽曰:愿得长生。皇人曰:子既君四海,复欲不死,不亦贪乎。帝跽曰:万兆无主,则相凌暴,今为制法,足以传后。私心好道,远涉四海,幸过遇道君,愿垂哀告。窃见真人食精之经,徒省其文而弗综其意,看其辞而不释其事,乞得请教。皇人大惊,批髀长叹,良久乃答曰:汝安得闻见此乎。此书乃生录之首篇,上天之灵符,太上之宝文矣。白日升天,飞步虚空,身生水火,变化无常,其天仙之真,唯有龙胎金液九转之丹。
《灵宝五符序》经文中一些传说事迹基本上都能在《抱朴子》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虽然写的简短些,但也大体可知此经的出现年代,保底西晋时或三国以前就已存。接下来便是引用经文,如下: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卷下
盛服束带,跽请。若山林中无大衣者,可阙之。下气徐声奉请:
某年某月日,州县乡里男女生某甲,年若干岁,受道士某郡某甲《太上灵宝五符文》,依大道科法,奉请五帝君。请已清斋三日,宰鸿鹭之鸟,洁整身神,虚心伺迎上皇天尊。某身三魂七魄三宫真人,上到九天之宫,五外之乡,青牙之天、朱丹之天、太帝之山中黄之天、明石之天、玄滋之天、八方之天、五帝真人之庭,具陈告斋,暂降于某郡县乡里中,临气五符之真,饮微礼薄撰。
也就是说在东晋以前,实际上已经有其他的天尊信仰名为“上皇天尊”,而且后面兴起的灵宝派中也有继承其内容,其中的《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下卷中部分内容,可以说是非常明显是继承《五符序》,(有兴趣者可自行对比)我们以其中的盟誓那一段内容为证,如下: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下
元始灵宝五帝醮祭招真玉诀
安简毕,调声自陈:某年某月某朔某日某子,某处某帝真人甲乙,年如干岁,以某年某月某日,从某岳真人甲乙奉受太上灵宝五老真文自然赤书五篇符命,谨依大道玄都旧典科法,清斋沐浴,香熏神室,奉请五帝君、五帝灵官真人、神仙玉女。谨以鸿鹭之鸟,香酒甘果,表於丹心,洁整身神,司迎上皇天尊。请遣五体真官、三魂七魄、三宫真人,上到九天,奉迎九天之宫、三天之宫、五外之乡、青牙之天、朱丹之天、太帝之山、中黄之天、明石之天、玄滋之天、八方五帝真人之庭,通宣所启,执斋奉礼,虚心注仰,愿回灵驾,暂降某处,临映丹诚,降五符之真,歆享微礼薄馔。
跟前面《灵宝五符序》中盟誓传授经书的过程可以说是大差不差,只是盟誓的内容不同,从《五符序》变成了《赤书五篇》;那么在最迟西晋时期就已经有“上皇天尊”,将天尊一词作为后缀式的运用了,如后面我们所熟知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等等名称也是建立在“上皇天尊”这一用法之后的扩宽运用罢了,那么道教对天尊一词的运用真的要等到佛教来后才知道用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