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撑着,是因为有王家卫、许鞍华,而不是我和王晶。”
——陈嘉上
一
75岁的名导许鞍华捅了马蜂窝。
起因是她在金马大师课上发表自己对电影的观点,其中一段评价了汤唯在《黄金年代》中扮演萧红时的演技。
“汤唯看了很多书,有些明显没看懂…”
“她还是在乎女明星漂不漂亮,不愿意穿的太臃肿…”
“汤唯念萧红写的关于鲁迅的文章,感觉完全不对…”
狠!
在韩国即将拿到影后满贯的汤唯,出道16年的汤唯,被雷佳音念老是上厕所就哭了的汤唯…
恐怕是第一次面对如此直白的评价。
粉丝炸了,觉得许鞍华不留情面;
黑粉表示喜闻乐见,汤唯本来就是氛围感演员,氛围不对哪儿哪儿都不对。
加上许鞍华骂自己骂的更狠,“在片场脑子是蒙的”“没有及时指正汤唯的表演”等等…
两派粉丝都找到了发泄的出口,对着许鞍华口吐芬芳,疯狂输出。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阴阳怪气把责任都推给演员!”
“不会调教演员凭什么当导演…”
很多人为汤唯抱不平,也有人为许鞍华说话,更多人纳闷,这导演咋那么勇!
这其实是许鞍华的常规操作。
1990年,许鞍华成名作《客途秋恨》女主角陆小芬,她是这么评价的:
“演员演技一般般,陆小芬有几场戏演的很差,比如她去火车站的表情,给她一个特写hold住很久,她都演的呆头呆脑。”
《客途秋恨》拿下了第35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2001年和舒淇合作《幽灵人间》,之后她直接表达对舒淇的不满:
“我对舒淇很失望,她拍摄时状态很差,整天像是没睡醒,看起来很疲倦。
很想跟她谈一谈,又不想吵架,因为以她的脾气,吵完架可能会玩失踪。”
2006年,《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女主斯琴高娃,她说,
“那场和小孩子的戏不好,太紧张了”,
男主周润发她也没放过,
“我对周润发不确定,他会不会演的太夸张了?”
姨妈穿着自已织的红色毛线泳衣去游泳
斯琴高娃凭这部戏拿下了暌违22年的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你看,许鞍华就是这种人。
她说话没在顾虑任何,两个字形容——耿直。
而且,不管她对演员怎么狠,永远比不上她对自己狠!
许鞍华,横扫柏林、金马、金像11座奖杯,入行48年却坚持不买房;
没有婚姻没有子女没有绯闻,女人到年龄该做的事一件没做,每天坐地铁上下班。
她曾对别人聊到对自己暮年生活的设想:
“白天去拍电影,晚上回去住养老院,是不是有点好笑…”
许鞍华手上的奖项,比张艺谋、李安、侯孝贤、王家卫都多。
但她过着朴素到近乎潦倒的生活,和90岁老母亲租住北角一间小公寓,房间窄小,她说好打扫。
评价自己这一生,她却用了“波澜壮阔”四个字。
许鞍华到底经历了什么,敢用波澜壮阔形容自己的人生?
二
许鞍华名字里的“鞍”,是因为她出生在辽宁鞍山,东北人。
1947年,为躲避战乱父母带着两个月大的许鞍华南下,在澳门落脚,后迁居香港。
母亲不会说粤语,许鞍华在香港孤独长大,又前往英国念书,再回到香港,一头扎进都是男人的导演圈,耕耘至今。
“异乡人”这三个字,始终贯穿许鞍华的人生,孤单一人,行走千里。
她似乎没有爱恨,一心做个旁观者,却始终都是局内人。
许鞍华的电影有个恒久的命题:人被环境所迫而饱受流离无根之苦。
对于身世许鞍华有诸多疑问,她选择了用电影来提问和解答。
许鞍华的母亲几乎不识字,很少说话。
童年时许鞍华和母亲很不亲近,直到15,6岁,她才意外得知,母亲是日本人。
因时局动荡,一直隐瞒身份默默生活。
许鞍华回香港后,在电影圈工作,最初的目的就是想把母亲的故事拍出来。
《客途秋恨》原型就是许鞍华和母亲。
“她总说想念日本,想吃日本菜,看日本电影。
后来,她真的去过一次日本,发现什么都不一样了,回来就不提了。”
短短几句话,多少内心煎熬的岁月。
拍《客途秋恨》前,许鞍华怕母亲反对,就把她送到外地一段时间,可是母亲还是知道了,她勃然大怒:
“为什么把家里的事拿去拍电影?”
许鞍华回答:
“我合约都签了,如果不拍要赔一大笔钱。”
母亲马上让步。
这就是许鞍华电影路的起步,钱,一直是围绕许鞍华创作的永恒困境。
为了拍《千言万语》这部电影,许鞍华找投资找了七八年,能找的人都找了,没有人看好。
最后她倾家荡产拍出来的《千言万语》,亏了九成,票房只收回投资的一成。
许鞍华拍《客途秋恨》时,王晶是当下最热门的导演,他拍的电影尽是烂片可就是卖坐。
看到许鞍华的剧本,他嘲笑:
“哈哈,谁要看一个胖女人和她妈妈的故事啊!”
之后,看到许鞍华又拍了两部亏钱的电影,王晶落井下石,
“导演不该让老板没钱赚的!”
港媒煽风点火,许鞍华心里气不过,她说:“王晶态度不端正。”
事实上,对于许鞍华的坚持和高要求,业内人员心里有杆秤。
2007年,许鞍华想拍《天水围的日与夜》,又找不到钱。
王晶送来120万帮助许鞍华完成了作品,票房只收到10万。
一个普通家庭主妇的故事,有几个人懂得欣赏?
不卖座,是许鞍华的隐痛。
这件事在《桃姐》时,终于遇到了转机。
三
刘德华曾说:许鞍华是我最大的恩人。
这缘分来源于1982年的电影《投奔怒海》。
彼时刘德华是一个被TVB冷藏的新人,许鞍华伸来橄榄枝,让这个无戏可拍的年轻人有了选择的机会。
《投奔怒海》讲的是70年代越南排华事件,电影中遥远的自由让香港人心驰神往。
这部作品成为香港新浪潮电影力作,收得1500多万票房,刷新了港产文艺片的票房记录。
刘德华,出道即巅峰。
他凭《投奔怒海》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提名,之后,一路红足几十年!
许鞍华功不可没。
导演陈嘉上曾说:
“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撑着,是因为有王家卫、许鞍华,而不是我和王晶。”
对于许鞍华的知遇之恩,刘德华一直谨记在心。
2012年,许鞍华筹拍《桃姐》。
这是一部极为温情的电影,叶德娴饰演的桃姐从13岁起在一户姓李的人家作佣人,整整伺候了李家五代人。
少爷Roger是桃姐一手带大。桃姐终身未嫁,无儿无女,一辈子都和这家人在一起。
桃姐生命最后的时光,Roger把她当成母亲那样对待。刘德华拉着叶德娴的手去餐厅吃饭,点一条桂花鱼,最肥的鱼肚给桃姐。
年轻时,桃姐断断不肯享用,老了她反而接受了,看着Roger,她笑得像个最单纯的孩子。
桃姐的葬礼,没有生离死别的悲痛欲绝,大家坐在一起,回忆她的过往。
电影的调性温情克制,许鞍华在采集素材时,拍到大量养老院中骨瘦如柴的腿,期盼儿女的眼神,她统统没有用。
她不愿意卖惨更不想贩卖焦虑。
人可以老,但要有尊严。
这部戏,许鞍华只做了1200万的投资预算,刘德华听说主动表态:
“我等你等了十年,只要你喜欢的电影,告诉我!”
为了《桃姐》,刘德华送来3000万。
许鞍华沉默一阵后,欣喜的说:
“我好久没有足够的钱来拍戏了。”
这句话让刘德华心痛了很久。
2011年,电影《桃姐》扬威国际电影节,刘德华二封金马奖和金像奖影帝,许鞍华第二次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第四次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颁奖礼上,刘德华诚恳的含泪告白许鞍华,年仅70岁的许鞍华,突然害羞了。
而汤唯的萧红,是许鞍华心里另一个遗憾。
四
许鞍华曾靠萧红和张爱玲的书,渡过十年低落时光。
对这二位女作家,许鞍华异常执着。
她改编过三次张爱玲作品,毁誉参半。
至于萧红,许鞍华有自己的执念。
“她是东北人,我也出生于东北,她又在香港过世,我对她特别有亲切感。”
萧红的一生,有些超脱于常人的才情,却终身受困于凄苦的日常生活,她流亡过7个城市,跟随过四个男人,抛弃过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死因成谜,“半生尽遭白眼冷遇”,年仅30岁病逝于香港。
从异乡又奔向异乡,从一场战争又奔向另一场战争,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
许鞍华说,“我想萧红的故事,想了40年。”
因为感情放的太重,许鞍华对汤唯有极高的期待值。
她希望汤唯能表达出萧红的矛盾与命运的残酷,但是,这太难了。
《黄金时代》的失败,就在于一个点到即止的导演遇到了一个需要推心置腹的演员。
许鞍华把自己骂的很狠,
“我真的不是什么大导演,又不能去做舞女,只好继续拍电影。”
这部电影投资6500万,只收回5000万票房,许鞍华自嘲,
“我40年的拍摄生涯,就是为了糊口,要赚钱。”
她没有提,《黄金年代》依旧让许鞍华捧回了又一座金像奖。
许鞍华说,“我做人很失败。”
这句话是因为她终身未婚,甚至没有一段像样的绯闻,没有结婚没有儿女,让这个香港第一女导演自认“失败”。
她淡淡的表达了遗憾,却坚定的表达,“我不后悔。”
在许鞍华30岁出头时,母亲曾经催婚,后来,年纪上来了,老人家对女儿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不适合婚姻。”
许鞍华听到后,觉得非常有道理。
她在热闹的电影圈,常年留个蘑菇头,香烟不离手,身材微胖脚踩布鞋。
这个形象,的确和传统女性相去甚远。
2020年,许鞍华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是全球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导演。
如今75岁的她出行都是坐地铁,买不起房,日常生活就是拍电影,看书,照顾母亲。
她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样描述:“两个老女人互相支持。”
她想过,如果母亲走了,她就去住养老院,白天去拍电影晚上回养老院睡觉,有何不可?
对于媒体总是写她不买房坐地铁,好像生活很惨,她一再告诫记者:
“不要再说我生活得不好了,现在能一直拍我想拍的电影,我已经很满足了。”
是啊,有几个人敢用波澜壮阔形容自己的一生!
许鞍华这一生,好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