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农历虎年,新冠疫情尚未消退,远在欧洲大陆的乌克兰却又燃起了战火。
随着普京一声令下,俄罗斯大军扑向乌克兰,举世震惊。
一时间战事进展冲上热搜,各路评论大咖纷纷开足马力带来各种观点。
网上信息爆炸,汗牛充栋,良莠不齐。
这其中有一个声音始终坚持理性思考,始终以充分的证据和深厚的学识功底进行分析和评论,从而赢得了广泛认可。
他就是著名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先生。
早在战事爆发前的近一个月,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俄乌无战事的时候,邱震海就断言:普京非打不可,因为“他(普京)的目的根本就没有得到满足。”
随着局势不断产生变化,邱震海又连续在视频或节目中紧扣时局做出精准分析与判断,不断产生超千万播放量的视频代表了网友对他的赞许。
邱震海,如何做到这一切?
一
1962年邱震海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
邱震海的父亲是一位机关干部,后来又到中学里当了教师。
邱爸爸文笔极好,写得一手好文章,五六岁的邱震海耳濡目染之下,也一头扎进文字的海洋。
多年之后,邱震海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他将自己的文字功底和写文章的习惯归功于父亲从小的影响。
1984年,22岁的邱震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德语系。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改开的初期,意气风发的青年邱震海开始思考未来的路。
也许是学习德语的原因,邱震海对德国有着不一样的兴趣,于是邱震海决定继续深入德语学习,为将来去德国打下坚实基础。
于是,邱震海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研究生继续攻读德语。
1987年,经过艰苦的学习,邱震海获得了硕士学位,此时他对德语已经非常精通。
邱震海开始筹备前往德国学习。
当时,飞往德国的机票需要6000人民币,而刚毕业的邱震海工资只有84元。
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谈恋爱一定是日常生活中的重头戏。
而作为一个有格调的上海人,青年绅士邱震海少不得要与女朋友在西餐厅约会。
这一个月一次,那微薄的工资也去得七七八八了。
恰在此时,前往德国的机会来了。
时间不等人,那是少年时就已经梦想着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邱震海绝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
办法总比困难多,买不起机票,又不愿意求助他人的邱震海决定坐火车去德国。
这真是一个大胆又疯狂的决定。
二
邱震海开始了火车冒险之旅。
这完全就是古早版的“人在囧途”。
即便是坐火车,邱震海的钱也只够把火车票买到莫斯科。
资料图:前苏联时期的莫斯科街头
接下来的旅程怎么办,邱震海心里也没底。
但他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乐观主义的浪漫的人。
看着列车窗外纷纷扬扬飘落的雪花,他甚至开始遐想,“实在不行,如果在莫斯科邂逅一位美丽的俄罗斯姑娘,那就留下来也不是不可以。”
梦总是要醒的。
很快进入苏联境内,苏联警察上车搜了个底朝天,甚至鞋子也没有放过,所有外国旅客,如果身上有美金,上车时有多少下车时也得有多少。
不过这一切跟邱震海无关,因为他根本就没钱。
不过他也不是毫无准备的。
离开前,邱震海将买火车票剩下的钱买了很多东西,羽绒服、旅游鞋、口红,应有尽有,到了莫斯科,他将这些东西卖给了苏联人。
邱震海的商业天赋初露锋芒。
当时的苏联处于崩溃的边缘,物资极其匮乏,邱震海带去的东西很快被一抢而空,他手里有了500卢布的现金。
买了到德国的火车票花了290卢布,顺手给了黄牛10块作小费,剩下的钱如果到了德国就是废纸一张,邱震海决定在到达前好好犒劳自己。
他进入餐车,自以为奢侈的放手点餐,吃到撑得弯不下腰,结账才4卢布,真是匪夷所思。
而车上的苏联老百姓什么都想要,甚至想要买下邱震海身上的衣服。
这一段经历给初出国门的邱震海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联僵化的社会模式是老百姓的梦魇,也给年轻的邱震海在国外上了第一课。
三
7年时光转瞬即逝。
1997年,邱震海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学位。
此时的他面临着新的选择。
留在德国,那当然是最顺理成章也是最容易的选择。
在德国的这些年,邱震海一直深入地研究这个国家,从文化、历史到它的社会治理无所不包。
他试着从德国人的角度出发去观察世界。
当时的世界,西方社会已经具有完善的体系和社会结构,作为一个学者,留在德国确实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机会。
但是,这种相对的稳定也令邱震海觉得没有激情和目标。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他的祖国,邱震海无法在这里找到使命感。
权衡再三,邱正海选择了环境相对宽松的香港。
“当时我有三种选择,最差回德国,其次留香港,最好是回大陆。
...大陆在蓬勃发展,虽然也有很多问题,但最美的意境不是完成状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一刹那的快乐。
最好的是爬坡时的意境,痛并快乐着,人生就是这样的过程。”
事实证明,邱震海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进可攻退可守”的香港成就了他,著名时事评论员邱震海从东方之珠起航。
四
邱震海谈到自己的父母时特别强调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很大。
父亲惊人的记忆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给邱震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至今日,近百岁的老人依旧精神矍铄,头脑清晰。
邱震海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还未等银行职员讲解,老人便已将各种收益算出,且精确到三位小数点。
银行职员一看,居然毫无差错,简直惊掉下巴。
父亲母亲都已是百岁老人,但11位数的手机号码能记住三十来个,而且极少出错。
除了写作,邱震海也将自己敏锐、理性、缜密,以及逻辑性超强的特质归结于父亲给予的影响。
毕竟邱震海认为,“父亲是干什么的,基本上儿子就是干什么的。”
甚至商业才能他也认为是来自父辈基因的遗传,虽然因为时代背景,父母并没有机会经商。
敏锐的思维,缜密的逻辑,加上多年学者生涯知识的积累,以及从事多种行业、职业的经验,厚积薄发让邱震海只需要等待一个成功的契机。
加入凤凰卫视后不久邱震海就遇上了大事件——俄罗斯爆发了别斯兰人质事件。
当天两点刚上班,邱震海就接到了消息,接下来要求5分钟后开始直播,10分钟后开始评论。
两点一刻,别斯兰已经开打,而事发突然,邱震海这边毫无准备,只能临时查资料,现炒现卖。
结果效果还不错,观众反响热烈。
邱震海事后在博客写道:“新兵第一天就上战场变成了老兵。”
五
从事新闻评论工作多年,邱震海始终秉持“德在人先,利在人后”的行事准则。
邱震海说:“作为媒体人首先要具备两种大的素质,一种是专业的素质,一种是道义上的素质。”
评论员虽然不需要做报道,但需要作出价值判断。
除了始终将事实的真相作为基本的职业操守,还需要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作为中国人,要在国际舆论场讲好中国故事,立场一定不能有偏差。
如何在新闻尊重客观事实、秉持中立原则的基础上,拿捏好尺度,非常考验从业者的专业素养与价值取向。
邱震海看上去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只是其中压力与心路历程外人未必知晓。
2014年,新加坡香格里对话(第13届亚太安全峰会)即将开幕。
邱震海作为凤凰卫视的主持人全程参与。
这届会议对于中国而言可谓群狼环伺,暗藏杀机。
在一场电视辩论会上,参会嘉宾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印度领导人莫迪的代表,上议院议员维杰伊等人,由于中日、中印之间众所周知的紧张关系,这些人可想而知都是来者不善。
在坚守职业操守的同时,邱震海作为中国人的情感也在心中凝聚。
“我在主持这场辩论时,不可能完全中立。
我最终会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上。”
直播开始前,邱震海对一位凤凰卫视的领导说道。
他的态度得到了这位领导的首肯。
最终邱震海运用自己娴熟的专业技巧,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国际时事分析功底,在不违背职业原则的前提下成功维护了国家利益,同时节目也取得了空前成功。
对手们也在私下对邱震海表达了钦佩之情。
邱震海的评论与分析总是兼具深度与广度,观众闻之如饴,津津乐道,欲罢不能。
这与他长期的积累,以及对国际形势孜孜不倦的求索和敏锐的感知能力是分不开的。
六
虽然是纯正的中国人,虽然在任何场合都会主动维护国家利益,但邱震海的求学经历和背景无可避免的让他对西方文化有着自然而然的亲近感。
邱震海也极少谈起自己的私人生活。
曾有一次聊到恋爱话题,他不无戏谑又机智地说,我的三个女朋友分别是三所学校。
初恋是华东师范大学,“那时候少不更事,尽管十几年不联系,但人到中年,偶尔想起来,给你浪漫,给你第一份情感,让你开窍的,让你永生难忘的就是初恋情人。”
第二任女友是同济大学,“让你成熟的,出来之后就成了老司机。”
而成家的,自然就是德国图宾根大学。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对欧洲文化的亲近感,在工作的细节中也常常能在不经意间体现出来。
例如,他在作品《迫在眉睫: 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中描写傅莹女士:
傅莹笔挺的身材、温柔得体的笑容、举手投足间的典雅,尤其是她走路时的那份飘逸,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近乎欧洲贵族的风采;此时,就连她的一头卷起的白发,也似乎成了“贵族的皇冠”。
修辞中特意强调“欧洲贵族的风采”,作为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女士,这样的形容是非必要的选择,算是邱先生的个人风格吧。
又或者,他在谈到对孩子的教育与沟通时,言谈之间也给人感觉过于推崇西方文化和教育理念。
邱震海这一代学者青少年时期大多成长于国家困难和迷茫的历史背景之下,很多人带着思考,带着对特定时代、特定事件的自我否定出发、求索,寻求解决之道。
这个过程对国家、对个人都需要经历蜕变的剧痛。
有时,要找到逻辑上的传承与自洽,甚至比否定自我还要痛苦。
但对于这样的先行者,我们需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祝福邱震海先生,也期待他继续给我们带来更精彩的时事评论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