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里,你爸妈管你玩游戏了吗?
你是否曾设想:如果爸妈能够多了解我,那么家里是不是会“和谐”许多
前段时间,我们主办了第四期“成长守护听你说”用户评议会,多对亲子家庭和成长守护的工作人员面对面,一起就如何帮助孩子健康游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回访时,小叶子发现了一位“宝藏”妈妈!她在用心地了解孩子的爱好后,获得了孩子的认可和信任,来看看她是怎么做的吧:
这位妈妈和孩子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密,她有什么教育“秘方”?平日里又是如何引导与陪伴孩子的呢?来听听她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一次游戏体验
让我看到了他身上的担当
大家好,我是两位孩子的妈妈,大儿子目前在上六年级。
作为“10后”,他从出生起就接触到各种电子产品,休闲时间里自然而然会花很多时间在电子产品上,比如,玩网络游戏、看视频、自己剪辑视频等等。
儿子在收集卡游
我一直觉得“玩是孩子的天性”,只是每代人受限于所处环境,大家玩的项目不太一样。
在我小时候,女生通常都会跳皮筋、扔沙包,男孩子的话,更多可能就是弹玻璃球、翻纸牌什么的。现在回想起那时玩游戏的欢乐,嘴角还是会不由自主的上扬。
我儿子现在最喜欢玩的是一款枪战类游戏,我问他为什么爱玩这个?结果回答挺出乎我意料的:
“因为玩的时候,
能感受到团队协作的氛围。”
想想也是,孩子们天然有着很强的与同龄人社交的需求,人类也正是靠着团队协作的能力,才生存至今的。这就好比我们大人处理工作时,聚在一起出谋划策想点子一样。
我也经常看见他在我面前,和队友不断商讨战术打法。比如,如何利用地形,拉开一个既半包围又可以互相协助的枪线视角,等等。
记得一次我和他玩游戏,在四个人的团队里,有一个队友因为缺乏物资独自脱离队伍跑了很远,当时我都没感觉有什么不对,但我儿子却坚持大家要聚集到一起,并且非常严肃的告诉我们(在队伍频道喊麦):
“这是团队作战,不是个人赛!”
脱离队伍的“独狼”,不但自己不安全,也会给其他队员带来危险。之后,在游戏里,我儿子多次喊话“独狼”回归队伍,然而对方却迟迟没有回复。
令我实在没想到的是,儿子居然会带着我和其他队友一起赶到“独狼”队友身旁,不仅扔了一堆物资给对方,还说:
需要什么可以直接说,不喜欢选择的跳伞地点也可以提,但别因为一个人的自作主张,而给大家带来不公平的对战。
生活中的儿子
也许在别人看来,这只是一场游戏罢了。
但通过这件事,儿子身上认真的态度,和他所坚守的团队意识,却让我对他刮目相看。
游戏结束后,他说:
可能以后我们都不会再跟这个人一起玩,但既然这次随机分到了一个小队,就应该有团队意识,他没有,但我们有。
正是共同的游戏体验,让我有机会和孩子创造更多的回忆,还能走进他的小世界,看到他生活中还有着难以发觉的另一面。
游戏
成为我家亲子沟通的桥梁
自打我儿子有意识主动为电子设备充电起,我和他爸爸就把平板电脑的使用权交给他了,但我们会和他共用一个IP账号,几乎他玩的每一款游戏,我和他爸爸都知道,这样也可以时刻关注他的喜好,还能把控风险。
因此,他平板电脑上有的游戏,我手机里也都有。
从小时候的宝宝识物之类的智力小游戏,到后来相对难一点的游戏,他尝试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游戏,现在我儿子玩最多的就是开头提到的枪战类游戏,为此我还专门做了调研:
在儿子的微信好友里,除了亲戚同学外,80%以上的朋友,都来自这款游戏。
所以我强烈要求儿子带我一起玩。
毕竟,在网络游戏这块,我算是一个菜鸟嘛。后来,我通过虚心请教他和他的小伙伴怎么玩,渐渐在操作技术和沟通对话上都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终于顺利加入了他们
在亲身体验了游戏之后,作为“大人”,我也有了一些新收获:
相比游戏,成年人的社会关系的确复杂多变一些,不像游戏里随机分队后,就可以共享物资、共商战术,完全不必担心目标会不一致;
遇到在物资喜好、战术规划、跳伞点上能达成共识的队友,还可以互加好友、组成战队,因此也结识了很多异地朋友;
在安全搜集物资或蹲点时,他们孩子偶尔还会聊聊学习,吐槽一下大人的世界,甚至还能了解全国各地的乡土人情。
由于平时和孩子们一起玩,我也能听到他们吐槽各自眼里的父母形象,一次,我竟然听到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说:
每天这么惯着父母,真不知道哪天会崩溃。
没成想,这一话题继而引起了孩子们一系列的吐槽,有对爸妈的,也有对爷爷奶奶的。真让我猛地想起之前不知在哪听到的一句话:
“你们折断了我的翅膀,又埋怨我不会飞翔”。
对孩子来说,那些话可能只是随口一句吐槽,但对我来说却极为震撼,我立马跑去问儿子:
妈妈也会像他们说的那样,让你感到疲惫不堪吗?
记得当时儿子很认真的看着我说:
偶尔会,但很少。
其实我的同学和朋友都很羡慕我有一个一起打游戏、还理解我的妈妈。
在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思维后,我想说:
多少家长告诉孩子“长大后要有出息”,却从没让孩子看见所谓“出息”到底长什么模样?
多少家长会以“为你好”这样的话语,来结束一次次本就不公平的“镇压”?
又有多少家长想过,很多时候孩子们表面上的“接受”,其实多是为爱而选择的妥协?他们对你的爱,远比你想象中多得多。
我也曾听一个懂事的孩子说:
“算了,爸妈不生气就好,骂就骂吧,为了他们开心,我自己委屈就委屈吧。”
这是孩子们为爱牺牲和付出的方式。
想到自己也曾那样伤害过孩子,却仍能得到孩子这么多的爱和理解,我哭了很久很久都停不下来。
因为我本身工作性质的关系,我每年花在陪伴孩子身上的时间,其实连10%都做不到,所以我一直很愧疚。
好在现在交通便利了,科技也很发达,只要有机会,我们每天都会语音通话,周末也能不受地域限制一起开黑,并且通过成长守护平台和共用账号,我可以随时看到孩子的游戏动态。
彼此理解的基础,其实就是我认可你、信任你,而游戏这一娱乐方式的存在,拉近了我和孩子的距离,为我们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
游戏之外
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游戏之外,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和孩子他爸也有各自的方式和习惯。
比如在生活习惯、个人卫生上,我会管的特别多,但爸爸几乎不管,而在写作业、待人处事上面,爸爸就会多管一些,他经常带孩子去参加展览、上兴趣班什么的。
儿子用平板电脑做的动画
坦白说,我很清楚爸爸的管教尺寸要更合理,母爱终究溺爱会多一些。但有一点,我们夫妻间默契的达成了一致,那就是:比较尊重孩子的选择。
我家孩子有学过轮滑、跆拳道、书法、画画,也参加过小团体组织的户外体能拓展和红色教育体验等集体活动,尝试下来,感觉他最喜欢的还是编程。
儿子在上编程课
说到兴趣培养,我们从没有刻意去引导或者制止过孩子,也就是说,不论学什么,我们从未因为孩子学了一段时间后不想学了,而采取各种理由强迫他学下去。
比如,一个课外班他学了一段时间后,有了抵触情绪,或者说不积极了,我们会去了解具体的原因:
是学不会?
还是上课时不开心?
亦或者有了新的爱好,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给孩子一个考虑的时间,如果两次冷静期后,他仍旧坚持不继续了,那么,我和爸爸都会尊重他的选择。
儿子平时的写写画画
当然,孩子身上也有让我们大人感到钦佩的地方。
由于我们家都是易胖的体质,所以爸爸要求他每天晚上跳不低于200下跳绳,没想到他居然一直坚持下来了。
另外,我还想说,当你给予了孩子尊重和陪伴,惊喜也会随之而来。
前几年还没有疫情,我们每年都会抽时间带他出去玩,其实整个旅途里,我都没有看到可以拿来给孩子讲讲知识什么的地方。
结果,有次我出差回来,看到儿子做了一个手工泥娃娃,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领袖毛主席”。
我就问他怎么想到的?他说是之前在某个景区看到了,后来上课老师又提到感恩毛主席,就想起这句话了。
儿子捏的手工小作品
近几年有疫情嘛,不能出去玩,孩子也蛮贴心的,说:
不出去玩也没事,呆在家里就是不给祖国添麻烦。
你看,如果足够尊重孩子,他也会更加理解我们大人的良苦用心。
看了田妈妈的分享,大家有没有得到一些启发呢~
小叶子也希望家长们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能多陪伴孩子,适当放下一些家长的“架子”,试着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内心,毕竟,只有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才能给出最合适孩子的建议,不是吗?
注:
本文故事取自用户真实投稿
为保护隐私,文中用户名字均为化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