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攒钱买球鞋,被父母痛骂赶出家门?这届孩子真的好难!



最近博主@初三八班王南皓 发布了一则视频,他的同学因为攒钱买了一双1000多元的球鞋,被妈妈赶出了家门。
其实对于零花钱本就不多的初中生而言,能这么有毅力地攒下钱,买到喜欢的“大件”,是一件令同龄人都感到佩服的事。
比如小王同学观察到,这位同学为了买心爱的球鞋,把喜欢喝的奶茶戒了,想玩的游戏也不买了。
他从没有因为想要球鞋,就找父母多要钱。

小王同学觉得,这位同学是一个“为了自己目标坚持努力的人”。
可在他父母眼中,用1000元买球鞋不但不值得,更是一件需要被“教训”的事。
“你知道我挣钱有多辛苦吗?你就把它花在没有意义的鞋上了!”
一千元的鞋,真的“毫无意义”吗?到底把钱花在哪里,才算“有意义”?

有的父母总是习惯性地从自我的视角出发,评判孩子花钱的方式。
虽然美其名曰“你自己处理自己的零花钱”,但不管是1000元的球鞋,亦或是3元的可乐,他们从不会问你为什么想买,只要他们觉得不值、不喜欢,就会给孩子扣上“乱花钱”、“浪费”的帽子。
可相比钱的多少,对孩子来说,自主支配金钱的自由更为重要。
毕竟一旦没有自由,孩子又该如何形成主见?

如果你想争辩,那就be like↑
长大后面对事事要依靠家长做决定的孩子,这些家长又会说:“你怎么不会自己做主呢?一点也不独立!”
孩子独立自主的品质,可能早就在日积月累中被消磨殆尽了。

之前有个新闻,孩子患上重度抑郁,已经严重到必须就医的程度,可他妈妈还要持续在一旁诉说自己挣钱多不容易:

孩子抑郁的原因很明显了
无独有偶,知乎上还有个比较典型的提问,是这么说的:

可以想象,孩子最终是以怎样的心情吃完了那顿肯德基。
“我不配吃那么昂贵的肯德基,我花父母的血汗钱享受生活,我自己怎么那么不懂事?”
美味的食物,就因为爸爸的一句话,只剩下了苦涩的味道。

其实家长可以坦诚地和孩子沟通:
“我们家的条件具体是什么样的,在爸妈能力范围内,一定尽量满足你。
但对某件事爸妈的预算是多少,超出的话对咱们家确实有负担。”
这样说,相信屏幕面前的孩子都能理解。
可有的父母,偏要说:
“养你已经花了很多钱了,你怎么还想要这要那?”
“知不知道你买这一个东西够我们全家吃几天?”
要知道,“家里穷”并不是孩子造成的,更不是一个孩子能改变的。

而且,孩子会因为这些话充满羞愧和不配得感。
每次一花钱,Ta就习惯性地想是不是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家庭,然后不断压制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既然自己不值得更好的生活,那又何必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呢?

谈完了自己挣钱有多苦之后,有的父母会不由自主地想让孩子感到亏欠。
比如孩子要零花钱时,家长摆出一副“你欠我的”,顺便再“教育”几句:
“你要是不听话/不记得我的好,那我就白养你这么多年了。”
“你拿那么多钱,什么时候才能回报我?”
“你长大可不能忘了我噢!”
好像这不是亲情,只是一场看重回报的投资,双方也不像家人,更像是做生意的对象。

图源@电影《博德少女》
更恐怖的是,这种亏欠式教育,总是和苦难式教育成双成对地出现,先说自己有多苦,然后再让孩子记住自己付出了多少,以后一定要找机会回报。
父母本应该是孩子放心依靠的至亲,但是亏欠式教育,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并没有被真心对待。

图源@席瑞
而且,如果父母给予的爱都是有条件的,ta会觉得,付出都得有条件,得到的越多,欠下的债就越多,相应地,自己的付出也必须要有回报,不然自己的付出就“白费”了。
所以当别人向他展现善意时,只会让Ta感到无所适从,如果要让Ta回报父母,Ta也只会拿同样的思维方式“算计”父母:
“没有财产?那我不帮你养老了。”
这样的“爱”,是不是很可怕?

小叶子姐姐之前写过《买花送妈妈却被骂“不实用快退了”!网友:他要用一生治愈创伤》,而傅首尔也讲过一段↓
类似的“反面教材”看多了,会以为“这届家长不行”。但实际上,更多的家长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大家,什么才是正确的金钱教育。
比如@主持人佳子妈妈的做法就获得了近百万点赞。她是这么做的:“除了那些对他有害的东西,孩子怎么花钱都有自主决定权。”
但这位妈妈也有规定,孩子必须要记账,然后每次妈妈都会和孩子一起复盘,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和决定哪些东西是买了没用上、以后再也不买的,有哪些钱是没必要花的:

复盘完之后,孩子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合理分配零花钱的习惯。
而另一位家长@侃木头 也针对零花钱讨论过许多。
“给孩子多少钱,取决于孩子管钱的能力,要教会孩子分辨想要和需要。”

所谓的需要,注重的是解决实际需求,是“无它不行”,而想要,重点在于同类产品里是哪个更吸引孩子。
父母可以只购买孩子需要的产品,然后引导孩子通过存钱、储蓄或者交换技能和时间,去购买自己想要的产品。
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起父母的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子不嫌家贫,孩子们其实不在乎父母能给自己多少钱,真正在乎的是,父母能不能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能不能让自己拥有一个能治愈一生的童年。


以防有人没看
再放一遍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