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大家应该对“文化输出”这个话题都不陌生了吧?
最近,又出现了一种很新的文化输出方式

有一群美国高中生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做起了广播体操,拿起了《备战中考》!
一起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皇上!”一声清脆利落的中文问好响彻篮球馆,理查德·小栓子和约翰逊·小李子就这样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工作”。
问安结束,大家簇拥着“皇上”来到“轿子”前,轿夫们已经严阵以待,表情肃穆,无处不彰显帝王的威仪。
虽然阵仗简陋,恰似亡国之君偏安一隅自我欺骗式的岁月静好,但架不住人家把该有的规矩都学去了。
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皇帝”饿了,人家正儿八经有人负责“传膳”:
还有人负责“尝膳”(皇上试菜),可以说把宫廷剧那一套学得炉火纯青:
尝过了,给皇上一个放心的眼神.jpg
他们可能不知道古代中国负责传膳的人究竟是什么身份,也难怪评论区有精辟点评:
总有人说“大人,时代变了。”但在2024年看到这样的“洋相”,谁来了不得说一句“大人,时代又变回来了,还变得更好了”。
有些时候,“皇帝”为了让“子民”能够全方位感受来自神秘东方国度的教化,还要时刻检查大家的课外书籍。
面对突击检查,几位同学都露出了骄傲而自豪的神情:
“启禀皇上,臣看的是《聊斋志异》,我励志做一位书生,迎娶属于我自己的狐狸精,走上人生巅峰。”
“皇上”最忠诚的一号子民如是说。
也有“子民”独辟蹊径,通过学习中文版的《美国历史》来强化自己的中文水平,主打反向一个中西合璧。
当然,最强的人已经和国内初中生接轨,完美投入到中考备战中。
这坚定的眼神不禁让人感叹,洋装虽然穿在身,但心完全是中国心啊。
就是不知道他们的家长要是看到了,会不会一口老血喷出来。
以上的内容,都是在美国读高中的博主@SUNNY L和同学一起拍摄的搞笑视频。
这些场景可能并不像外国人将李白、杜甫诗词倒背如流那样“震撼”,但对于大洋彼岸的美国高中生了解中国文化,或许是个不错的开始。
就连广播体操就被学去了
无独有偶,英区(英国)也有一位博主@谢尔比 他与@SUNNY L一起被网友并称为“欧美Teenager驯服师”。
图源@谢尔比
虽然也是个meme(梗)视频,但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已经能脱口而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样江湖韵味十足的中文(而且显然能明白它的意思)。
这届外国05后玩得挺嗨。
“文化输出”是个大词,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只能从小细节潜移默化。
不过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变强,倒是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我们的一切充满好奇。
小叶子姐姐经常能刷到许多音乐人/爱好者在海外演奏中国乐器的视频,也总能看到外国友人被音乐深深吸引、将演奏者围得水泄不通的场景。
图源@碰碰彭碰彭(上)@加琦+7弹古筝(下)
作为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文化输出必须是全方位的。
就在不久前马面裙火到了全世界,就连路过的外国老奶奶都能准确叫出名字的程度:
图源@Thurman猫一杯
而对于这一届外国人,光看还不够过瘾,必须自己试了才知道我们的传统服饰有多美。
博主@娜娜小憨憨的兴趣爱好是汉服,所以她便在比利时街头摆了一个小服装摊,专门邀请家长和孩子前来体验汉服妆造——在她的视频里,前来体验的人络绎不绝。
很多组家庭都在等着换衣服 图源@娜娜小憨憨
小说音乐提高认知,衣服提高外表,是时候满足一下味蕾了。
作为一个德国人,博主Hey_tobi主动在德国的街头,将你学校门口的钵钵鸡、煎饼果子销往国外。
没见过如此古怪食物的老外们刚开始都有一些胆怯,但当他们品尝到此生第一根有蘸料的乌骨鸡爪,以及薄脆、肉松、培根和多种配菜组成的神秘中式“汉堡”时:
德国人将中式美食引进老家
这是什么国际主义精神?
征服外国味蕾都用不上珍馐,直接将你小时候(以及现在)最喜欢吃的辣条奉上,大家就be like:
以前有一首老歌是这么唱的: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这首歌发行时是07年,北京奥运会还有一年才举办,而距离中国的GDP成为世界第二,还有3年时间。
一眨眼15年过去了,世界似乎真的如歌中所唱,开始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外国小孩已经在用中文battle了
但这就够了吗?
文化输出,和祖国综合实力逐年增长有绝对关系,但也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而看到这里的你,能做的其实还有更多。
或许,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从这波澜壮阔的长河里,找到足以激励一生的珍贵智慧,并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文化自信。
亦或许,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用你自己的方式阐释传统文化的价值,创造出更新颖、更有生命力的东西,然后将你的发现推广给更多的朋友。
随着你的发现、创新,也许有一天,小叶子姐姐会这么写你的故事:
“TA将我们璀璨的文化推广向了全世界,向TA致敬!”
是不是觉得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