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李白,何类人也?
李白出生于唐朝盛世,唐朝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也是整个中华史上最有盛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的文风有缥缈的仙气,一生经历也颇为传奇。从他的人格心理角度,就能看出更多有趣现象,他的MBTI类型结合其经历和精神,也对于后世人们有些启示作用。
千载唐诗悠悠流传,李太白的名号依旧唱响。他的ENFP型人格,闪烁发光!
如何判定李白的ENFP人格?此类型人格有哪些独特的特性?给予现今时代的我们,又有哪些启示?且听我慢慢道来,一同挖掘吧。
02
李白的ENFP型人格初步判断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还有一个号“谪仙人”。无论是哪一种,都带有出尘气质,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他的些许特点。以16型人格心理学视角,李白的前两条维度相当显著,就是E和N型了。他能言健谈,热情豪迈,想象力特别丰富,有文采,且浪漫,是一种高端的EN型人格的文艺化写照。
历史记载,李白不仅会文,而且习过武,擅长剑术。之所以年少时期去练剑,跟他心中对于侠士的好感度,直接挂钩。由精神、意识形态构想的理想化念头,去引领实际行动,做看似对自己人生道路并无实际推动力的事,这是一个高度N型人——尤其是NP型人的表现形式。
后来的历史结果显示,李白并非以剑术成名的,不过,在他的一生切实经历中,除了写诗文,还真去“求仙问道”过。对于“仙道”的追求,带有一种玄学理想化的哲思,属于N型人感兴趣的范畴。加之F型人格的感性、随心而动,李白的人生轨迹就打上了这样缥缈而“仙趣”的烙印。
现今文史学界,有部分学者主张李白不是中华本土人士,他们的证据论点其一,就是李白早年确实居住在当时的“碎叶城”,如今已出了中国国土板块,属于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当时在大唐板块,且并未证实李白确实出生在那);而另一大论据,则是说李白的性格、为人处世风格等,和传统中华中原人士,差异颇多。
事实上,若从人格心理学角度出发,就能有效反驳这作为“李白不是中国人”的理由了:因为,虽然中国自古就是SJ大国、国人确实以SJ型为主流,可是,其它类型、看似“非主流”的中国人,依旧存在!这其中,自然就囊括了属于NP型的,与主流中华地域文化之下产生的主体SJ人群,差异显著的李白先生。
根据16型人格下设的“4个气质小组”理论,将所有的16型,归入NT、NF、SP、SJ四个气质组。此外,还可以摘取任意的几个字母代表维度组合,进行分析,皆是有趣的且有助于理解观测对象。通过下设维度互相比对,我们便可理解,为何国人大多是SJ型:传统而保守、注重规则制度、并不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性、提倡团结、讲究忠诚……这一系列的价值观,与中华文化主流是契合而紧密关联的。
与之相反,即此2个节点上都全然相反的NP型,则喜好创新、富有开拓精神、不畏惧风险、喜追求理想和发挥个人主义风格,这些特点,和传统的中国文化提倡的价值导向,颇有差别,因而使NP型的李白,显得有那么些像“异类”,而被部分学者误认为“不是中国人”罢了。
话说回来,李白的身世带有谜团,他的出生地点,除了现今仍在学界有不少支持者们的“碎叶城”一说之外,还有“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青莲镇)的说法,不过都未能得到一致认可。
而他最后的结局归宿,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不乏像传说的版本,比如说他在船上喝酒而跳下捞月而死,大致是后人们编写的故事,应和他给人们的浪漫不羁印象。
事实上,真正的李白也有沉稳而谋事的一面,学界考证他的离世大致因晚年还请缨上阵、四处奔波,劳累患病而亡。这体现出他的外倾的理想主义者ENF特征,并不畏惧于行动变化的N-P特质。
毕生,他都对于政治有热爱,也想发挥自己对于政治的理解、将才华投入事业。这可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政治和哲学紧密结合,并非如同现代那般分立两个学科的角度来理解——因此,古代N型文人喜欢哲学的同时,大多也会对政治感兴趣,发挥着政治建功、为天下苍生的梦想精神。这一点可归结于李白的N型特质,以及在F倾向以外,依旧有着T型的理性思考占据部分。
要知道,现实中的人们各个维度倾向,基本无100%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与自己所属维度相反的特征倾向存在,E/I,N/S,T/F,J/P,均是如此,不过依旧会有高低、是否显著之分。在李白的身上,就能见到,这4个维度上的倾向,其实都是颇为明显而饱满,令人乍一眼看上去,就有ENFP给人的感觉。
他热情、浪漫而理想主义,带有“仙气”和灵气化哲思,具有游侠般的侠义精神,喜欢四处游历、抒发情感,情绪饱满而富有张力,不乏张扬,不畏惧表达自我个性,一生都有着丰富的色彩……这是一位典型化而值得人们缅怀的ENFP。
03
NF与E-N-F-P的交互作用
李白属于NF型,这一类型又被称作“理想主义者”,还有“意义追寻者”。如此名称,贴切表达了这一类人们的一个共性,来自于N型“直觉型”的重视概念、擅长抽象思维、视角关注度趋于“超脱”和“虚化”,以及F型“情感型”的重视主观感受、情感趋于热烈、擅长表达情绪及与人进行情感沟通,所产生的交互作用。
尤其,他还有着外向性格,E型的外倾特点加倍放大了NF型的倾向。这使得他的NF理想主义者的基调色彩,显得更为厚重浓郁,一如他挥笔凝结的那些华丽诗句。
他的诗歌作为唐朝诗作的典范,却并非人们通常印象中的“唐诗格律”那般,没有受到彼时逐渐开始而被后世遵循的格律形式的束缚限制。
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就写下诸多的格律诗,且以格律工整严谨而闻名,李白和杜甫合称为“李杜”,风格却迥然不同,无疑跟诗人本身的性格心理,紧密相连。P型的特质,尤其是F-P型的作用,使得李白不喜欢被约束,所写作品也自由畅想,尽显风流。
从他对于前代诗人的解读,也可以看出李白本身的这一类性格特性。他的一首代表作《将进酒》,就为典型,其中有一句豪迈之笔:“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此处的陈王,指魏王朝的陈思王曹植,即曹操之子、曹丕之弟,也是享誉文坛的那位文人,然而实际上,曹植也是政治家、哲学思想家,他遗留的作品和史书记载的行为都可见颇多理性内敛成分。(详情可参见笔者之前所写曹植公子的专篇:INTJ曹植)。
而能将曹植解读为如同ENFP的那般趋于享乐而恣意、豪气四射,实际上,这是李白自身的写照和投射,只不过借助曹植的人物作为符号承载体。李白笔下那样宴乐饮酒、潇洒无拘束的贵公子,就是他自身!
有趣的是,由于李白的名气非常大,这一首《将进酒》也出名,后世人们对于曹植公子形象解读,不由得受到影响。
很多读者们误以为曹植也是ENFP型,而拒绝接受笔者分析属于INTJ的结果,也是无意间受到来自李白先生千余年前的传承暗示!
如将这首诗中的“陈王”曹植,替换为此文字组成的意象符号最本初的指代方——即此诗的作者李白,就能品味出,李白自身带有的这一份ENFP特性。
当然不止这一句,他的这首诗以及其它诗作,多有充斥着豪迈、华丽、肆意的气质,是为一种F型的感性藉由E型的外倾,加上P型的趋于灵活动态以及N型的理想主义色彩,一并运作的优美结果。而李白文风常常夸张,擅长精彩的戏剧化夸大效果,也与他的人格心理中F值的外放,即E-F,亦可解析为Fi的外发式显露,有密切关联。
如今李白的诗歌流传下来有千余首,多有奇幻蓬勃而鲜丽的色彩与想象力交织,在古今诗坛里独树一帜,这当然是他自然而发的、并非刻意的风格,也是他人无法刻意模仿的。
ENFP型人由于E-F作用力产生的擅于表达、情感充沛,提升至N-P的高悬于精神层面的发散式思维、充斥着随性与自然的流露,又同时由于NF交互产生的理想主义式的热情,并非散漫无目的而对于天下苍生不予关心,反而有着长久燃烧和理想牵引的动力。这,就是一种真正的大浪漫。
04
李白的“仙气”与ENFP风格
明清时期就有文坛学者评论,在从古到今茫茫人海,所写作品能够称上“仙品”者,唯有三位而已,分别是:曹植、李白、苏轼。他们三人有显著的共同点,都是才华横溢、思维活跃,且具备自身坚守的观点立场,不顾世人目光,他们的人本身,连同他们写出的作品,也确实都富有“仙气”。
这样的现象其实与心理人格类型是分不开的。毕竟,脑海中产生的诗句,来自于内心的思维活动,与人格类型的本质贴合而共源。高倾向的N型使得他们目光不琐碎、能够运用典故、比拟手法塑造意象,也促成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哲思意境注入文学作品中。
NF型的李白,在千古文坛是一个典型浪漫派的代表。在16型理论中,中间两个维度组合成的NF“意义追求者”的人们,哪怕并非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表露浪漫,于人群之中也可见他们理想主义的表现。
其实李白的最后一条维度也很明显,就是P型,从他的自由随性、奔放的诗文和性格之中,都有透显。
他自小就有“神童”美誉,学东西很快,小小年纪能阅读当时的古书课本,掌握大量的学习内容,是发散型思维(P)结合外倾性人格(E)而向外界索取信息的智慧成果。
并不是说所有的E-P型的人们都有这么高的智慧,但反过来分析逻辑具备——李白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与他的这两项特点有关。他擅长表达、注重情绪抒发的E-F型特征,也给文学成就发展,带来了助力。(同理,并非所有E-F型人都这么擅长写作。)
文坛上至今传为佳话的一桩美事,就是“李杜相交”,李白和杜甫二人一同切磋文学、探寻“仙道”、拜访文人朋友、游历四方的一段往事。从此事也可看出李白的P型人格,尤其是F与P维度结合产生的效果,显得随性、亲和而热情。
那时李白已有四十岁出头,是在文坛上已有盛名的文人了,而杜甫比他年少十多岁,还是一个年轻人,名气也不如他那么响亮。然而李白却丝毫没有架子,不像一些喜欢倚老卖老、讲究“秩序”和“传统”的SJ型那样,反而呈现出与之相反的NP类型人格倾向,愿以平辈身份同杜甫相交。
俩人建立真挚的友情,交流起来也更为有趣而畅快了。这里边也体现出EF型人的外向感性、喜交友、乐于同人分享和建立友谊的特征。
05
李白的案例
反映有关ENFP的一些常见误解
现今人们对于16型人格心理的探寻之中,有较为普遍的误解,关乎ENFP这样一类性格鲜明而个性化色彩极重的类别,误会产生较多。其实,通过对李白先生的案例分析,便可剔除些许糟粕谬论,还原ENFP的真实样貌风采。譬如说,市面上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以为ENFP是“三分钟热度”的人。
这样的误会,主要原因来自很多人将自身及周边人的类型误判,尤其在N/S这一条维度上,将S型人误当作N型人,而导致的偏差式认知。
实际上,ESFP有着“三分钟热度”的倾向,ENFP却并没有——虽然看似只有中间维度的“一字之差”,其二者的特性却是差异颇多的。
真正的ENFP作为NF小组的一员,即有“理想主义者”或“意义追寻者”的价值驱动,发挥着N型人们重视精神、概念、抽象式高度层次的视域及思维倾向,向往追寻长久寄挂的理想理念,又怎会被世间变幻的潮流风向干扰,动不动就改变呢?
从李白身上就可看出,他热爱文学,也喜爱政治,又喜交朋友、游历四方,这些兴趣爱好,终生都持续着,并没有随着时间以及他逐渐年长而丧失消逝。
他的性格也是维持鲜明而恒定的,并非“心情好的时候”显得豪放热情,改天心情不好了就消沉小气。这些从他的作品文风当中,就能有确切感知。
而且,当他即便在文学上颇有成绩,也未因此沾沾自喜,或者放弃原有的少年“激情”。他依旧继续对政治抱有兴趣和情怀——无关而并不在意成功或失败,这才是真正NF型“理想主义者”的表现,也是ENFP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由于中国这个国度自古就由中原地区小农经济文明发展起,又在秦国大一统之后施行广泛的“愚民政策”,对于人们的精神思想是并不鼓励创新与特立独行等之类,长期以来提倡诸如知足常乐等保守而压抑的意识形态,因此,本国氛围并不有利于塑造N型的人格思想,对于少数天生的N型思维者们也不太友好。
真正的N型人,少之又少,比大家以为的要少很多。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该用生活中的见闻、真人的案例去套上去给ENFP或者某N型类别,而该从16型人格(MBTI)本身的理论出发,去理解和找出某一种“抽象的典范”、理解它真正的特征呈现的样式。
而且其实,真正的N型人,在Ni和Ne方面必然都不低(双高),而超脱于世俗物质和教条方面的Se和Si(双低),这种共性特点亦能从李白的身上反映——破除些许如今市面上的误解。他的外倾直觉(Ne)高涨,内倾直觉(Ni)也显著,二者一并运作,方能创作出如此联想力丰富而同时洞察敏锐的文学作品。
此外,李白的NF理想主义感性特征浓烈,他对待朋友真挚而热情,自身情感也擅长表达,这样一位坐落于F区间的典型之人,Fe和Fi值都高,也不是此消彼长、非要一高一低的状态。这方面是各位值得注意的点。
再对照历史文献及文学诗书,便可见,诸如李白的样子符合ENFP,并不是大大咧咧而欢闹、多变的——被很多现代人误以为是“ENFP”的假象。
除了并不是见异思迁的多变心性之外,李白还有一点特征,亦是反映真正ENFP的样子,作为参考,消除现代人们对此类的误区。那就是,他纵然十分有个性、不压抑自己的个性、肆意表达自我,却并没有刻意标新立异,不会故意反传统而行。
这也是合乎于NF型理想主义者人格特征的——他们遵从内心的理念和梦想,在乎精神满足感,一切都随着秉性自然而发,反而是对于世间切实的那些看似令人更“有个性”的风潮和做法,比如说流行什么、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看起来更为“独特”,没有特别关注,亦不会去特地模仿。
与之相应,对于那些前朝前代的陈旧传统,ENFP也能用独到而敏锐的目光,顺应自己的心声去评判自己是否喜欢、是否承袭,而并不会因为在市面上看来“过时”而不去采用。
好比说,李白所在的时期已有了唐诗的风貌逐渐成型,他却并不特地与前代文人文风划开距离,反而有写过一系列的“复古”、“拟古”作品。如今还有传世的李白《拟古诗十二首》,借鉴模仿汉魏时代的特色古韵,显得质朴而清丽,在汉魏风貌格式之中,注入他自身的元素风格。无疑,真正的ENFP,由NF内核触动,敏感而自然浪漫,亦是怀旧的。
李白的这一系列“拟古诗”,也真切反映了他创作思维、艺术审美才能,感情充沛而自然流露,不排斥仿古、不特地标新,自身的想法如同符号和容器中的内容,盛入任意载体均可由他“为我所用”——是为一位ENFP大诗人的风华特色。
由此可见,现今人们给ENFP们错误贴上的标签,比如以为他们常显得吵吵闹闹、缺乏恬静和深邃思考、喜欢标新立异刻意标榜自我、不会复古怀旧、三分钟热度而多变,这些皆是错的!假如李白是那样的人,他就根本不会有值得千百年来后人们不断回味的经典作品,不会留下历史长河之中那一抹永不消退的热情仙影。
06
总结及拓展:
李白和他的人格类型给现今人们的启发
综合而论,李白的ENFP倾向浓郁,他是现今16型人格里的ENFP型代表人物,当之无愧。至于有些人们给ENFP扣下的帽子、缺点,譬如以为此类热度仅“三分钟”,思想产出不能长久,等等,在李白身上看不见,那就该反思此类标签的准确程度了。
它们本就以偏概全:不排除有部分ENFP型人,以及其它类型的人,都可能“三分钟热度”、思想偏浅,这却不是他们所属类型的共同特征,不代表该类人此特征强烈。
还有些人认为,每类型有“低阶”和“高阶”之分,诚然李白的成就极高而人生丰富多彩、给人达到“高阶”的印象无错,不过,人格心理学并不是主张后天“修炼”的学说,尤其是心理学家荣格发起的学派,讲究的是分析和挖掘先天特质。
我们每个人,应当找准定位,尽量将自己原本就具有的优势发挥,而不是竭力去补充自己缺少了什么。李白一生自由追寻理想和表达自我,并不被压制和约束,亦没有过分奢求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下笔写来的文章诗句也是有水到渠成、自然之态,并不刻意雕琢做作,都是他的人格闪光点,亦为他性格给予后世人们的启示。
ENFP的理想状态就是这般,自由,自在,自发的肆意,不雕琢而自然,持久热情,畅享世界开阔的灵气滋润,发挥自我融于天地间的价值。
虽然不是所有ENFP都擅长写作,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李白,但是,一旦成为作家的ENFP,能够彰显出人格优势中丰盛的灵感,擅长于自我表达的天性优势可加倍发挥。
这类人在进行文学和艺术创作时,得益于外放的E-F特征加之N-P型的超脱现实倾向,如能达到忘我的境地,思若泉涌一般,畅享遨游于天地。
也像李白笔下塑造的“大鹏”形象那般,翱翔于长空,纵然带着他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感慨于家国政事的混乱,却依然有一抹无法磨灭的理想主义和浪漫。
李白的一生创建的诗文作品极为丰富,在唐朝诗歌盛世的诗人中间也产量很高。从他年少成名的经历来看,自小他就必然有过勤学苦读,不过不是一个靠着“勤奋”就成为天才的人。
这也并不是ENFP通常给人们的印象。这类人的灵感和“灵性化”的气质显著,并不以勤奋和埋头刻苦学习而出名。P型本身的“顺变”特征,使得这类人擅长顺应自然而发挥自我优势,就如同李白写下的那些神来之笔,“黄河之水天上来”,灵感涌现,奇思妙想畅行。
现今在文学界,学者们分析感性而浪漫的诗人代表,就首推李白;与此相对,另一种理性而内敛的诗人,代表人物为曹丕。对应到MBTI人格分析中,后者是NT型,而前者是NF的。
可见虽然文学界的学者们不了解MBTI理论,却显示出了通过文学家撰写作品来分析其风格的高妙精准能力,并且,真理也能够旁通而趋同。
李白写的诗歌作品,透露的气势就很有外放的ENF风范,跟曹丕那种内敛的INT风格的确很不同。例如李白会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曹丕则会反思自己要“保己终百年”。
然而讽刺的是,李白在政治道路上是个失意者,而曹丕却当成帝王。这就又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光是论“成败”,连判断他们的心理人格,都不能简单划分;二是,古代顶尖的文学家常是聪明绝顶的人才,会有多方面的涉猎、多样性的发展,如此,他们自身的风格,和他们在文学以外的建树道路,往往会有所差异,甚至对不起来。
这不能说他们的文学作品有“欺骗性”,恰恰相反,如有留下他们自身创作的一手资料,是相当珍贵而在心理分析时应优先使用的。只能说,人都有多面性,他们所走的道路是外在的行为行径,而内心的状态、思维模式,还要看自身文字表达的意象与意识形态了。
有些人会认为,李白明明是一位文人,偏有政治理想,是他“天真”“认不清自我”的表现——同样的评价,对于曹丕的那位竞选魏王太子位失败的弟弟曹植,也多有呈现。
这些无疑都是过于标签化的烙印,对李白和曹植这类多方涉猎而确有政治理想的人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各位须当知道,如前文说过在中国古代文明传统,政治和哲学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古代哲学既然常与政治思想观念相融合,那么喜爱哲学的N型人,特别是受到精英化教育、有机会接触政局的贵族公子身份出身的,喜好政治,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常态。
尤其对于充满理想、对于概念性的事物有颇多兴趣的N型人们来说,打压他们的梦想、给他们扣上“不务实际”的帽子,都是很残忍而不应该的!
如前提到,拥有N-P维度的ENFP型人格,确实与中国传统主流的SJ型为主的大众们,印象观感,非常不同;然而,这并非他们故意的表现,也非他们在意的事。
纵然此类人跟典型“国人们”的(刻板印象)样式差距遥远,ENFP更容易被误解和贴上错误标签,不过,他们还是颇为亲和、看着亲切的,这与内向而理智的INT型的那类同属小众派(N型)的人们来说,差别尤为显著。
ENFP毕竟是外向而感性的,一如李白先生那般,交友、吟诗、饮酒、畅谈、足迹遍布许多地方,没有封闭自我而与世隔离,亦无故意特立独行,思想理念都有传承前代和从各方摘取,又形成了自我个性鲜明的样式,终其一生都坚持理想,在以诗和梦吟唱。
千古潮起潮落,一代代人来了又走,能够名垂青史何等不易,反之,密密麻麻的史册,能够记载的曾经鲜活的个体,容量和度,都是有限的。在某一方面的强大成就建树,往往会使得他们别样方面的才华被忽略,于李白,于曹植,等等才华横溢而具备“多面手”特征的才子,此类问题就更为明显。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量不要以偏概全。
结合心理学的辅助手段,16型人格分析下,我们能看清更多被史册模糊了的因果事实。虽然李白和曹植性格相差颇多,却都属于高度的N型人——这一类自古至今的人群中都占比极为稀有者。
再加之文学诗歌的兴趣加持,使得他们在后世看来有共通点,亦为情有可原。反过来说,人们也不能随意加上标签,诸如现今部分所谓探研心理学的人们给出的说法,看到一个诗人就认为该是INFP,诸如此类的刻板印象。李白先生的案例,已证明了ENFP会写诗、且有理想坚持,不乏深刻,也并不那么善变。
往事如烟,文字诗歌已为李白立传,随着他的浪漫与智慧交织色彩火焰,恒久吟唱,流传久远。
作者:才储团队 九天神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