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洛杉矶郊区女孩吉妮被其精神情况极不稳定的父亲绑在一个小房间的椅子上长达12年半。
因为父母几乎没有跟她说过话,她的脑部负责语言的部分几乎没有受到刺激,导致终身受损。吉妮被解救出来后通过多年语言训练,至今仍无法学会说话,只能“像动物一样呜咽”。
心理学认为,性格是心理活动的体现,而心理活动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我们的意识、情绪都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灰质、树突、轴突、神经递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我们人生的最初几年(包括胚胎时期),脑部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所有脑细胞正确地连结起来。
不只是建立细胞间的连结,还要把某些连结切断——3岁小孩脑细胞之间的连结是成年人的两倍——这些连结是乱七八糟的——为了妥善运作,脑部必须决定哪些连结要保留,哪些要断裂。
在有限的大脑关键发育期间脑部必须检查成千上万兆的连结,因此不得不采取“残忍”而有效的原则:用不着的就自动断裂。
那么脑部如何判断哪些连结用得着,哪些用不着呢?
通过观察,科学家总结出了大脑的判断规律:不断探测哪些区域经常受到刺激,而哪些区域极少受到刺激来决定是否断裂这些区域的连结。也就是说很少受到刺激的部分将自动断裂。
通过发生在洛杉矶郊区女孩吉妮身上的悲剧,证实了大脑神经科学家对人类大脑初期发育的理解:过了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人的大脑结构基本定型,之后的环境变化以及训练很难改变大脑的构造,也很难改变基于大脑结构功能区特征。
同样,我们正常人在大脑发育关键时期接受到的刺激是有所不同的(当然刺激范围和种类是基本接近的),刺激的程度和强度也有一定差异。
这些微小的差异对大脑发育的连结断裂以及结合时期的影响在于改变了功能神经元连结的强度。
这些功能神经元连结强度对我们将来的获取信息、思维、决策方式都将产生一生的影响。
因此,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性格一旦形成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荣格曾举过有极个别例子,比如在童年时期遭遇巨大情感挫折,可能会由外向转为内向)。
心理学之父荣格将人们根据对内外世界的关注程度和四种基本机能进行分类。
荣格认为每个人都倾向于一种认知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依赖它,并受到内向或外向的影响。
在20世纪初,荣格的理论吸引了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的注意,他们在荣格原有的分类上增加了判断和知觉两种类型,共同创造了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据调查,超过51%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择业面临迷茫、无所适从的困境。
这时大学生们便纷纷求助于职业性格测试,希望开始认识自己,清楚适合从事哪些类型的工作。
然而此时往往面临一个纠结的问题:自己喜欢和适合的工作和所学的专业毫无关联。
因此,我们应该在高中毕业作出专业选择的时候,就应该对自己的性格、天赋有所评估和了解,在较早的阶段作出理性的、与自己个性相匹配的决策。
鉴于这种困境,2005年APESK开始在中国本土进行人格分类模型分析比对以及研究人格类型与不同专业之间的匹配关系,经过将近20年的研究和大数据统计,发现简单的16种人格类型难以覆盖人们的基本个性和行为特征。
在接近4000万用户采样比对评估后,进一步增加了AO行为功能Aspiring(果断进取)Torn(纠结犹豫),以及HC待人接物功能C(高冷)、H(温暖)两种。
在人格评估实践中非常直观和广泛应用的两种类型指标。创造了新的更好理解且更适合于本土高考专业选择的APESK高考专业选择模型。
如果你是今年的高考生,恭喜你看到这里,扫一扫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免费匹配最适合自己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