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美育大学堂”|传承非遗美,“艺周末”缂丝班师生这样说......









走近“美育大学堂”
 缂 丝 
平时上班,周末学艺。
由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指导,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市文化馆)支持,社会力量为主举办的苏州美育大学堂“江南艺周末”美育课程,推出了美妆类、摄影类、书画类、手作类、生活类等多元化、个性化的周末课程。丰富了美育课程类型,扩大了课堂覆盖面,让不同基础的百姓在周末时段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本期让我们一起
走近“江南艺周末”
一起来听听缂丝班师生的“日常”吧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赞誉的缂丝,表现出来的境界不简单、不浮躁、不过时;简约、淡雅而灵动,充满无我意境之美。

传承非遗美/缂丝班师生说


 #缂丝班教师范辰霄# 
非遗缂丝传承人,“苏州时代新人”,苏州市优秀共青团员,范玉明缂丝艺术馆执行馆长。从小跟随苏州市缂丝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范玉明大师学习缂丝技艺,传播非遗文化。

范辰霄
     “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时节,很高兴在‘江南艺周末‘系列课程中,担任非遗缂丝课的教师,与一群热爱传统艺术、对缂丝技艺充满好奇的学员们共度了一个美好的文艺时光。”

“我为大家设计了12课时的缂丝学习计划,全部都在我们非遗工作室内上课,从第一堂课参观缂丝作品展,到讲解缂丝技法,让大家亲手触摸缂丝,了解缂丝工具,从零开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缂丝作品,带领大家能‘身临其境’,融于缂丝环境,希望大家能获得一个更加深入、全面的非遗体验。“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询问大家的感受和体会,根据大家的基础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大家都能有收获,能掌握一些缂丝知识。相信大家将来都能制作一幅属于自己的作品。”


缂丝
KE SI



学员
“很高兴,成功‘抢’到‘江南艺周末’的非遗缂丝课。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堂技艺课程,更是一次文化的探索与传承。在老师的指导下,让我对缂丝这一古老技艺,有了新的认识。每一次丝线的穿梭都需要耐心和细致入微的技巧,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缂丝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

“参加这次非遗缂丝课程,不仅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缂丝技艺,通过亲身体验,在内心深入感受到传统之美,非常感谢范老师。”


学员
“在范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缂丝的基本技巧,也慢慢领悟到了缂丝背后的文化内涵。课堂上,范老师为我们分享历史故事、讲解传统图案、介绍工具和技法,让我们走近缂丝、走近中国传统世界。”


缂丝
“接下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缂丝技艺,希望将来能自己设计作品,带动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


学员


GUOXUE
缂丝
“初次听说缂丝,是在几年前的综艺国家宝藏第一季里,里面有一期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朱克柔的莲塘乳鸭图,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过缂丝这个特殊的工艺。
今年,江南艺周末推出了缂丝这门课程,有机会可以近距离了解和接触缂丝工艺。第一堂课由范玉明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一些缂丝作品,同时讲解了缂丝的由来,介绍了几位著名的缂丝大师,也对比了缂丝和其他工艺的区别。范老师讲解的很细致,人也非常和善,我们对缂丝有了更深的了解。”

“接下来的课程,老师带我们上实践课,亲自体验缂丝工艺,老师将所有材料都准备好了,我们只需要去上课就行,这一点非常贴心。课上老师也很温和耐心,一点点教我们基础的手法和工艺,有问题都帮我们及时指出,非常体贴。”

“自己上手后才知道,缂丝真的很精细,也很费人工,所谓缂丝贵比黄金,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缂丝工艺品做出来真的很精美,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缂丝,希望缂丝这个非遗可以更好的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课程问卷

为进一步了解大家的文化美育需求,高效匹配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最后,请大家填“苏州美育大学堂课程问卷”,您的关爱和支持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感谢您的参与。

扫码填写
                     
-END-
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处、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市文化馆)
 更多精彩 敬请期待 
 点赞、在看、分享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