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阿富汗,在国人的认知里,它是何其遥远的国度。
其实,它是与我国有领土接壤的。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跨过国界线,就可以踏上阿富汗的领土。
阿富汗,在历史上有“帝国的坟场”之称,自古以来充斥着很多战争。正因如此,我们才总觉得它离我们很远。
从地图上可见,在阿富汗的西部位置,有一条长长的触角,长达400公里。正是这个“触角”的存在,才使得阿富汗与中国接壤。
这个“触角”式的长长的走廊,叫作“瓦罕走廊”,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的领土。
神秘的“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位于帕米尔高原的南部,全长约400公里,西起阿富汗,东至中国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与中国接壤的部分约92公里。
瓦罕走廊的宽度极不均匀,东端最狭窄处只有1公里,西端最宽处超过了75公里。别看这窄窄的一条走廊,在历史上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曾是中国的领土。
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大约我国的春秋时期,瓦罕走廊属于波斯帝国的领土。
公元前2世纪,属于大月氏国;此后被匈奴占领,汉朝时期汉武帝驱逐匈奴后,归属大汉。
汉之后,瓦罕走廊又被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等占领,唐朝又归属大唐。
公元747年,唐朝安西都护府、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曾率轻骑通过瓦罕走廊消灭了小勃律国(居克什米尔西北部),重新打通丝绸之路。
唐之后,瓦罕走廊又被游牧民族占领,元朝时期属于蒙古统治区。
直到公元1755年左右,清朝乾隆皇帝多次派兵征服准噶尔汗国,占领新疆北部地区后,瓦罕走廊再次成为我国领土。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军府体制,此后瓦罕走廊正式列入我国有效管辖范围之内。
瓦罕走廊的地利位置十分优越,它是连接东亚、中亚、西亚、东南亚,甚至欧洲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历史上丝绸之路最为重要的路段节点。
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就是通过瓦罕走廊西行求佛的。
唐朝时期,公元627-644年,大唐高僧玄奘赴天竺(印度)取经,也是途径瓦罕走廊才能抵达。在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中就有关于瓦罕走廊的描述。
正因为瓦罕走廊位置的优越性,到了清朝中晚期,俄罗斯帝国和大英帝国崛起后,先后有意占领瓦罕走廊。因为只有通过瓦罕走廊,他们才能有效抵达东南亚开展侵略和殖民。
1895年,沙俄与英国私自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通过这一协议,他们瓜分了属于中国领土的瓦罕走廊。
当时清政府正处于甲午战争期间(1894—1895),内忧外患下早已无暇东顾,面对英、俄的占领,大清虽向两国提出了抗议,但终究无济于事。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喀布尔条约》,正式放弃了对瓦罕走廊的主权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我国与阿富汗签订了《中阿边界条约》,双方最终以实际控制线作为划界依据,瓦罕走廊划入到阿富汗的版图。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现如今,瓦罕走廊虽已不属于我国领土,但是长达90余公里的边界线控制区,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言,“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安全的重要屏障。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瓦罕走廊东部与阿富汗接壤的一个叫作“塔什库尔干塔吉克”的自治县,非常有特色。在那个只有4.1万人口的小县城里,满大街都是金发碧眼的美女。
因为地域关系,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大规模的血统融合,正是基于此,在基因融合的影响下,才会产生出与汉民族不一样的容貌和诸多外族血统的美女。
在维吾尔语中,“塔身库尔干”是“石头城”的意思,“塔吉克”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意思是,居住在石头城上的塔吉克民族。
其实,在这个县城的北部,还真有一座用石头建造的古城池。站在已经荒弃的石头城上,我们仿佛看见了历史的风烟,也看见了瓦罕走廊上曾经的驼铃古队。
读者们,关于“历史上的瓦罕走廊”,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