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苏联“手纸危机”,上厕所一纸难求,暴露出苏联工业之弊端


上世纪,在苏联国内曾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个美国青年与苏联青年辩论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哪个更优越。
美国青年:我们可以在大街上骂杜鲁门。
苏联青年;在大街上骂杜鲁门算什么,我们可以在克里姆林宫骂杜鲁门。
美国青年:我们的报纸很多,不象你们只有几张报纸,而且千篇一律。
苏联青年:你们是浪费资源啊,报纸看完就扔了。我们的《真理报》看完后,做了女共青团员的卫生纸了,还要物尽其用。
在苏联青年描述的,“报纸看完后,用来擦屁股”,可以说是上世纪苏联时期再普遍不过的现象了。
要知道,在当时的苏联,有报纸擦屁股那都是“天大的恩赐”了,有多少普通百姓根本没有纸张擦屁股,甚至有的人上厕所从来都不擦屁股的。

苏联的“纸危机”
除了以上这则笑话,上世纪在苏联,经常还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1、当时人们进城后,在大城市买上卫生之后,为了防止丢失,都会将卫生纸一卷一卷的穿成圈套在脖子上。
2、如果有人从大城市回来,带回来一圈卫生纸,全家人都十分高兴,比过年还要开心。
3、有的人家结婚,会将卫生纸当作嫁妆,还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以彰显其地位。
苏联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奇观”,主要原因是因为,二战后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冷战,开始玩命地发展重工业,以至于全国轻工业体系薄弱,连卫生纸也生产不出来。
以至于当时苏联成了,能造出原子弹,送飞船上太空,却解决不了国民上厕所擦屁股的问题。
直到1969年,苏联才从英国引进了一些生产卫生纸的设备和技术,但即便如此,那些机器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以至于当时整个苏联,也只有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一些加盟的共和国的首都才有卫生纸销售,其他小城市和农村,根本就没有卫生纸。
到了上世纪70年代,这一窘境都没有解决;甚至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国民都没有好好“伺候”过自己的屁股。

文献记载,上世纪在西伯利亚的战俘营里,日本战俘在消耗完自身携带的卫生纸后,便到了无纸可用的境地。
得不到苏联的卫生纸供应,那时日本人只好想尽办法搜罗白桦树叶、纸币、报纸等,在方便时代替厕纸使用。
要知道,这绝不是苏联人有意虐待这些日军俘虏,其实,就算苏联人自己上厕所,都没有卫生纸可用。
那时候在战俘营里,从苏军普通士兵到管理所长,不论男兵女兵、不管大号小号,都没有厕纸可用,每次方便完,几乎都是裤子一提就完事了。
除此之外,因为那时候苏联面向广大民众的消费品普遍存在着质量低劣和供应紧张的问题。尤其是卫生纸的质量不敢恭维,甚至连中国的草纸都不如。
由此,那时候很多中国留学生到了苏联,都会选择用报纸来替代卫生纸使用。
其中有个叫“韩存礼”的留学生,毕业后回国满怀报国之心,但习惯了用报纸擦屁股,误用了印有高层的报纸当厕纸,还受到了很严重的批判。

“纸危机”背后的反思
苏联卫生纸短缺的故事,对今天的我们而言,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趣闻范畴,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与学习的案例。
它警示我们,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绝不可忽视对民生的关怀与平衡发展的重要性。
唯有确保经济发展与民众福祉齐头并进,方能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回顾苏联那段历史,造纸工业的滞后不仅凸显了经济层面的短板,更深刻地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面貌与发展取向。
过度偏重于重工业的发展,而相对忽视了民生需求,使得苏联在科技军力上虽显赫一时,却在满足人民日常生活基本需求上显得捉襟见肘。
卫生纸的匮乏,不仅直观地暴露了物质资源的不足,更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状态与社会管理理念上的缺失。
只有均衡的发展,全面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幸福安康。
读者们,关于“上世纪苏联卫生纸危机”,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