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冀暴雨,鸿星尔克又开始“破产式”壕捐了!



后台回复 品牌 免费获得《50本品牌营销必读书》
作者 | free     来源 | 互联网品牌官

水灾现场,品牌舆论场
很难想象,在福建登陆的台风“杜苏芮”会在京冀地区彰显着它的余威。
在河北涿州水灾区,有网友感叹:几十年了,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暴雨。
相较于救援现场关于“人”的温情故事,品牌界在面对这场灾难时则要直接的多——
捐款捐物!
随着京冀暴雨的肆虐,一场属于品牌界的捐款行动也就此拉开帷幕。
字节跳动,捐给北京灾区,1亿人民币
阿里巴巴,捐给北京灾区,3000万人民币
京东集团,捐赠3000万元物资驰援防汛救灾
小米集团,捐给北京灾区,2500万人民币
理想汽车,捐给北京灾区,2000万人民币
网易公益基金捐赠500万元现金,以及价值500万元的应急物资
比亚迪,捐款2000万元用于紧急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
不过最让人感动的是,“捐款狂魔”鸿星尔克这次又又又开始行动了。

▲ 图源:抖音
相较于其他多数品牌的高调官宣,鸿星尔克这次又是“偷偷”捐了一大堆物资,品牌官方愣是没有放出一点信息。
网友感叹,才刚挣点,又都捐出去了!纷纷询问捐了多少,要野性消费帮忙凑!

▲ 图源:抖音
捐款也好,公益驰援也罢,无论哪种救灾方式本质上来说都一样,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但一旦当一件品牌公益捐款事件被置于公众视野,舆论就有了“自由”的走向,产生了无限多被解读的空间。
虽然绝大多数网友对于品牌们的捐款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敬意,纷纷赞赏企业大爱。
但对于每一个捐款的企业本身,不少网友也都有质疑和揣测。
对于小米,有人质疑捐款是为了抵税,有人信誓旦旦表示雷军捐款之前就买好了热搜。

▲ 图源:微博网友
对于理想,有人说是拿捐款压近期的负面新闻,有人揶揄“这得告多少个贴膜店”。

▲ 图源:微博网友
这正是舆论的不可理解之处,不知道人家捐款的时候,有人会说怎么不捐款;知道人家捐款的时候,又在质疑人家搞营销。
这显然是一套“老剧本”了,从河南暴雨到山西暴雨,在李宁、腾讯等品牌身上都已经上演无数回了。
就算赢得全网好评的鸿星尔克都要背负买热搜的骂名。
还真是应了那句话,经得起多少赞美,就得受得起多少诋毁。
对于公益捐款,王健林曾说,现在很多行业里,员工一个月就挣一两千块钱,捐什么款?你把捐的钱给员工,发个5000-10000万块钱,这不好多了吗?
我最反对有些公司搞的不咋的,员工收入也不高,绷着面子老在外做慈善,这错了。慈善的顺序是首先把企业做好,二关爱员工,第三才是行善。
显然老王太不懂舆论了!
比如2021年河南水灾时,再加上是许家印的老家,众人质疑恒大为何不捐款。
虽然后来我们知道恒大欠了2万亿,但也不得不宣布捐款2千万。
可即便如此,有人质疑捐少了,有人骂道这不是拿别人的钱买名声嘛。

▲ 图源:微博网友
可见公益捐款是门学问,捐多少,何时卷都考验着品牌们的智慧,稍有不慎,别看是好事儿,网友该骂还是骂。

谁在逼捐品牌界?
灾难是一面照妖镜,有人站出来,有人倒下了,有人摇旗呐喊,有人信口雌黄。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次京冀暴雨复刻了当年河南水灾背后的品牌舆论导向——逼卷。
彼时,一张张“各企业河南水灾捐款一览表”、“娱乐圈明星河南水灾捐款名单”在网上流传。
在各路网友对各企业、明星的捐款数额大小、时间早晚的评头论足中,让一场自愿的公益救灾逐渐变了味儿。
而此时此刻,这样的“逼捐”也正在上演。
在一则媒体发布的捐款企业名单评论区,数百条评论中,网友们关注的重点不是灾情,也不是捐了款的企业,而是纷纷发问:某某企业呢?怎么没捐款?

▲ 图源:抖音
从众多国企到华为、苹果、特斯拉等等全都被问候个遍。
尤其是对于华为,不少网友质疑为何每次都负责后勤抢修,一到捐款就唯唯诺诺。

▲ 图源:抖音
先不说“捐不捐款”本就不是品牌的法定义务,就算捐了“公不公布”也是品牌的自由。
就像此前河南水灾,被逼无奈的华为只能发微博澄清。
但从这次京冀暴雨网友对华为的“逼捐”来看,他们对华为只抢救通信设备,不捐款的行为并不满意。
不过最令网友尴尬的还是苹果,前脚网友还在质疑苹果为何不捐款。
后脚苹果公司CEO库克就在微博宣布Apple 将捐赠支持当地的救灾工作。

▲ 图源:微博
但网友质疑的显然不是苹果捐没捐款,而是苹果本身。
因为在库克的微博评论区,网友们又开始质疑苹果到底捐了多少钱。
“不捐不行,捐少不行”已然成为了舆论对品牌界的道德绑架。
很大程度上来说,网友们对品牌公益捐款的评价标准十分“朴素”:多就夸,少就骂;早就夸,晚就骂。
同时也陷入了做什么,怎么做都错的无解境地。
正如郭德纲和于谦在相声《你得学好》里有一段讽刺畸形捐款舆论生态的对话:
“捐款,那是他作秀。”
“没捐呢?”
“没人性。”
“捐得多?”
“张扬。”
“捐得少?”
“吝啬!”
但并非所有的品牌都是营销上百亿、千亿的大企业,也并非所有的品牌都能及时反应灾情的后果。
我们不应该鼓励鸿星尔克的“破产式”捐款,因为一个长盛不衰的民族品牌要比单纯的捐款重要的多。
也不应该将一个本该纯粹的献爱心行为复杂化,捐款的多与少、早与晚不应成为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唯一标准。
肆无忌惮的网络“逼捐”,该休矣!

品牌的善意,该被“包容”
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这是勒庞在《乌合之众》里的观点,他认为: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
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站在这个视角去看,京冀暴雨中大批网友的逼捐行为恰是对勒庞这一观点的绝佳诠释。
不过客观来说,对于网友对品牌的逼捐、质疑行为,其中确实也有着些许“合理性”的成分。
企业作为商业组织,天然地具有逐利性,捐款也好,捐物也罢,这些公益行为本身其实很多时候很难与营销、商业撇开关系。
大众难以接受一家企业以公益之名为自己博名声、牟“利”。
品牌们是怀揣着纯粹的公益之心在捐款捐物吗?其中有没有夹杂着商业营销的目的?
看得出来,网友们很在意。
但依我看,大可不必。
常言道,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品牌们是纯粹做公益还是在公益中暗含了商业目的,重要吗?
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只要是品牌的公益行为在客观上确实做到了向善的结果,我们就不必苛责其目的、过程的“完美无瑕”。
品牌的善意,该被“包容”。
这是一个合格网友的基本素养,也是品牌向善的“客观现实”。
毕竟说到底,品牌是个商业组织。
你过分苛责一家企业不求回报做慈善就是耍流氓。
拿着放大镜,过度的解读、窥探企业的慈善行为其实毫无意义。
让捐款回归慈善的本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其他的,都是次要。
参考资料:
南风窗:正被玩坏的,不止鸿星尔克
首席营销官:一场河南暴雨,“逼捐”内卷了品牌界
*编排 | 又耳  审核 | Hiu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