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军事化的消失过程!



张骏的军队击败戊己校尉赵贞之后,高昌成为了郡。
古代的郡相当于今天的市级单位。高昌一郡五县,共五城。同一时代,内地县城也就几千人,居住人口比较固定,大体三类:一是官府办事人员;二是流动的生意人;三是士家大族和乡绅。西域地广人稀,绿洲居民的人数并不多。且人口自然增减变化不大,三百年后,唐朝大将侯君集灭高昌,当时高昌国户籍人口也不过三万七千。
田地县所在地就是柳中城,成为了戊己校尉的治所,城叫“校尉城”。太守治高昌,戊己校尉治柳中。
戊己校尉的军府制与高昌郡县制的区别就是准军事化的屯田变成了军事与农耕的分离。

说来话长,公元前102年,李广利二征大宛时在车师留下一支老弱病残的队伍就地屯田,这些兵在这里建起了抵抗匈奴的基地。第一代老兵们在“五争车师”中血染绿洲,公元前48年,鉴于车师故地土地肥沃,可扼守西域的门户,汉帝国在此设置戊己校尉领兵屯田,同时设置了“交河壁”和“高昌壁”。之后“三绝三通”的汉匈争霸中,不断有大汉子弟,西出阳关,屯垦戍边,高昌壁成为了戊己校尉的军府。这之后,西域都护陈睦以高昌壁为垒迎战焉耆、龟兹联军,命殒落日夕阳下。班勇任西域长史时期,屯驻于高昌壁以东40里的柳中城。高昌壁成为柳中附城,更名为“高昌垒”,成为凉州刺史的管区,一直持续到魏晋时期,高昌垒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加固,以适应屯兵护耕。
到了公元327年,叫了数百年的“高昌壁、高昌垒”的军事地名彻底消失,改为高昌郡府所在地。成为西域第一个郡县制的区块。
这个地方为什么叫高昌?

《魏书·高昌传》中的记载是“地势高敞,人庶昌盛”。但是真实的高昌城并不在高地上,而是在现今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上的一块绿地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壁垒与城墙不同于壁、垒是兵营四周树起的墙体,是一种防御、警戒的工事,而城墙则是可排兵步阵居高临下厮杀敌人,保护城中官民的防御体系。
“八王之乱”时期,中原世家大族躲避战乱一部分向西迁入河西地区,一些河西大族则向西到达“高昌壁”戊己校尉所在地。这里是今天所说的“丝路”重要的贸易地,成为了汉文化在西域的辐射源,最早通用汉语、汉文、法律、度量衡的西域地块。使得屯戍区与定居人口不断扩大。形成索、张、马、隗、阚等本地的世家大族。
张骏所设高昌郡,使之成为西域的政治中心,并完成自“壁垒”向“城市”的过渡。作为郡府所在地,高昌垒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
历史记录的并不是调查报告,更不是排列与组合,而是在于如何继承这些记载并使之有生命。

张骏如同一位围棋高手,当时他正与对手进行着一场对决。
高昌郡的建立有一个契机,凉州的将军韩璞、辛岩的军队在“临洮之战”被前赵的刘曜军打败,丧失了河南地。但是不久刘曜被后赵的石勒所杀,长安大乱。张骏派西域长史李柏乘机出兵西域。有了第一次兵败差点被杀头的经历,李柏二击赵贞极为谨慎,顺利的俘获赵贞。东线战场,将军韩璞也顺利收复河南地。为了稳住石勒,时任凉州牧的张骏派遣长史马诜带着西域地图送高昌、于阗、鄯善、大宛的使节带着来自西域的礼物庆贺石勒称天王。这之后,张骏对凉州府进行了改组,自任大都督、大将军辖三州之地,设置祭酒、郎中、大夫、舍人、谒者官衔。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割据政权的雏形。群僚们顺势劝张骏称凉王,但是这位高段位的棋手张骏立刻就大怒称:这不是人臣所做的事,加以拒绝。
深谋远虑的张骏认为天下大乱,时机未到,更不得引火烧身。但也默许过往商旅与百姓称他为“凉王”。
征伐西域中,战功卓著的杨宣成为第一代沙州刺史。张氏政权主政凉州时,历任高昌郡太守的名字却没有留下痕迹。也许就是那位曾给张寔提建议的高昌大族代表人物隗谨的家族某位成为历任太守。
如同棋手在动每一枚棋子时,必须了解这枚棋子的重要性,将其置于全局之中,高手心中任何一枚棋子都将发挥重要作用,都是构成全局的节点,有了布局,定式,才可能有收官之作。在运作的政权下,成王败寇的历史,从来没有“复盘”之说。当将“战评”的术语改为“复盘”,则说明,这支队伍从未打过胜仗。

对于西域,高昌之地,为什么如此重要?
西域是带有明显干燥地带特性的地区,降水少。其南北可以明确划分为草原地带与农耕地带。在浩瀚无垠的沙海中以天山为界,北牧南耕,天山以北,碧草绵绵,天山以南绿洲片片,从而使其成为划分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分界线。在这一点上,天山具有其他山系不可比拟的价值,沿着山脉形成的自然河道的纵向山路成为联系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纽带。高昌地处东天山的地理位置则显得无以伦比,如同“桥头堡”,是中原通向中亚、连接南北、横贯东西的桥梁,贸易与文化交流极为活跃。
天山南北横向连接起来,形成了两条交通大动脉,一条称天山北路,一条称天山南路。有史以来就是亚洲东西交流的走廊。天山山脉往往被看作是有地理性质复杂而引起灾难的孤独性很强的地区,成为亚洲大陆的焦点,或者被看作是集中了形形色色生活方式的中亚大陆的焦点。而高昌正好位于其中的十字路口,东西南北各种势力犬牙交错,成为西域活动的焦点。
张骏在位时,这枚定盘的星准确无误。当时与高昌同样重要的鄯善国楼兰一带已面临着沙化,出玉门关沿水草丰美的新道成为由河西进入西域的重要通道,出阳关走白龙堆道至鄯善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高昌未建郡前,隗瑾以高昌本地望族的身份成为凉州刺史府贼曹佐,证明当时依照中原的察举、征辟选官制已在高昌执行。
简单的说:“察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官吏的制度,而“征辟”则是由上向下征召布衣名士任命为官员的制度。戊己校尉赵贞主政高昌时,已做好了从屯军的“壁”向郡县的“城”过渡的准备。
此间,出土的文物记录了现场:
一个叫刘得秋的屯田士兵病逝,他的全部家档是大戟一只、盾牌一只、皮铠甲及头盔一付。另一位叫胡支得的士兵遗物是角弓一张、箭三十支、皮铠甲及头盔一套。这些兵的口粮每人每日谷两升。遗物中没有农具,似乎可以证明,军垦分离,各司其事。出土文牍中还记录了从西域长史府派往高昌的士兵逃跑事件。

有一个文化现象,大乘佛法从中原开始回流高昌,中原翻译的佛经很快回传到高昌。当时佛教在中原并未普及,佛经的流传主要限于寺院和僧人,高昌周边已有了一定数量的寺院和僧侣。
有一个集权现象,东汉设置的戊、己两校尉已合为一人,权力集中。由于中原的内乱,官职变为久任、世袭。历任戊己校尉多是敦煌人氏及其后代。
有一个独特现象,高昌平水官的责任变大。高昌处于盆地中,蒸发量极大,地表不易积水,明渠无法储水,而在春耕和秋后需要用水时,水资源成了问题。源于汉代关中的井渠技术,有效的移植到高昌,形成今日的坎尔井。为大规模的屯垦创造了条件。这是一个缺水的地域,军垦与农耕用水成为矛盾的统一体,那时候,葡萄的种植在高昌成为主要经济作物,葡萄干、葡萄酒成为朝贡的方物,今天我们称为土特产。
 了解一下高昌郡府的官制:
太守是一郡之首,史料中记载的第一位高昌太守是杨翰,但也是高昌郡成立50年后的事,之前的没有留下名字。
高昌太守由于地域原因与中原传统郡太守用人制度有所不同,同戊己校尉一样,出现了久任、世袭且本土化的趋势。也就是说官员的流动制几乎停滞,出生于高昌的本地汉人成为了官场的主流。
高昌郡相较中原的郡,在人口、经济实力上略有差别。相比较军府制,郡县制会存在一个相对军府制庞大的官僚体系。当年高昌郡似乎存在精兵简政的趋势,太守的副手是校曹主簿,而在中原一般是由长史、都尉构成。
太守的属吏,如果按中原官制会分为纲纪、门下、列曹、监察四个系统。
纲纪:总揽郡内的治理,相当于政府的办公厅主管;门下掌管政务实施;列曹分管具体事务,相当于各业务部门;监察对官员监督考察及检举。
高昌郡下设的校曹主薄,负责日常军政、财政;主薄,负责公文传达;功曹史:推荐官员;典军主薄,掌管郡府军需;督邮:代太守督查各县;五官掾:纠恶扬善,察官行藏。
太守、校曹主薄、主薄、功曹史、典军主薄可集体参与郡府的决策。郡府中的官吏,正副职相加也不过30人,分管着高昌郡的税赋、司法、财政、仓储、治安、兵役,教育等事务。

官与吏有区别,那个年代,官至少是一方大员,在官僚体系中,最小的官是县令或县长,权力最大的也是县官,上对朝廷,下对黎民,生杀夺于,唇齿之间。可为所欲为,祸害一方,可励精图治,造富百姓。
以万户为标准,以上为令,之下为长。高昌郡的人口基数使得诸县只可能有“县长”,不可能有“县令”。
县官的属下为吏,吏首为曹头,相当于今天的科长。
当年,高昌郡下属五县,官吏的编制:县官1人,其下皆为吏。主簿、五官、功曹是县里的纲纪,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就是出自县治中县官的主与辅。其下有户、法、金、仓、贼、兵等六曹分别对应郡府的部门,高昌诸县管理层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官,平水官,缺水地区,职位不高但位置很重要。
仿照中原,高昌郡的五个县下设乡。当时是500户为一乡,乡官有三人,啬夫,管乡事,游缴,掌巡察,三老主教化。一乡设十亭,亭长相当于今天的社区民警;一亭管十里,里有里正。里正相当于今天的楼栋长,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
乡及其下属其实已不是吏,有职田无俸禄,由大户人家子弟充当,主要是便于上面来人能方便接待且得体有礼。
中原的郡县治理方式自此开始影响西域其他地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