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而漫长的等待!



《红史》记载:将军吕光率兵将佛祖等身像、佛祖舍利带回中原,行至途中,吕光想:佛祖舍利也不知真假,鸠摩罗什也不知有什么用,因此,一路上对鸠摩罗什也不讲礼数,吆来喝去。
途中,一随行的母马长嘶一声,吕光的战马也随之长嘶一声。同行的鸠摩罗什突然大笑。吕光奇怪的问:法师,因何发笑?
鸠摩罗什说:此母马有一马驹因食草饮水走散,母马怕其在众军队列中迷路,所以向马驹呼唤:我在这里,快快过来,不要迷路。
吕光对鸠摩罗什的话只当玩笑。片刻之后,果然见路边有一马驹正在吃草,又听母马长嘶一声,那小马驹也长嘶一声,立即奔跑过来。于是,吕光传令军士让开道路,马驹跑到跟前。吕光由此对鸠摩罗什产生敬信。此后又有一日,军队准备在山脚下扎营夜宿。鸠摩罗什阻止说:不能在这里过夜,今夜将发洪水,在此扎营非常危险。于是,军队移至十多里外的高地驻扎。当夜,果然洪水暴发,四周被洪水淹没,成为一片汪洋,自此,吕光对等身像、佛祖舍利、鸠摩罗什产生虔敬的信赖。

《高僧传》记载:西征大军破龟兹城,得到了鸠摩罗什。但吕光性格傲慢,不知道其能力如何,像对待普通人那样戏弄。让他娶龟兹王帛纯的女儿为妻,鸠摩罗什不接受,吕光说,你父亲不也是娶了龟兹王的妹妹才有了你嘛,你为什么要如此推辞?于是,设宴逼鸠摩罗什饮酒,然后将他与表妹关在一间密室,发生了破戒之事。
归途中,吕光让鸠摩罗什骑牛或烈性马,想让其无法控制而坠牛落马取笑。但是鸠摩罗什忍辱负重。容面不改,这倒让吕光很惭愧,毕竟出征前苻坚有交待,将鸠摩罗什平安带回。
与《红史》记录不同的是,《高僧传》中,吕光大军行至途中,驻扎在山下,将士已安扎营寨。鸠摩罗什面见吕光说,不能在此扎营,应当驻军陇上。吕光并没有采纳,结果当夜暴雨,山洪突起,水深流急,死者数千,吕光这才对鸠摩罗什另眼相看。
也许,真实的状况是吕光遇到的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吕光平定龟兹,一统西域,本想一展宏图。但是鸠摩罗什劝吕光回归东土。吕光征寻众将军意见,大家也支持返回中原。于是,吕光班师,用骆驼驮着西域的珍宝以及两万多匹骏马东归。
前秦灭前凉时,高昌郡自然归附了前秦。这世上,人心是最难琢磨的。在强权下,为了自保,很多官只是蛰伏而已。当时,淝水之战秦军已败,长安城危机四伏,谁主沉浮还没有定论。于是,高昌太守杨翰就密信凉州刺史梁熙派兵坚守高桐和伊吾关口,阻止吕光东归回援苻坚,夺取凉州。
得到密报,吕光曾一度犹豫。不敢贸进。此时将军杜进建议应当乘中原内乱,官僚左右观望时迅速夺取凉州,站稳脚跟另作打算。吕光觉得可行,下令兵发高昌。
西征大军人才济济,战将如云,高昌毕竟是弹丸之地,不堪一击。于是,高昌、晋昌、敦煌、武威太守相继投降,并大败凉州刺史梁熙的军队,杀梁熙进入姑臧城。
在吕光东归时,鄯善国还有一个流放的官也想乘乱回归起事,此人叫符阳。
西域屯田一直有犯屯存在,但符阳可能是记录在史料中第一个被流放的官。他是前秦的宗室,苻坚的侄子,官至大司农,爵封东海公。吕光西征的前一年,一个无兵权的人找了两个哥们也不知想通过什么手段准备谋反,结果被告发。叔叔苻坚念亲情并没有杀他,而是将他流放到高昌郡,可能高昌太守杨翰看不上这个人,又被赶到鄯善国,中原内乱时,苻阳得知消息,挟持了鄯善的国相,要求鄯善王放他东归,结果让鄯善王杀掉了,莽夫而已。
公元385年,从西域回归的吕光自称凉州刺史。

“淝水之战”发生于吕光西征的同一年,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战争结果,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军败给了将寡兵少的东晋,
千余年来,文臣武将们对淝水之战的成败进行了各种总结,并衍生了多个成语。
投鞭断流:战前,苻坚傲慢的说,我坐拥百万大军,一声令下,将士的马鞭投入长江,长江也得断流。
草木皆兵:苻坚站在寿阳城头观看晋军阵荣,此时,北面的八公山风吹草动,疑为伏兵,苻坚大惊,晋兵是劲旅,你们怎么说是弱兵呢?
风声鹤唳:淝水一战,秦军大败,败于一声“吼”,逃跑中,听到风吹的声音及飞鹤的哀鸣,秦军都以为晋军在穷追。
东山再起:晋军主帅谢安曾隐居东山,不愿做官,名望极大,后来出山一展雄风,大败秦军,被称为东山再起。
围棋赌墅:当秦军逼来,京师震恐,主帅谢安没有惧色,与他人安然下棋,赌注是乡间的别墅。
折屐齿:决战之际,谢安依旧在与客人下棋,战报传来,谢安看了一眼继续下棋。客人问:前线怎么样。谢安答,我们的孩子们胜了。客人惊喜停棋出门传告。送走客人,谢安回宅,很兴奋,跨门槛时,木屐的齿碰断了浑然不知。喜怒哀乐不形于色,这便是高人。
…… ……

淝水之战,前秦苻坚是败给了高人吗?当然不是,他败给了自己。
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
苻坚是十六国时期少有的英主,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战前所有忠诚于前秦的官员都劝苻坚不要与东晋挑起战事,所有因战败降秦并得以重用的官员都支持伐晋,以寻求反叛的机会。甚至有降将充当内应,将秦军行动密报东晋。在阿谀奉承中,苻坚一意孤行,以举国之力准备一统中国。
这其间有一起事件说明前秦必败的深层次原因。
公元382年,中原大灾,蝗虫泛滥,很多地方颗粒无收,但是长安的大秦天王苻坚得到的消息是大丰收,蝗虫不吃豆类和粮食,而且只限于幽州没有扩散。所以,丰收的喜报说:上等田每亩收割百石,下等田每亩收割五十石。在当时,最好的良田每亩收割也绝不会超过十石。
简单计算一下,魏晋时,一石相当于100至120斤,亩产百石就相当于亩产万斤,原本就是一个神话。当时,正常情况下也就亩产3石的水平。相当于300至360斤左右。以点看面,谎报事件,在社会治理、经济、贸易、百姓生存、军队战斗力等事务上,也一定存在。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报喜不报忧的事件?“上有所好,下必其焉”。上级官员明知下面在作假,但乐于接受,而下级官员只为帽子,目无百姓,上峰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当各级官员只为个人利益,没有国家利益,习惯于说谎时,上下相骗成为常态,诚信体系则会崩塌,说真话干实事的官,成为异类,备受打压,而君主与百姓必将面临灾难。

可惜,苻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败退淮北时,苻坚无食可吃,有一平民见状,立刻给他端来饭菜,苻坚要赏赐,这平民说,君主为父,百姓为子,子孝父,不为图报。苻坚听后潸然泪下。他辜负了天下苍生呀!
回到长安的苻坚试图重振国威,但为时已晚。
重用降将并赋于权柄,这是苻坚征战史中最大的败笔。一代英主被表相的忠诚蒙上了眼。
总结苻坚的一生:富国强兵、选贤任能、统一北方、攻灭前燕、出兵西域、北取代国、南逼东晋、兵败淝水、魂断新平。
公元385年10月,48岁的苻坚被叛军俘获。他曾无比信任并加以重用的部将姚苌派人逼其交出传国玉玺。苻坚回答已将玉玺归还于晋,并拒绝禅让,誓死不让代表皇权正统的“玉玺”落入羌人之手。之后被勒死在新平佛寺中。自立为后秦之主的姚苌为掩盖恶行,尊苻坚为“壮烈天王”。北中国再一次进入了战乱。前秦被分裂成后燕、西燕、后秦、北魏、后凉等多个割据政权。战胜后的孝武帝司马曜成为东晋王朝唯一掌握皇权的帝王,趁机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收复大片失地。
战乱造成连年饥荒,谷价昂贵,人相食,饿殍千里。
得知苻坚被害,远在河西的吕光震怒哀号,率众祭奠,服孝三月。苻坚最终没有见到鸠摩罗什。

吕光征战四方,后凉疆域不断扩大,鼎盛之时,西至葱岭,东临黄河,成为威震西北的霸主。公元396年,自称大凉天王。
能统帅雄兵的将军,未必是治世能主,割据凉州的吕光晚年执政失当,听信谗言,杀害忠良,致使人心思变,叛乱四起,由于不停的征战并没有重视鸠摩罗什的价值。
出生于西域龟兹贵族的高僧鸠摩罗什七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佛法,后到罽宾、疏勒求学,在莎车国拜须利耶苏摩为师学习大乘经典。须利耶苏摩是莎车国的王子,以精于大乘佛法闻名。此后,鸠摩罗什改宗大乘佛教,他精通大小乘佛经,年轻时便名震西域。
在凉州十七年,鸠摩罗什潜心于汉文经典,为翻译佛经做准备。
吕光离世两年后的公元401年,后秦帝王姚兴兵伐后凉,只为得到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并亲自迎入长安,以国师礼遇,请鸠摩罗什主持翻译佛经。
时光悄然而逝,当年俊美的鸠摩罗什退去皮囊的浮华,早已成为目光深远的得道高僧,在凉州寂寞而漫长的等待,终于到达梦里东土的中心。他在长安组织规模宏大的译场,成为汉传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其译文优美、字句流畅。
到达长安译经传教12年后,七十岁的鸠摩罗什在草堂寺圆寂,火化时,舌头结为舍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