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血酬游戏(下)



吕光病世这一年,吕氏子弟内斗正欢,河西走廊群雄争霸,另一支割据势力迅速崛起。首领便是敦煌太守李暠。
李暠出身于世代豪门大族,祖上先后在晋及前凉做高官,但是,李暠是个遗腹子。后来母亲改嫁当时的前凉龙骧将军宋僚,前凉政权交替时,宋氏家族的宋澄拥立幼主张玄靓,后被张邕所杀,继父宋僚时任武兴(武威市永昌镇)太守,因家族株连被杀。这一年,李暠10岁,母亲又怀上了继父宋僚的遗腹子,孩子生下后,取名叫宋繇。同母异父,两个苦命的孩子后来均成就了一番事业。
因为自小父母双亡,形成兄弟俩宽厚谦和、沉静好学的性格。两人均通读经学,擅长文辞。能文善武。李暠时任效谷(今甘肃省安西县西)县令,弟弟宋繇在段业手下做中散常侍。李暠因为性格温和坚毅,敦煌太守病故,被敦煌官员推举为太守。段业建立北凉政权时,封李暠为安西将军、兼护西胡校尉。

下面这段记录在《资治通鉴》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好朋友就是关键时出卖你的人。
李暠有一个好朋友叫索嗣,时任段业的右卫将军,他知道李暠的才能与为人,就对段业说,李暠此人德高望重,才能出众,做敦煌太守今后必成后患。
段业本就是个妒贤忌能的人,想着除掉李暠,便任命索嗣为敦煌太守,即刻接替李暠。
索嗣带领五百骑兵前往任职,到达距敦煌城二十里时,派人通知李暠迎接。
得知索嗣已到,李暠找来两个心腹,讲清了前因后果,有了一番精彩的对白。
效谷县令张邈:吕氏政权已衰退,段业昏庸懦弱,正是英雄作为的好机会,为什么要把这个机会让给小人?
弟弟宋繇:大哥,你已被民众推举为太守,那是因为你是爱民如子的好官,今天把头交给索嗣,让百姓失望,岂不被后人笑话?
效谷县令张邈:索嗣是个什么东西,自以为是敦煌士族,当地百姓就会归附他,绝不会想到我们可以乘机除掉他。
弟弟宋繇:大哥英姿卓杰,有雄霸之风,即便凉王张氏的地盘也容不下你,目前凶吉不可知,何必屈从于人。
李暠沉默不语,良久说:我本无高远的志向,在此地为官,没想到士人百姓如此厚待于我,找你们商量是否出迎,就是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三人商量后,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派宋繇前去拜见索嗣探个虚实,用恭顺谦诚的好话将其稳住。
宋繇回来后,对李暠说:索嗣傲慢无礼,只带了500余人,容易取胜。
第二步,张邈、宋繇等带兵突袭索嗣,索嗣大败,逃回张掖。
这件事,让李暠对段业彻底失去了幻想。对曾经生死相交,但在背后排挤他的索嗣也彻底认清了嘴脸。李暠对索嗣当然也知根知底。
第三步,上疏段业,历数索嗣及其家族在敦煌的恶行,请求处死索嗣。索嗣的无能本来就让段业很恼火,刚好,辅国将军沮渠男成也恨索嗣,添了一把柴,劝段业除掉索嗣。
段业是个文官,书呆子而已,并无雄才大略和战略眼光,甚至坐山观虎的计谋都不具备。于是,杀了索嗣。遣使向李暠致歉,并分出敦煌郡的凉兴、乌泽,晋昌郡的宜禾三县设置凉兴郡,升李暠为持节、都督凉兴郡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兼护西夷校尉。李暠所辖的晋昌郡已将西域的门户伊吾(今哈密)纳入其中,与高昌遥遥相望。
公元400年,晋昌太守唐瑶反段业,向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祁连六郡传发檄文,推举李暠为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兼任敦煌太守。这当然是宋繇等人运作的结果。
西凉政权建立。这一年,李暠50岁。

敦煌脱离北凉的管辖,意味着垄断了西域进入内陆的贸易之路,贸易即是利益的代名词,李暠不仅如此,而且开始在玉门、阳关屯田,扩大耕地积聚粮草,作为东征的物资储备。
之后,采取了远交进攻的方式,先是向后秦纳贡,得到高昌侯的爵位和安西将军的封号;派使者前往建康城,谒见东晋皇帝;与南凉通使友好。但与相邻的北凉纷争不断。这期间,李暠率两万骑兵,在西域的边缘扬威,鄯善前部王马上派使者进贡。得知,李暠不在岗,北凉的沮渠蒙逊立即出兵西凉,攻击建康郡府(今甘肃高台县骆驼城),掳掠三千户后撤军,得到战报的李暠率军追击,抢回了民户,打败了沮渠蒙逊。从新对西凉的郡县、人口进行了调整。
河西这块有些地名与中原重复,比如东晋都城叫建康,河西也设立了建康郡,东晋有会稽郡,李暠也设置了会稽郡(今安西),也许从正统的角度上来说,李暠认为东晋是母国,由于第一次遣使未果,之后,又秘密派僧人法泉前往东晋上表,但是那时的东晋已在风雨飘摇之中,无心西顾。
西凉在李暠的治理下,很快恢复经济,成为河西的文化中心。
北凉在李暠建立西凉不久便已易主。
段业是在吕光病故前自称凉王的,他如果与沮渠蒙逊相比,缺少必备的军事才能,且听不得意见。也就是说,是位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庸主。
遇事犹豫不决、急功近利原本就是作为一方统帅的最大短板。
用几个战例来说明一下北凉主段业的短板和接任者沮渠蒙逊的谋略:
郭黁率众起事时,吕光征召正在围攻建康城段业的吕纂回兵镇压郭黁。吕纂的部下有顾虑,认为,如果大军回撤姑臧,叛贼段业一定会尾随攻击,应乘夜色悄悄撤军。但是,吕纂对段业的评价是:此人有雄才大略,只会借城池自保,不如派人告诉段业,郭黁发动了叛乱,现大军将回姑臧,如果有胆,现在我们便先决一死战。得到消息的段业犹豫不决,怕有伏兵,看着吕纂率兵扬长而去。
北凉攻击后凉重镇西郡(今甘肃省永昌县)时,众将对胜负存有质疑。沮渠蒙逊说:西郡占据要塞,必须夺取。之后,沮渠蒙逊引河水淹城,城墙垮塌,西郡太守吕纯被俘,消息传开,后凉的晋昌太守、敦煌太守投降北凉,此两地归北凉所有。当时,李暠还在效谷当县令。沮渠蒙逊因此战扬名,被封临池侯。
随着北凉的实力增强,后凉吕弘放弃张掖东撤,段业占领张掖。因为之前有吕纂东撤未追造成的遗憾,这次段业决定追击吕弘。沮渠蒙逊劝他,穷寇莫追,这是兵家大忌。但段业却说,不能放走吕弘,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于是,亲率大军追击,结果被吕弘打败而逃,如果不是沮渠蒙逊出兵援助,段业也就必死无疑了。

段业修筑西安城(今甘肃张掖市东南)后,任命臧莫孩当太守。沮渠蒙逊对段业说:臧莫孩虽然勇猛,但缺少智谋,不懂得张驰有度,进退有时,让他在这里驻守,咱就不是修城而是给他修坟。段业认为沮渠蒙逊在胡说,不久,吕纂来犯,臧莫孩果然大败。
几次实战的成败,段业看清了沮渠蒙逊的军事才能,开始提防,调沮渠蒙逊为尚书左丞,脱离兵权。
刚好,吕光派吕绍、吕纂再次攻击北凉都城张掖。段业便向南凉求助,南凉发兵驰援。段业大张旗鼓准备迎战。沮渠蒙逊马上劝到,南凉军队中的杨轨,原是吕光手下的将军,后来叛乱依附南凉,此人野心不小,并非寄人篱下之主,可能会乘此机会对北凉下手,而吕绍、吕纂此次势在必得。最佳应对方案是储备粮草,坚壁清野,守城不出,打消耗战。此战结果正如沮渠蒙逊所料,后凉、南凉军得不上便宜,各自撤去。
每个混乱的年代,掌点兵权的人就想当个人物。叱咤风云一番。
归附段业的酒泉太守王德又反了,这给沮渠蒙逊一次率兵征讨的机会,得知沮渠蒙逊大军到来,王德纵火焚烧酒泉城,落荒而逃,被沮渠蒙逊追的妻儿都丢了。
段业对沮渠蒙逊的勇武和谋略越来越担心。开始疏远他,这个阶段,进入了沮渠蒙逊与段业斗智的过程。对于段业的性格与处事方式,沮渠蒙逊自然了如指掌。段业属下一个人叫马权很有谋略,替代沮渠蒙逊接任张掖太守,开始仗势欺人。
能臣遇到昏主,自保的办法只能是你死我活。下面几件事可以看出沮渠蒙逊的雷霆手段。

按沮渠蒙逊的计划:
第一步:先干掉马权。于是,就不停的在段业面前夸马权是可得天下之人。话传到马权耳朵,马权更是骄横起来。沮渠蒙逊就又对段业说:天下不值担忧,马权值得担忧。这话让段业回味很久的结果是杀了马权。
第二步:找到沮渠男成,沮渠蒙逊说:段业并不是治世能人,不分善恶,听信谗言,喜欢谄媚。建议废除段业,奉哥哥为王,如何?但是沮渠男成并没答应,而且力挺段业,这对沮渠蒙逊来说则多了一分危险。心里不安,便请求当西安太守去守边防。段业也因为沮渠蒙逊能力太强,怕放在身边太危险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三步,寻找起兵的理由,“恶人先告状”便是一计。
沮渠蒙逊约族兄沮渠男成一同前往兰门山(今内蒙古阿拉善西北与甘肃高台北界的合黎山)祭祀。然后派人密报段业说沮渠男成要谋反,想要先去祭祀兰门山。
结果,约定的时间到达,沮渠男成去找段业请假。段业立刻把沮渠男成抓了起来。沮渠男成为自己辩解,对段业说:沮渠蒙逊要谋反,早就告诉我了,因为是同族兄弟,所以我没有告发。现在,他设计谋害我,如果我死了,沮渠蒙逊马上就会起事,请陛下先放出风声,说我已死,看看沮渠蒙逊的反应,如果他谋反,我去讨伐他,一举两得。段业尽然不信。逼受冤的沮渠男成自杀。
确定沮渠男成已死,沮渠蒙逊召集族人,哭着对大家说:段业无能,听信谗言,杀害忠良,我们岂能袖手旁观,使百姓遭受灾难。被蒙蔽的族人也大为愤怒,激愤之下,跟沮渠蒙逊起事了。“讨段军”到达氐池(甘肃民乐)时,人数已过万人。驻军首领臧莫孩率部归附,沿途的羌胡人起兵响应。沮渠蒙逊驻兵张掖城外堡垒。而此时的段业已无人可用,放出之前关押的右将军田昂,请他出征。马上就有人对段业说,田昂外表谦恭,内心狠毒,不可信任,何况你将他关了这么久,差点杀掉,早已心怀仇恨。
到了这种关键时刻,段业依旧糊涂。结果,田昂率军一出城就归附了沮渠蒙逊。
公元401年五月,沮渠蒙逊的大军兵临城下,城内田昂的家人打开城门,迎沮渠蒙逊进城。进城的沮渠蒙逊直奔段业的府邸,大声呼寻:段业在哪里?段业的卫兵带路抓了段业。
面对沮渠蒙逊,自比尧舜的段业跪地哭了,然后央求道:当年,我从长安随吕光远征西域,此后再无机会回归东土,孤身一人在凉州十多年,为了光宗耀祖,自不量力,被众人推上王位。请看曾经共同患难的份上,放我回长安和妻子儿女一起安度晚年吧,我再也不做官了。
当断不断,放虎归山的事,沮渠蒙逊当然不会答应。

权力的血酬游戏,当德不配位时,必有灾殃。这便是教训。此后沮渠蒙逊成为北凉之主,与西凉李暠开始了拉锯战。
凉州的动乱,给后秦的姚兴一个机会,吕光去世不到两年,大军东来,公元401年9月吕隆投降后秦,后凉国运终止。
西征后凉的军队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找到鸠摩罗什,迎至长安。
后秦之主姚兴,不单是一位明君,而且精通典籍,崇尚儒学,对佛经的研究也有独到之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