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很多都毁于第二代君主,这当然与没有建立严格的纳谏议政秩序有关,以子不如父造成亡国亡君。
得知李暠死了,北凉的沮渠蒙逊笑了,于是大兵压境,大败而归。来年再战,这一次收获不大,抢了丰收的粮食而已。但是对西凉李歆来说收获很大,他终于等到了父亲李暠多年等待的正统王朝的封号,成为了镇西大将军、护羌校尉、酒泉公。但是,此时的江东正统已不是东晋,而是南朝宋主刘裕。
官职很多时候会让人迷离。李歆开始狂妄起来。启始了强权统治,放弃了李暠“德治”的根本,以法家权、势、权的手段治理西凉。且听不得不同意见。
刘裕代晋,继续北伐,而李歆则想着一展报负,不负朝廷厚望,开始东征。
此时的沮渠蒙逊给李歆设了一个套,传出风声说北凉正在伐西秦,并不断发出攻占西秦的捷报。李歆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下达出兵北凉的命令。
李歆不单听不得宋繇等众大臣的劝谏,连母亲的话也听不进去了。当时尹太后对他说:咱所占据的地方,地狭人稀,能守住就很难了,沮渠蒙逊善于用兵,你不是他的对手,从这些年来看,沮渠蒙逊是有大志之人,现今天时、地利、人和都趋于他。西凉之地虽小,足以为政,知足不辱,这是道家明诫,你父亲临终前告诉你叔父等人,要辅佐你,慎用兵事,见机行事,你怎么就忘记了。不如治德政,积力量,以静制动,你发动战争,就是不败,但将士伤亡也不可避免。
李歆不听,率步骑三万东征。
大军出征时。站在城楼上的宋繇长叹一声:我只能看着军队出征,看不到他们回归了。言必,掩面痛哭。
得知西凉出兵,沮渠蒙逊立即出师迎战,两军战于怀城。李歆兵败。此时,部下劝他返回酒泉保存实力。但是,李歆则说,我违背了母亲和叔父的教诲,何以面目回归。与是两军再战于蓼泉。全军覆没,李歆战死。北凉军长驱直入,攻下酒泉、敦煌。
历史总有各种巧合,沮渠蒙逊派往敦煌的太守竟然是索嗣的儿子索元绪。而这个新太守粗暴凶险,好杀,大失民心。于是,逃入北山的原敦煌太守,李暠的小儿子李恂又率人攻入敦煌,赶走索元绪。
来年,沮渠蒙逊率军两万强攻敦煌。在敦煌城三面筑堤,以水灌城。此战,敦煌太守李恂自杀,余部投降。李氏家族被迁往姑臧城。西凉政权灭亡。此时,中国境内还有六国并存:南朝宋、西秦、北魏、北凉、北燕、胡夏。
原属于西凉管理的西域诸国均向北凉主沮渠蒙逊称臣纳贡。鄯善王比龙亲自前往姑臧城拜见沮渠蒙逊。
李暠孙子辈有两人逃脱,一个是李重耳进入刘裕的南朝宋为官。一个是被迁入姑臧的李宝。
当时,李暠的夫人,太后尹氏也被迁往姑臧。
回到姑臧城的沮渠蒙逊早知道尹氏的气节,于是,两人有了一段对话。
沮渠蒙逊:事以至此,夫人节哀。
太后尹氏:李家为胡人所灭,我有什么可说的。
沮渠蒙逊:如今,你李氏家人性命都在我手中,怎么还如此傲慢?而且国灭子亡,怎么一点忧伤都看不出来,为什么?
太后尹氏:生死存亡,这是天命,国亡家破,只求速死,岂可在乎余生。
面对如此大义凌然的老太太,沮渠蒙逊也很佩服,将李氏家人赦免,并让儿子沮渠牧犍娶了李暠的小女儿为妻。此时,自由的李宝投奔被任命为北凉晋昌太守的舅舅唐契。后来唐契举旗反北凉,面对讨伐的大军,唐契知大势已去,于是,唐契、唐和兄弟俩带着外甥李宝率两千余户难民越过流沙,进入西域的门户伊吾(现新疆哈密),投奔柔然,唐契被柔然政权封为伊吾王。
在《十六国春秋辑补》中,记录了这位睿智的尹氏老太太的故事。
尹氏出身名门,幼而好学,清雅有志节,李暠创业之初,成为贤内助,当时就有民谣说:李、尹王天下。“李”指李暠,“尹”指夫人尹氏。
西凉亡国后,沮渠蒙逊的儿子沮渠无讳镇守酒泉。对尹氏非常尊重,每次见过尹氏都问:你的孙子李宝现在伊吾,你想去西域吗?当时,尹氏并不知道沮渠无讳的真实目的。就说:我的子孙四处飘落,流落他乡,我也活不了多久了,就死在家乡吧,不想做毛毡裹尸的异乡鬼了。之后不久,尹氏联系家人秘密出酒泉,西行。沮渠无讳得知后,命人追赶。当骑兵追至。老太太昂然而立,对追赶的人说:在酒泉,沮渠无讳答应让我西行,寻找孙儿,为什么言而无信,今天你们可以杀了我,用我的头交差,我死也不回酒泉了。之前,追兵得到沮渠无讳的交待,加之老太太与沮渠蒙逊成了亲家,士兵不敢逼死老太太。于是,尹氏渡流沙至伊吾,75岁时,病卒于西域。
放走尹氏的沮渠无讳没想到,数年后,西域也成为他的避难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