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洛阳城以旧城开始改造重建,分为宫城、内城、外城,宫城是在西晋时期的北宫基础上兴建,用旧城墙作为新城的内城。公元501年,开始兴建外城墙。
“城”原本是用于防御的戍堡建筑,城内主要是官府及驻军,“市”则是用于交易的场所,位于城北,北魏时期的洛阳皇城主要有宫殿区、皇家禁苑、宗庙;内城主要有武库、粮仓、官署、衙门、官邸,外城是在城郭的范围之内,主要是寺庙、官宅、民户、作坊、市场,北魏洛阳外城有三个市场。
(北魏洛阳城)
洛阳城在东汉时期是一座长方形的城,东西3.5公里,南北4.5公里,称为“九六城”,北倚邙山,南濒洛水。城墙用夯土筑成,共12个城门,城内有24条主要街道,城门与街道相通。主街道分为三股,中道只有皇帝和公卿贵族行走,普通官员百姓在左右行走。中间由四尺高的土墙隔开。
曹魏时,洛阳最有名的建筑是凌云台,曹魏和西晋时期的洛阳,与东汉时的格局变化不大。北魏定都洛阳后,洛阳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除仍用旧城外,又增加了一道外城,内城还是“九六城”,外城南北7.5公里,东西10公里,内城南北长,外城东西长,在原有12个城门外,在西北角新增一个承明门,共13个城门,每个城门上都有城楼,规模最大的是大夏门,城楼为三层,高20丈,其他城楼都是两层,高百尺。
北魏洛阳去除了两宫制,只保留了北宫,城内最宽的街是内城南门至皇宫南门的街,宽40余米,街两边是官署衙门。为中轴线。这条街被称为“铜驼街”,可见驼铃声不断。
由于佛教的盛行,城内寺庙纵横、佛塔林立。最多时达1367处。很多都是由王公大臣和富豪所捐建,也有一些是住宅改成,争相比阔,雕梁粉壁,富丽堂皇。居民管理采用坊里制,每里设里正2人、吏4人,门卫8人,全城共323个里坊。
(北魏洛阳城)
洛阳俨然成为了商业化的大都会,城与市有机的结合,形成城市的规模,城西内外城之间有大市场,周围4公里,市井繁华,周边十个"里",全是以加工售卖为生的百姓。市场建筑以两层为主体,城东内外城之间有小市场,主要是售卖水产鱼鳖、瓜果蔬菜之类。城南内外城之间,洛水以南还一个四通市,这里主要是西域与东域来的番胡客商,天下奇货,应有尽有。市场内有钟鼓,开市、散市击鼓为号,设有管理人员和税官,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
洛阳北有山,南有水,向北发展有局限,所以向南发展空间大,城与市的重心南移,在洛水南岸建有四夷馆、四夷里,为四方来客提供食宿。馆舍整齐,路边栽有青槐绿柳,不乏资财巨万的富商,这些人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比肩,四夷馆共有四个馆舍,分别是金陵馆、燕然馆、扶桑馆和崦嵫馆。这四个馆名,代表不同的方位。金陵代表南。燕然代表北,扶桑代表东,崦嵫代表西。不同地域来的人由于语言生活习俗不同,住在不同的馆。
北魏时的洛阳城,整体呈倒“凸”字形状。
与北魏不同的是,南朝的建康城未经战火,东晋衣冠南渡对原东吴的建康城进行了改扩建,皇城东移,南面正对东吴时期的御街,并将其延长,从皇城的宣阳门,走五里出朱雀门则是有一横跨秦淮河的浮桥,可达祭天的南郊。这条线是建康城的南北中轴线,宫城与内城间的五里御道边分布官署衙门,沿秦淮河左右建有太庙,官邸主要分布在御道府衙外侧,民宅沿秦淮河而建,城门有12个。建康城是以皇宫为中心,宫墙有三道,外城八里。面南背北,正门在一条线上是大司马门与宣阳门,御道两里,两侧开挖御沟,沟旁种槐、柳。出大司马门的横街,正对东、西城正门,宫城北有华林园,覆舟山有乐游苑,北有玄武湖,湖水引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内溪流,再注入护城河。
(南梁建康城)
建康城原本承载能力有限,大批官员百姓南迁后拥挤不堪,于是在青溪外侧大量兴建居住区,南方水系发达,延水系河流自然形成了里巷,王公及士家大族多分布在城东青溪两岸,水运方便,建康城四周修建了很多城镇及戍堡。为安置南迁的官员百姓,建了一些郡城。这之间自然形成了居民区和商业街。很多重要的衙署机关在城外再建城池,连成一片,可相互支撑。
城南秦淮河一带是人口密集区,名门望族多聚以此,水路四通八达,商贸繁荣,城东南的东府城,之前是东晋皇家私宅,南朝时成为宰相府。
南朝的居民区也称为里,但是建康城的里没有数字记载,因为不是方正的布局,格局比较乱,大小也不一样,有的里后来升格为县。
与洛阳相同之处是建康城佛寺多,大约有五百多所,建筑奢华,资产丰沃,成为建康城的一景。有名的有梁武帝修行的同泰寺,位于鸡笼山下,建康宫北。还有栖霞寺、道场寺,道场寺,因法显曾在此译经得名。
南梁时期,建康城的范围西起石头城、东至倪塘、北过紫金山,南至雨花台,东西南北各四十里,人口众多。因为范围太大,所以并没有外城郭,以篱笆为界,东南两面沿青溪和秦淮河设立围栏,是为外防线。有五十六个篱门,是当时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公元520年前后,北魏人口达三千万,南梁人口达两千万。建康城的居民要比洛阳城更多,北魏的均田制、南朝的检籍制其实都兼有人口统计。西晋时期,名医皇甫谧在他写就的《帝王世纪》中就提到,大禹治水后,历朝都统计人口。春秋的管仲的编户齐民就是户口登记制度,规定凡官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强调城乡人口、军民、官民人口比例,比例失调则国贫民饥。
而城的建造更有一套完整的理论。
城市布局会受地理限制,建康城的布局就因为长江的存在而变得非常凌乱。长江是护卫建康的天然屏障,所以城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面对长江而建,用于借助长江这个天然护城河,紫金山和翠屏山的遥相呼应,形成了拱卫作用。洛阳城也是靠山临水,天然屏障。
南北朝采用里坊制,夜间关闭城门、里门,不得出入,城中实行宵禁,夜间居民不得在外活动,日出而工商,日落则邻里,街道上有士卒巡逻。可以夜不闭户。里坊四周沿街不准开商铺,只能在指定的区域购物,这就是市,东市与西市所销售物品类别不同,形成汉语中“买东西”的含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中她家所在地有四个市场,应当是平城。当时的平城也是东西贸易的集散地。
在古人的意念中,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所以人所建的城是“小宇宙”,要与“大宇宙”同步,方可和谐.古代城池在地势允许的情况下以方形为主。在格局上,按《考工记》的王城京师标准:建城,周长九里,每边开三道门,城中九经九纬,纵横各九条街道,每条道可容九台车并行,宫室建筑面南,背后建市场,左边建宗庙,右边设祭坛。这便是纵横”九六城“的标准。洛阳城与建康城最初都是以此设计建设,只是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多,有所扩展。
在地势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故土。”就是古代建城的原则。当时世界占地最大,人口最多的就是建康城,现今的南京.洛阳是陆路东西丝路的起点,而建康则是海路南北贸易的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