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不配位时……


元修是高欢在乡下找到的,高欢进攻洛阳时,洛阳的亲王们纷纷逃亡,时任尚书左仆射的平阳王元修躲到了一户农民家里。高欢派人找到元修表达了忠心,安排人给元修洗了澡,就在野外的帐篷搞了登基仪式,文武官员还都手执着马鞭。
《尚书·太甲下》中说:天位艰哉!德惟治,否德乱。

即便是有德的圣主遇到当时的事也会战战兢兢,怕自己不能胜任。元修内心狂欢无比,但表面长叹一声,接过众臣的劝进奏章,说了声,我不得不称朕了。狂妄到了极点。
一位在国都将要沦陷时独自逃跑至君主百姓于不顾的王爷,只能用“无德”来表示了。这也注定元修最终的命运。
《周易·系辞下》中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有三种表现形式:“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这三种在元修身上占全了。民间俗语浅盘子里存不了水,元修便是典型的浅盘子,只能装下自以为是,之外装不下任何思虑。长远的不说,就在他眼皮底下的五年之内,就有五个北魏皇帝被摆上皇位,当个装饰,随后就被踢下宝座。元修的思维中,认为高欢要靠他才有饭吃,有官做。
在历史的长河中,元修的浅盘子中至少装着皇冠,还有更浅的盘子只装了些微不足道的身外之物,一顶官帽、一丝名声、几两碎银、就不懂得比权量力,霎时把自己当盘硬菜,张狂的不行不行的。这种人物比比皆是,这类人结局不一定悲催,但无论如何折腾,绝不可能有什么成就,因为盘子太浅,只能装那么多。
大礼之后,进入洛阳,高欢成为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元修的登极预示着北魏的分家。高欢率军开始对尔朱集团的歼灭战。赤洪岭之战(见图),尔朱兆的军队彻底被击垮。尔朱集团的覆灭其主要因素还是内部分争所至,尔朱集团的两个实力派尔朱兆与尔朱世隆分崩离析。高欢兵不够强、马不够壮,坐山观虎斗,然后再个个击破,最终成为得利者。高欢在前线,而后方,洛阳的皇帝元修则在身边人的怂恿下开始密谋干掉高欢。
在同一时间段里,建康城内的梁武帝萧衍在同泰寺开坛讲经,给七万多名臣子百姓讲了七天的《般若经》,这是佛经中的大智慧。在西域,原本归附北魏王朝的高车,自从中原民变迭起也断了联络,高欢当了丞相后,立即派人联系高车安抚沟通。高车再次向北魏称臣纳贡,十万户归附。高欢命人送给高车阿至罗部粮食布匹,当时有官员认为,高车人反复无常,给他们供给毫无意义,是极大的浪费。高欢并未理会这些杂音。后来,高欢平定河西变乱,高车阿至罗部成为决定性的辅助力量。
从高欢的征战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乱世中,高欢是位出色的武官,有决胜千里之才。这也应对了韩非子的一句话:猛将必发于卒伍。
高欢出生于怀朔镇的兵户之家,祖上曾在晋、燕、北魏王朝任高官,到了高欢的父亲这辈,成了游手好闲的浪荡公子,家世败落。

高欢在边镇长大,自小父母双亡,姐姐养大。当时六镇兵士多是鲜卑人,所以高欢便成了鲜卑化的汉人。高欢的转运源于一位聪慧的鲜卑女子娄小妹。此女是真定侯的孙女,大家闺秀,当时很多贵族少年梦寐以求。但娄小妹均不如意。直到有一天在城头上看到站哨的高欢,一眼相中。于是打发婢女牵线,给高欢送钱送物。好在边镇没有门第观念。高欢在娄小妹的资助下有了马,当了小头目,开始结交各色人等,后来升任信使,有机会去洛阳送信才开了眼界。两人成亲后,娄小妹成为高欢重要的谋士和贤内助。在史料中,凡是能成事的大人物都有梦兆,高欢就梦见穿着星辰做的鞋赶路。这位帮高欢成就大业的娄小妹,就是后来北齐著名的娄昭君,娄太后。
六镇兵变时,高欢先后投靠两个头领,但觉得此两人都不是成事之人,后来归附尔朱荣,得以重用。
在密谋铲除高欢的行动中,又一个人物宇文泰脱颖而出。宇文泰是南匈奴与鲜卑人的后裔,祖上曾在十六国时期的诸燕政权为官,后燕被北魏击败后,归降北魏,被调往武川守边镇。六镇兵变时,宇文家族也参与其中,宇文泰也是多次易主,兵败后被收编在尔朱荣的部将贺拔岳手下。
这之后的故事,基本就是高欢家族与宇文泰家族的对抗,错综复杂的变乱和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官员更替,成为此二人权争的配角,历史的尘埃已将这些名字淹没在故纸堆中,少有人知。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洛阳的皇家寺院永宁寺的佛塔雷击起火被毁。

这座佛塔是胡太后时期所建,是史料中记载最高的一座木制佛塔,距洛阳城百里之外就可看到,塔共九层,每层的角上都有石瓮大小的金铃,从上到下有120个,塔有四面,每面三门六窗,涂红漆,门扇上各有金铃五行,共5400枚,镶有金环,塔顶还有10丈高的塔刹(塔顶层之上,佛教中无塔不刹,属于标志性构件),用铁锁连向四角,其上布满金铃,塔刹上有25斛容积的金宝瓶,宝瓶下是30层的承露金盘……永宁塔穷尽了当时建筑的最高工艺水平。每当长夜沉沉,有风吹过,金铃和鸣,十多里外都能听到。佛塔的北面是以皇宫的太极殿为标准建造的佛殿,内供有大小金佛11尊,玉佛两尊,还有绣珠佛、金丝所织佛像多幅,寺内有僧房千间,雕梁画柱,门刻青云,窗有镂空,柏松枝叶覆盖檐道,丛竹香草分布阶石。从西域所来供奉的佛像、经书都收藏在这个寺中。永宁寺四面均开有门,南门楼形状规则按洛阳宫城端门修建,门楼三层,高20丈,画有云气和仙人,拱卫大门的有四位金刚,四只石狮,用金银装饰,镶嵌有珠玉。其它三面门也是如此,只是门楼两层,四门之外,皆为青槐,环绕绿水。
永宁寺的各种奇特,不胜枚举,也无法想象,代表了当时的最高佛教建筑艺术。
当年,走海路从南天竺而来的禅宗始祖达摩法师,从建康到达洛阳,见到永宁寺的壮观,听到金铃的鸣响后惊叹道:走过世间佛国净土,这才是真正的佛国世界。然后,口吟南无,合掌连日,长久端立,不愿离去。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二月,初春时节,黑云涌动,雷声阵阵,永宁塔上的金铃在狂风下凌乱的鸣叫,天昏地暗。一道闪电撕裂黑云击中永宁塔第八层的梁柱。火顷刻而起,寺中的僧人呼啸着提着水桶冲上佛塔灭火,但火越烧越大。

皇宫中的元修也看到永宁塔火,派南阳王元宝炬率一千名皇城禁卫军赶去扑救,但整个塔已成立体燃烧,塔刹轰然坠地,高温使人无法靠近。整个洛阳城因此骚动起来,贵族、官吏、僧侣、百姓、商旅凡见到火光者,从四面赶来增援,但已无济与事。火光在众人的泪目中闪烁,哭声恸天,振动京师。有三位高僧不能自禁,冲出众人的阻拦,悲嚎着投进烈焰,与永宁塔一起涅盘。这场大火烧了三个月,一年之后,废墟中仍有烟气冒出。
《水经注》中记载这座塔“浮图下基方一十四丈,自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北魏的1丈相当于2.79米)”。当年五月,来自东莱郡的人声称,在海上看到这座宝塔,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但是后来,海上雾起,宝塔不见了身影。
耸入云端第18年,举世无双的永宁塔成为了海市蜃楼。恍若梵天净土,光明闪耀,金铎声声,佛唱无已……毁灭之前,婆娑世界,曾是如此繁华。如同辉煌一时的北魏王朝。永宁塔火灾似乎成为了不祥的预兆,这一年,北魏王朝灭亡。裂解成东魏与西魏。
永宁塔火灾之后的朝政中开始了明争暗斗的较量。

元修即位后,娶高欢的女儿为皇后。后来,为了笼络人心,将自己的妹妹冯翊长公主嫁给了宇文泰。永宁塔焚毁的这一年七月,荧惑星进入南斗星,按星象说法是“天子不安其位”。这时候,元修已与高欢公开翻脸,列数高欢的罪行,准备出兵征伐。此时的高欢在晋阳,指挥军队向邺城运粮。得知消息后率军从晋阳南下。有大臣对元修说:“洛阳非用武之地,一旦高欢回师,难以防御,宇文泰心存魏室,又是你妹夫,不如前往关中,以宇文泰的实力与高欢抗衡”。
于是,元修率部分军队轻骑逃往关中,投奔宇文泰而去。
“荧惑星进入南斗星”的不吉天象,南梁建康星相官也告知了梁武帝萧衍。民间传说:“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为了辟邪,萧衍光着双脚,走下金銮宝殿,徒步穿越建康城。后来,听说北魏皇帝元修西奔关中这才释然,大为惭愧,也大为兴奋,对众臣说:原来天象是说北虏的天子呀!
元修跑了,这年十月,高欢迁都邺城(河北临漳),另立11岁的宗室子弟元善见为皇帝,是为魏孝静帝,史称东魏,高氏家族继续控制着东魏朝政。
进入长安的元修马上任命宇文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尚书令。未掌握兵权的元修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困境。依旧我行我素,与几个堂妹乱伦,但并未纳入后宫而是封为公主。这让宇文泰看着很丧眼。鲜卑贵族早已汉化,中原的伦理道德已成为行为标准。于是,宇文泰说服各亲王,诛杀了元修最喜欢的明月公主。这让元修也大为恼怒,拍桌子瞪眼睛,还常常拉弓搭箭。消息传到宇文泰耳中,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这年十二月宇文泰用毒酒灌死了元修。立与元修一同入关的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
元修死后被宇文泰下令移于草堂佛寺,死无葬身之地,十余年后才得以入土。西魏给元修的谥号为孝武皇帝。东魏则称他为出帝。
凭空落下来一手好牌,却让没有自知之明,拎不清轻重的元修打烂了。斗败的公鸡只能是他人案上之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