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爱国,但报国无门的秀才愤慨的在宋元崖山之战“功罪石”上写了一首诗,后来,又被人刻在石头上的。诗中有一个之后广为流传的词“汉奸”。这个秀才眼看着大宋江山毁于“汉奸”之手,投笔之后,投江吧!
“奸”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是指“私”“窃”的意思。
如果用“私”“窃”组词,最常见的就是“自私”“盗窃”。自私者无大义,盗窃者无廉耻,会出卖团体、民族乃至国家的利益。
汉文帝时代,大汉内部的争斗开始平稳起来,该杀的吕后已杀了,该死的年龄也到了,到了公元前174年,大汉建国28年,曾与刘邦以兄弟相称,但从不行兄弟之义的冒顿单于挂了,老上单于继位,统治了匈奴。
既然新王登位,匈奴也来国书告知,总得送些彩礼,礼轻了肯定不行。
为了保证与匈奴的友好,就再送一位“公主”和亲吧。这位和亲的“公主”是大汉建国以来的第四位,在史料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不知道是哪位诸侯王的女儿,也许这些无名者,根本不是皇室成员,只是假冒但不伪劣,替代品而已,哪个王爷愿把女儿送到苦寒之处。
“公主”出发前,朝廷在人员配备上经过严格选拔。专门给远行的“公主”配了一位宦官做老师,以作为助手在匈奴解决应急事件,这位老师叫中行说(音:中航悦)。
此人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奸。
“中行”是一个复姓,这个氏族曾辉煌一时,祖上是随晋文公重耳流浪的谋臣之一,春秋末年,晋国六卿轮政,之后相互攻伐,最终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开始。中行氏被打败,族人四散而去,有一支去了燕国。
人常说“廋死的骆驼比马大”,中行氏虽败落,但贵族的传统就是教育。这个叫中行说的人可以肯定的是初通文字、略晓算数的人物,从小在燕地长大。成长经历不详,性格怪异且多阴谋,燕地与匈奴接壤。
西汉时的官员选拔有三种途径,一是世袭、二是军功、三是察举制,推荐贤良、孝廉或者征召。
对于一个没落贵族中行说来说,以上途径几乎无望。
中行说是怎么进宫的,没有记载,但是从其后期的表现看,这是个能人,能说会道且有心计,诡辩逻辑强,并非庸才。
汉初,儒家思想在民间已大为盛行,在朝中设有专门的博士,这些人多是儒学者。虽然文帝时代,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还没有成为西汉治国的根本理论。
我们很多人认为古代官员就是靠文章写得好,其实并不是这样。
儒家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官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礼法、乐舞、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这些技能可以肯定的是中行说还行。
老上单于继承汗位改变了中行说的命运。
能陪”公主”远嫁,并任命为老师,在汉文帝身边宦官中也是出类拔萃的,且得到了充分的信任。
要强调一下,西汉时,宦官并不都是阉人,有一部分为皇帝服务的宦人是充当了侍从工作,是正常人,中行说可能并不是阉人。
公主远行,中行说随行,中行说很不满,不愿去,大哭求情,无果。于是擦干眼泪放下狠话,如果非要我去,我将来必成汉朝之大患。在燕地长大的中行说,当然知道匈奴在苦寒之地,哪里有长安繁华安逸。
于是,伟大的爱国者司马迁在愤慨中记录下这个卖国者的行径。
中行说一到草原,就设法靠近匈奴单于,并全盘对老上单于说出了大汉的国家机密。因为他是皇宫的服务人员,所掌握的内幕远多于一般官吏。
老上单于很高兴,那就继续说,中行说告诉单于,汉室远嫁的阏氏并非公主。于是,这位“假公主”马上凤凰变成鸡,不再受宠。更无法左右单于的对汉策略。
当时,匈奴人非常喜欢汉朝的丝绸、布匹和农作物。
中行说出面告诉老上单于,咱匈奴人的数量还达不到汉朝的一个郡,之所以比汉强大,就是因为衣、食可以自给,并不仰仗于汉室。现今,匈奴人喜欢汉朝的物品,汉人只给咱十之一二的物产,咱匈奴人可就完全汉化了。
为了证明,匈奴人的服装在草原上优于丝绸和布匹,中行说当众做了一个试验,让人穿上丝绸和布衣骑马在草棘丛中奔跑穿行,于是,实验者的衣物全都被挂破。
为了证明,汉地的农作物不如风干肉和奶酪顶饿,也安排两组人吃汉地的农作物和牛羊肉后做同样的事。
实验结果:“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饿弯腰,吃了牛羊窜一天”。这就是说,吃了莜面可以走四十里,吃了米才能走三十里,吃了荞麦走二十里就爬不起了,但吃了牛羊肉,哼,厉害着呢!
匈奴人当时没有掌握算数,一个部落多少人多少羊,部落头领根本说不清,可以说清的概念就是“多得很”,三个山沟的羊有呢!
于是,中行说开始教单于左右的人按条目计数,也就是把民、兵、牛、羊、马、驴分科目计数,然后汇总。
普及数学常识原本没错,但是,中行说教会匈奴如此这般轻视汉朝皇帝。
汉朝的国书用木简长度是一尺一寸,问侯语是:“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而中行说教单于回复的木牍则长一尺二寸,印封也比汉朝国书的大,内容很傲慢,问侯语变成了“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
这些事传到汉朝后,文官们很是生气,所以每次出使匈奴的汉使见到中行说都想质问一下中行说。
汉使甲:匈奴人不尊重老人,贱老贵壮,算人吗?
中行说答:我问你,汉人出远门或戍边时,家里的老人是不是把最好的东西让孩子吃并带足,还不停的把自己舍不得吃穿的好东西托人带给孩子。而匈奴人马上得天下,以抢掠为主业,年老者,不能参加战斗,所以好食物先让年轻人吃,他们好去骑马杀敌,保全家园,让老人安得晚年,难道这是不孝吗?
汉使甲无语以对。
来年,汉使乙不服再问:匈奴父子同居一屋,父死,子娶其后母为妻,兄死,弟娶嫂为妻,没有冠带作为尊卑之分,这算人吗?
中行说答:不要用汉人的礼教来衡量匈奴人的德行,草原上的风俗。吃畜肉、饮其乳、衣其皮,逐水草而居。至于管理政务,不应该像人体一样吗?顺其自然,在你们汉人的礼教下,台面上仁义道德,难道背地里鸡鸣狗盗,衣冠禽兽的人少了吗?匈奴人紧急时,人人可以上马扬刀,平日里悠然自得,没有束缚,自由自在,君臣间不存在繁琐的礼节,简单方便。匈奴人是天之骄子,不订繁琐的小动作来虚伪做事,自寻烦恼。匈奴人在草原上,草场、牧群就是生存,不停的迁徙流动,善于骑射,体魄健壮,虽粗但真,虽散却强。至于,子娶后母,弟续兄嫂,在你们汉人看来是乱了伦常,但是,在匈奴人看来,这保证了家族的不分离。而你们汉人,虽然不这样做,可是亲情关系越来越远,甚至相互残杀,你们的改朝换代,难道不是这样造成的吗?你们汉人,耗尽民力去修宫殿建宅院,为衣食享乐辛苦劳作,修建城池以图一劳永逸,战时,不善骑射,平时,劳命伤财。好了,你们这些住在土屋里的汉人,不要多说了,人前喋喋不休,人后窃窃私语,戴上官帽,就觉得了不起了吗?在我看来,匈奴爽直,而失之粗,汉人文雅,而失之伪。粗自然比伪好。但习惯成自然,汉人的心里就像河流那样的曲曲弯弯。而匈奴人的心像草原一样宽广。
汉使当然大怒,再想辩论,但是,无耻者往往也很无聊,这位中行说确实也很无聊,所谓无聊也就是不愿聊了。
于是,中行说下定论了:“汉使,不要多嘴了,只保证你们的贡品数量足,质量好就可以了,何必多言,如果贡品有问题,那么等到秋收时,我们的铁骑将踏碎你们的梦想。
无语了。中行说已不认为自己也是汉人,有一个成语叫“数典忘祖”。
“数典忘祖”是一个故事,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会时,周天子拎着一壶酒过来,先行礼,然后问籍谈,为什么晋国不上贡?籍谈坦然答:晋国居边塞,与戎狄为邻,感激戎狄交好。现远离王室,而天子从未赐福于晋,晋为什么要上贡?周天子很生气,然后说:你们忘记了吗?封分的土地不是礼物吗?配置的战鼓、战车不是礼物吗?赠送的铠甲、强弓不是礼物吗?醇香的美酒、无敌的勇士不是礼物吗?安抚、征伐晋的对手不是礼物吗?用最美的文字记录晋的功劳让后代永不遗忘不是礼物吗?你是史官的后人,怎么就忘记了呢?籍谈哑口无言。周天子气愤地说,忘记了祖宗,会断子绝孙。
长幼有序和尊卑之别产生礼节,从礼教产生的文化和思想,会源远流长,“懂礼”的汉人从来就不是恃强凌弱的民族。文化基因所决定,会在大灾来临时,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在艰难困苦时,韬光养晦、积蓄实力,蓄力待发,没有礼节维系的种族所缺少的就是执行力,当大难来临,四散而去,如同土陶,一击便碎。
中行说死地早,没有看到五单于并立时,兄弟血刃,那种残忍与无情,那种毫无顾及,那种野蛮喋血。
也没能看到之后不久的汉军虎贲之师,马踏匈奴!
但是,中行说活着的时候,逢机就向老上单于和后任的军臣单于出诡计,等待有利的进攻时机和地点。于是就有了公元前166年那次匈奴大举入侵。
“沧波有幸留忠骨,顽石无辜记汉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终究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