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绝笔信叫《报任安书》,在写这封绝笔信时,《史记》已完稿,之后,司马迁再未写过文章,送给监狱要犯的信,一定经过审核,刘彻也许也看到过这封信。
也许不久,司马迁就死了,自杀?病故?意外?诛杀?冤杀?没有记载,不得而知。
这封信中产生了诸多的成语和词汇,时至今日,我们还常挂嘴边。
这封信对人性做了深刻的分析,对官员的善恶下了精准的定义!时值今日,依旧如此。
先说谁是任安?司马迁为什么要写信给他!
任安是荥阳人,孤儿,生活贫困,给人驾车为生,当过小吏,民众的口碑极好,后来因为武帝出游路过,他没浪费民财搞形式被罢官。之后到大将军卫青府当了门客。
任安在大将军府认识了一个朋友叫田仁,两人都家境贫寒,无钱贿赂管家,被安排给卫青养马。
田仁曾对任安说,大将军府的管家狗眼看人低。而任安回答,大将军都有眼无珠,不识人,何况他的管家。
有一次,卫青去平阳公主家坐客,估计任安和田仁作为警卫或车夫随行。
汉代人是席地而坐,就是跪坐在席子上。有一个俗语叫“吃席”,本意就是指在一个席子上吃饭。
吃饭时,两人被安排与平阳公主家的仆人坐在一张席子上共食。
任安忿然,拔出配刀,将席子割开与平阳公主的仆人分席,以示尊严。
后来,汉武帝刘彻派人到大将军府选拔侍从,卫青就选了门客中十位家庭富裕的人准备鞍马服装佩剑。
卫青是个私生子,也是奴仆出身,所以,从内心来说,对权贵有天生的畏惧和敬仰。
刚好有一位“酷吏”赵禹来卫青家做客,卫青将准备推荐的人让赵禹审核一下。
这十人被叫来面试,赵禹逐个交谈,结果大失所望。
赵禹就对卫青说,皇上有知人之明,如果这些人去了,就是木头穿着人衣,会让皇上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官就会推荐什么样的人,这些人,有财无能,会让皇上看低大将军。于是,大将军府的百余名门客,依次被唤来让赵禹挑选。赵禹只看中了任安与田仁两位。
刘彻是会用贤才的能主,召见两人,让他俩相互评价一下对方。
田仁说:手执鼓槌,傲立辕门,使将士甘心情愿、视死如归,我不如任安。
任安说:决断嫌疑,明辨是非,让官员不令而信、百姓爱戴,我不如田仁。
此后,两人为官清廉,官誉天下,坐到了二千石的高官。后来,又都因“巫蛊之祸”,被冤杀。
任安在当益州刺史时,给好朋友司马迁写过一封信,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请求司马迁趁在皇帝身边工作的机会,多为国家举荐人才。司马迁,时任“中书令”,也就是皇帝秘书的角色。
接到这封信,司马迁并没有回信,几年后,直到任安进了监狱,马上要押往刑场,司马迁才回了这封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说了自己的观点:
一、司马迁认为:任安是他的知音,现在任安为小人所害,将要赴死,如果不把心里的愤懑告诉任安,将留下永生的遗憾。
二、司马迁认为:就是才能像和氏壁一样稀缺,品行像圣人那样高尚,可是受了腐刑之人,不可能再度荣光,多言反而被人耻笑,他不愿自取其辱。
三、司马迁认为: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他虽然平庸,但保持着气节,处于一个污浊的人情氛围中,每做一件认为正义的事,总会有人说三道四,想引导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总是让自己受到伤害。他的言论“为谁去做,请谁来听”?郁闷时,无处述说,两眼茫然。并举例说:钟子期死了,伯牙一辈子不再弹琴。为什么?知音难觅。
四、司马迁认为:取舍之间,就是衡量义与不义的标志,一个人的“荣辱观”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君子立于世,必须有“五德”,人生最大的灾祸就是贪利,最大的悲哀就是心伤,最大的丑行就是忘本,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被宫刑。
五、司马迁认为:他是沾了父辈的光,留在京城做个小官,他的职责:一不能进纳忠言,出谋划策,得到信任;二是不能拾遗补缺,招纳贤才,推举能人;三不能纵马扬刀,斩将夺旗,攻城掠地;四不能谋取高位,积累资历,光宗耀祖。所以只能谨小慎微,保全自己。
六、司马迁认为:以前,他位于小吏之列,也曾义愤填膺的发表过一些微不足道的牢骚,那时候没有利用机会为国家申张正义而出谋献言,现在与宦官为伍,再昂首扬眉,评论是非,就是轻视朝廷。
七、司马迁认为:他并没有卓越不羁的才华,也没有乡里乡亲的称誉,能顶替父亲的官位,为国家出微薄之力,就不能有太多的奢望,所以,断绝了社会往来,忘掉家中事务,日夜都在考虑如何专心供职,以求得信任。
在这封绝笔信中,司马迁说了受辱的原因:
司马迁说,他与李陵不是一类人,也没有什么交集,更不是朋友,连杯酒都没喝过。但是他观察,李陵不是平常之人,讲孝道、守信用、尊长幼、不贪财,为人谦和,自甘人下,总想着为国赴难,具有国士之风。
李陵出兵,未败之前,朝廷收到捷报,王公大臣们兴高采烈,颂扬皇帝英明决策,歌功颂德。李陵战败,那些稳坐朝堂,万无一失,拥妻抱子,享受荣华富贵之辈,竟群起栽脏构陷。
李陵转战千里,箭已尽,路已绝,救兵无望,将士死伤遍布荒野,然而李陵振臂一呼,将士们立即跃起,眼中含着泪,身上淌着血,强忍疼痛,举着车轴,握着笔刀,冲向寒光的马刀,与敌人血肉相搏……
所以,李陵投降只是权宜之计,必会寻机归来,他只为一位“国士”说了几句公道话,便遭宫刑。
按照法律,只要交出一笔赎金,就可以免罪,可是他没有钱。朋友中没有一个人来看他,也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最亲近的长官、同事、亲信,没有一个人帮他说一句话,避瘟疫一样远离他。被投入监狱,囹圄幽暗,向谁申诉?
因为无钱赎罪,于是,司马迁写下了《货殖列传》,商人的传记,有钱不是坏事,贫贱并不耻辱,为富不仁才是祸害,“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这是人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是天理、是规律,无可厚非,也不用妄自轻薄。
司马迁说,他的先祖不是开国元勋,家中没有免死的铁劵丹书。他的工作是历史、历法、天文星象,外人看来,属于算命卜卦等同与巫师之职,毫无尊贵可言。
在狱中,手脚被捆,戴着刑具,赤露着身体,任人欺辱,见了狱吏怕被殴打,不由自主地下跪,唯恐狱吏不高兴,大气都不敢出。
为什么?在强权和暴力面前,人哪里会有尊严。
韩信、张敖这些曾称王称霸的人进了监狱也是如此。
大将周勃率百万之军,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但在狱吏面前也是瑟瑟发抖。
窦婴、灌夫、季布,这些人都曾是王侯将相,当穿上囚衣、带上镣铐时,不去自杀,维护士大夫的尊严,宁愿偷生于尘埃之中。古今人性便是如此,谁能逃脱?
勇敢与懦弱,只是形势所造,坚强与脆弱,更是环境的产物。
人之常情,无不贪生怕死,思念亲属,眷恋妻儿。一旦遇到正义公理,又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是君子的气节!
司马迁说,他自幼丧失父母,没有兄弟,孑然一身,只有妻女,孤独清寒。
为什么要活着,甘受其辱,因为,他认为,他的文章还没有写完,想让毕生的心血流传于世。
司马迁说,生前富贵,死后无名的人多了去了。
但是,有些人能够名垂千古。
文王被囚推《周易》,孔子失意修《六经》,屈原放逐作《离骚》,孙膑剁足留《兵法》,左丘明目盲撰《国语》,吕不韦被贬著《春秋》,韩非子囚禁写《说难》。
《诗经》百篇,皆为忧国忧民的宣泄。
司马迁说,人心忧郁悲愤,没有申诉的渠道,才追述过往的事,预测发展的规律。著书立说,使人愤怒得以平衡,借文字,展大志宏才。
司马迁说,他将精力投入到毫无作用的词章之中,收集天下遗闻旧事,综合分析、考察本末,梳理兴衰,品鉴成败,查找规律,警示后人。已完成一百三十篇的表、书、本纪、世家、列传,用以研究天道人和,了解古今变局,分析与辨别,以史为鉴。这就是忍辱负重,苟且偷生的原因。
司马迁树立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慷慨就义是勇敢,也有人是为了不受辱,这时候则是一种懦弱。苟且偷生是懦弱,也有人是为了伟大的事业,保全生命的价值,这时候就是一种勇敢。
“中书令”是一个宦官的岗,之所谓没有听任安的话去推荐贤良,因为宦官为人所耻,所以被宦官所推荐的人自然也会为人所不齿。
《报任安书》全文2397字,字字珠玑。当时是刻在竹简上,如果译成现代文两万字也说不清,如果注解成书,二十万字并不为过。
有血有肉、胸怀壮志、忧国恤民、但无能为力的司马迁跃然于竹简之中,时两千多年而不朽。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说的就是司马迁的最后绝笔信《报任安书》。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才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汉武帝看过这封信,将会如何想?
于是,就有帝王的第一封悔罪书:轮台罪已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