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怨)
郅支单于被西域联军所杀,消息很快传到了匈奴王庭。
对于已统一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来说,又喜又忧又怕。郅支单于毕竟是哥哥,尸首两地,难免让人伤感,来自匈奴内部最大威胁消除对呼韩邪单于来说,毕竟是好事。但是,中国的强大又给匈奴带来忧虑,如果有一天,冒犯强汉,自己与哥哥将会有同样的结局。于是,上书汉元帝,请求到长安朝觐。
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到达长安,这是第三次朝觐,有一个目的,“求婚”。
汉元帝刘奭将宫女王樯赐于呼韩邪单于。
在《汉书》中,此宫女的记载只寥寥数笔,四百多年后,《后汉书》中对她的外貌用了十六个字“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以形容此宫女长的极为可人。
王樯远嫁匈奴汗国后,被封为宁胡阏氏。
王樯就是王昭君。
古代平民百姓没有名字,更没有字号。特别是女子,嫁刘家叫刘氏,嫁王家叫王氏。所以“昭君”可能是封号,汉代男封侯,女封君。“君”是女性的爵位。“昭”字,是指光明的意思。因为她不是皇室,不能封为公主,所以封“君”极有可能。
数百年后,一本叫《西京杂记》的书面世,作者是谁?争议极大,在这本书中关于王昭君的故事中,出现一个画师毛延寿,于是这个宫女的故事变成后世的文学作品,广为流传,诗歌就有七、八百首。
“昭君”“宁胡阏氏”是汉元帝与呼韩邪单于在位时一起关于“和亲”的政治事件的符号而已,也是双方真实意图的反应。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这首刻于昭君墓上的诗,会让人觉得王昭君为缓和汉匈关系起了极大的作用。其实不然。
昭君出塞时,汉强匈奴弱,匈奴已成为汉的属国。昭君的历史贡献远在解忧公主之下。在这起历史事件中,重要的并不是昭君出塞,而是呼韩邪单于感恩汉室的恩惠后主动提出,愿为中国守边防,保护东起上谷西至敦煌之间的边塞,万世相传,请汉裁撤边防部队。
这一年汉王朝改年号为竟宁,“竟”在说文解字里是“终于”的意思,边境终于安宁。
边境安全是国家和平的基础,自秦以来,修了二百多年的长城、烽燧、亭障就是防匈奴入侵,仅呼韩邪单于一人的愿景就放弃边务,从任何角度来说都不可行。对于吃朝廷俸禄的官员来说,只要有爱国之心,心中应当只装两件事,一是国家,二是国家的敌人。
元帝将此事交朝议。
朝议的结果又呈现了“一群人”与“一个人”的对立意见。
一群人:参加朝议的文官集团均认为,可行,这样可以放边防的士兵回家务农,减少军需开支。
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的是一个叫侯应的郎中。侯应在历史中也就辉煌了这一次便淹没于故纸堆中。郎中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司长,算是帝王的侍从,主要工作是护卫、陪从、参议等。
得知官员们均支持撤边,侯应立即上书汉元帝,提出了十条反对意见,这便是有名的《罢边十不可》。
一不可:自周、秦以来匈奴残暴,屡侵边境,汉兴,侵扰不断,东起辽东西至阴山,数千里边域,水草丰美、禽兽出没。冒顿单于以此为基地,打造兵器,频频掠边。武帝时期,大军北伐,驱逐匈奴,把那一线划为汉地,建立堡垒,迁民戍边,边塞才得以安宁。长城以北,草木稀疏,土地平坦,戈壁沙漠,无藏身之处。边塞以南,山高谷深,交通困难。匈奴人失去了那里,每次经过,都伤心痛哭。如果撤销边防,给了匈奴可乘之机。
二不可:现如今,汉强匈奴弱,多次救济匈奴,感激救命之恩,叩头顺服,穷困时谦卑,强大时骄横,此为人性,自与南匈奴交好后,已裁撤了部分边防部队,现在的边防人员只能保障烽火与瞭望的需求。居安思危,不可再裁员。
三不可:中国是礼义之邦,有刑法,有诛杀,即便如此,犯禁之人大有人在,何况匈奴,没有文字,没有传承,单于如何能归范部属的行为。
四不可:即使是在国内,还在险要之处设卡,控制封国,边疆一带,设立要塞城堡,不单是为防匈奴,还有其他游牧民族也常越界。
五不可:边塞的西羌部落,与边民做生意,官吏暴民,贪财图利,强占羌人的牛羊牲畜,甚至霸占胡人妻儿,这种矛盾,常引发民变,如果撤边,这种突发事件会常有发生。
六不可:汉匈奴战争期间,双方都有士兵投降留在对方,他们的家人,生活贫苦时,可能会寻亲访友,边境顿开,则各色人等流动随意。
七不可:沿边各地,奴仆婢女,身世悲苦,一旦得知,匈奴那边另有天地,会不断有人越境外逃,无法控制。
八不可:强盗匪徒,地痞流氓,被追捕的急了,定会北入匈奴,更加张狂。
九不可:汉匈的边防线,利用了天然地势深沟险谷,更多的地方是用人力夯土成墙,经年累月,耗费资金人力无数。若十年之后,百年之内,突变发生,要塞已破,道路已没,只能重建,百年之业,岂可一日修复。
十不可:一旦边境安稳,匈奴认为有功于汉,会不断请求赏赐,索要物资,但欲壑难填,终会因一件小事,再起争端,而中国无边可防,匈奴便会长趋直入,毁我中华。
结论:撤边不是维持和平,控制外族的良策。
朝堂上人才济济,就没有人知道如此浅显的道理吗?
当然不是,朝堂上的官员结党营私,通常情况下分三派,左派右派骑墙派,当不涉及个人或团体利益时,人云亦云,谁官大听谁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涉及国家安全的决议,总会有人没眼色的站出来,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为了职责。而这种人,在历史中往往只冒个泡,就无影无踪,历史往往因为小人物的意见所改变方向。
奏章上呈,元帝下批:停止讨论撤边这件事,由车骑将军许嘉向呼韩邪单于解释。
当一个人的意见与一群人的意见相左时,他的结局如何,不得而知。
但是,有一个人的结局历史做了记录,这个人就是匈奴的左伊秩訾王,当年就是他一个人力排众议,面对一群人的攻击,建议呼韩邪单于放下架子,投降中国。这才使匈奴得以安定,恢复生产,完成统一。后来,就有人说闲话,说左伊秩訾王自以为为汗国立下不朽之功,却没有得到实惠,常在酒后骂娘,有谋反之图。
呼韩邪单于顿起疑心,开始防范,疏远左伊秩訾王。
左伊秩訾王大失所望,也怕被杀,于是,带领他的部众,南下投降中国。汉元帝刘奭封他为关内侯,采邑三百户,佩王爵印信。
呼韩邪单于迎王昭君这年,在长安见到了左伊秩訾王。
呼韩邪单于非常惭愧的对左伊秩訾王说:当年您为匈奴的前途考虑,今天看来非常正确,匈奴汗国有今天的稳定,都是您的功劳。恩德怎么能忘。而我却让大王失望,离我而去,这是我的过失,我想向皇帝请求,请您重返匈奴王庭。
左伊秩訾王说:单于依附中国,是天意,是单于明智的抉择,汗国能从死亡中崛起,是中国皇帝的保护,既然已归降中国,就不能再有二心,您就当我是匈奴的使臣,长住长安。
呼韩邪单于坚决请归,但左伊秩訾王不愿回头,如同当年霍光请李陵回国,李陵不愿再回中原一样坚决。
呼韩邪单于因此带着王昭君遗憾的离开长安。
后世就有了昭君出塞的文学作品,那只是文学,并不是历史真相。
历史真实的一面其实很残酷,光鲜的背后往往是苦难。
一个弱女子,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改变,又如何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两年生一子,单于病故。与细君公主一样,昭君上书朝廷请求回归,此时,元帝已故,汉成帝回复“从胡俗”,昭君再嫁呼韩邪单于的儿子,生两女,共同生活十一年,单于死,一年后昭君死,有说不愿再嫁,自杀,有说病故。时年33岁。
昭君与细君公主一样,每日幽怨的弹着琵琶,以述思乡之苦,在文学作品中,大雁听到悲伤的思乡之曲,忙着擦眼泪,忘记了展翅,“咕咚”从天上掉下来了,所以在四大美女中,王昭君被称为“落雁”。
昭君之前,远嫁匈奴的和亲公主没有一个留下名字,为什么王昭君能千古留名,成为文学作品中长久不衰的形象。其实并不在于是否为汉王朝作出重大贡献。我们只能从一个角度上来说,不管汉也好,匈奴也好,对普通百姓来说,和平就好!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这是宋代王安石的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