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1年,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病故。
呼韩邪单于的长子栾鞮雕陶皋继位。称为复株累(若鞮)单于。
中原文化在呼韩邪单于时期已开始影响匈奴。汉皇在称谓前都有一个孝,比如孝武帝、孝昭帝,于是匈奴也在单于称谓前加上了“若鞮”,匈奴语“孝顺”之意。
呼韩邪单于病重立储演绎了一场嫡子让长兄的故事。
复株累单于(十五任)并不是嫡子,而是庶长子。(嫡子为妻所生,庶子为妾所生。)
呼韩邪单于正宫阏氏与侧宫阏氏是亲姐妹,是归降汉朝的左伊秩訾王的两侄女。当时,王昭君所生的儿子才出生不久。
从立储事件中,可以看出单于阏氏已非常亲汉,应该与昭君的关系也不错。
正宫的姐姐生了两个儿子,侧宫的妹妹生了四个儿子。
在儿子的排序中姐姐生的嫡子年龄排第三。老大、老二都是妹妹所生。
呼韩邪单于喜欢嫡子,重病时,要立嫡子为单于接班人。
这时候,正宫阏氏说,匈奴汗国内乱十余年之久,依靠中国的力量,总算渡过难关,完成统一,政权才稳,和平的时间太短,百姓渴望休息,畏惧战争。嫡子年龄小,不能服众,恐怕会造成内乱,我和侧宫阏氏是亲姐妹,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儿子,不如改立长子为单于。当妹妹的阏氏也推让说,嫡子虽小,但由大臣辅助,一样治理汗国,如果舍嫡立长,恐怕不能服众,兄弟之间会反目为仇,造成内乱。
呼韩邪单于是匈奴汗国杰出的政治家,在任期间深谋远虑,考虑匈奴汗国的长治久安,最终立庶长子为接班人。
复株累单于继位,按匈奴的风俗娶王昭君为阏氏。
官场是一张经纬相织的网,少有单打独斗的困兽,编织这张网,需要德与才,更需要人、财、物。
德才兼备者,在历代朝堂也并非稀罕物种。
宣、元、成三朝,有一位宗亲刘向,中国目录学鼻祖,元帝时被石显陷害,贬为庶人。居家的日子里,刘向总结自己宦海生涯的经验与教训,开始写书,其中在《说苑》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给皇帝谏言要讲方法,反思过往,于是写下“正谏”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吴王准备伐荆,对大臣说:敢有反对者死。有个大臣想直谏但不敢,就装着个弹弓在吴王的花园中瞎转了三天,露水打湿了衣服也不更换。吴王很纳闷就叫来问:“你小子何苦,一个鸟没打上,还把衣服打湿了”。此人回答,臣在园中悟出个道理,园中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处高歌着饮露水,不知道螳螂藏在身后,准备捕捉它,而螳螂也不知黄雀在其后,正伸长脖子准备啄食它,而黄雀也不知,有人已拉紧弹弓在树下瞄准了它。蝉、螳螂、黄雀眼前只有利益,全然不顾身后的危险。吴王听闻,深思良久,决定罢兵。
文化人不屑于直来直去的嚷嚷:“皇帝没穿衣服”。反事总得相互留个面子。
丞相匡衡,就是那只螳螂。
成帝登基,匡衡弹劾石显等人成功后,不知怎么就又咬住陈汤不放,陈汤当时已成为名人,就算是蝉,也是个铁壳子蝉。
匡衡弹劾陈汤,说陈汤在西域任副校尉时,专断独行,不为下属做表率,劫掠康居财物,还对下属说:西域所做的事,与中原不同,没人追究,缴获即所得,以至军纪败坏。
这当然是司隶校尉抓捕陈汤部下审问的结果。
汉成帝刘骜是西汉第十二任皇帝,第一任昏君,刚登基,想一整风纪,所以下诏免了陈汤射声校尉的官职。
匡衡此举引起众怒,于是,校尉王尊上书成帝:丞相匡衡,明知石显专权,并未弹劾,百般谄媚,曲意奉承,攀附臣下,欺骗主上,心怀邪恶,迷惑君主,辅政大臣,如此态度,有损气节,当属大逆不道。
匡衡这才知道,自身难保了。
陈汤,如果用“德与才”的标准来衡量,算是“才”大于“德”的人。刚好这时候,康居国送侍子到长安,表示臣服中国。
康居国是陈汤击郅支时顺便治服的。陈汤此时又想出风头,虽然被免职,但爵位还在,就上书说,康居王子是假货,并非真王子,后来一核实,康居国王实诚,送来的是真王子。这下,陈汤就又犯了欺君之罪,被抓捕下狱。
陈汤并不是困兽,在朝中自然编有强大的网,打断骨头连着筋。
这次站出来为陈汤说话的是谷永,时任光禄大夫。谷永是谷吉的儿子,陈汤杀郅支单于,是为谷永报了杀父之仇,谷永当然感恩于陈汤。
看陈汤再次落难,谷永立即出手相救。
谷永上书说,能克敌制胜的将领,就是国家的爪牙,要宽容的对待。自古以来,人们听到战鼓响起,用人之时,就怀念那些杰出的将领。关内侯陈汤,斩杀郅支,威镇西域,汉开国以来,所有在外作战的将军,从没有过如此辉煌的功业。而今,陈汤被控告不实,囚禁监狱,准备处死。陈汤曾横刀立马,势如闪电,喋血万里,边疆将士,无不思慕。他所犯,并非重罪。“记人之功,忘人之过”,才是为君之道。就是自家养的看门狗,死后都要埋葬,作为回报,何况对国家有如此功业的勇士。如今,战鼓长年未响,陛下把陈汤当成了小人,因小过而追大责,这不是勉励将士杀敌立功的做法。
刘骜接到奏折,立即下令释放陈汤,但夺去爵位,贬为士卒。
朝堂上,生杀大权,只在皇帝的一句话。
刚好这时候,西域战鼓响起,就又想起了陈汤。
原因是这样,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国的部队围困,用驿马上书,请求征发西域各国部队和敦煌边防部队救援。
《孙子·九变》中有这样一句话,“将受命于军,君命有所不受”。
段会宗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数次出任西域都护。也许,就是因为陈汤矫制之事,朝中官员没完没了的弹劾,让段会宗有所顾忌。
史料未记载乌孙为什么攻击都护府,甘延寿、陈汤五年前才击郅支、康居为乌孙解决了大患。从地域上分析,攻击都护府的应该是乌孙大昆弥部。
赤谷城距都护府近,小昆弥部如果翻越天山必经大昆弥部。
受中国册封的大昆弥星靡,在甘延寿、陈汤任满回归长安那年底去世,儿子雌栗靡继位,雌栗靡是解忧公主的重孙,一改父亲星靡软弱的作风,很有才干,乌孙贵族对他十分敬畏。乌孙国实力恢复到翁归靡与解忧公主时代的强盛。
对一个君王来说,一旦强大,自然欺弱。也或试探一下都护兵力的虚实。
此事,引发朝议,如何解决,丞相王商与大将军王凤、文武百官,束手无策。
段会宗上奏折只是堵朝中官员的嘴,他自然会调兵遣将对付乌孙兵。
朝议时,大将军王凤,也就是汉成帝刘骜的大舅提了个建议,说陈汤胆略过人,又熟悉西域各国的事务,把他找来问问。
成帝在未央宫召见陈汤。
陈汤得病了,在西域三年得了风湿,两臂不能活动。成帝免去跪拜之礼,把段会宗的奏折拿给陈汤看。
陈汤看过,掐指一算日期,说,现在已经解围了,不用担心。
陈汤的理由:西域各国,五个兵才能对付一个汉兵,他们武器落后,刀剑不利,弓弩不强。这些年,虽然得到中原的冶炼技术,有所提高,但也不过三个兵对付汉军一人。用兵法来说,攻击部队人数超过守军两倍以上才有取胜的可能。而包围都护府的乌孙兵与汉军人数差不多,所以不用担心。如果现在调兵援救,轻装日行五十里,重装日行三十里。到达西域时,也就不是救兵,而是复仇的军队了。乌孙的军队不过是一群牧民,乌合之众,支持不了几天。
陈汤断言:五天之内,必有捷报。
结果,第四天,段会宗的战报送到,汉军屯垦部队已打溃乌孙兵。
这便是知己知彼。
大将军王凤觉得陈汤确实是个将才,于是,任命陈汤为从事中郎,按现在的理解就是作战处长,军事方面的事,由陈汤来决定。这件事发生在建始四年(前29年)。
河平二年(前27年),单于派右皋林王伊邪莫演到长安进贡参加元旦朝贺大典。
在长安过了新年的这位右皋林王赖着不走,给接待的官员说,我不回了,决定投降中国,如果皇帝不接受,我就死在长安。
此事立即被上报。
很多官员认为,应该答应,以参照前例。
光䘵大夫谷永认为:汉建国以来,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匈奴,当时,设立爵位接纳匈奴高官投降,是为了瓦解匈奴。现在,匈奴已是汉的属国,单于低头称臣。并无异心,所以,对待匈奴高官的投降就要慎重。一面接受朝贡,一面接受叛臣,为了一个人,而得罪一个国,不可取。
议郎杜钦支持谷永,认为:单于新立,想依靠汉朝,但不知利害,派人诈降,以占卜吉凶。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接受,有失道义,使新单于疏远汉。还有一种可能,有人利用此方法,离间汉匈关系,如果受降,正好进了他们的圈套。匈奴汗国会把责任推向汉朝,这正是边境安与危,动与静的关键,要慎重,不如拒绝,显示汉对匈奴的信义。
成帝采纳了两人的意见,派中郞将王舜问讯。
伊邪莫演突然改变态度说:前几天病了,说的胡话,怎么能当真?汉将其护送回匈奴。并未免官。之后,单于不准他再见中国使节。所以这事真实目的何在,不得而知。
这一年,汉成帝刘骜将他五位舅舅同时封侯。大舅王凤之前就世袭阳平侯,刘骜登基后,王凤从卫尉侍中的闲职上,一跃成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秉政。
皇太后王政君有兄弟七人,二哥就是王莽的爹,当时已故,至此,王氏兄弟六人皆为侯,汉初所设“无功不封侯”成为一句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