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耿恭苦战天山之北的疏勒城时,班超则在葱岭之下的疏勒国。两地相差数千里。
疏勒在月氏人的语言中是“石头”的意义,但在塞人的语言里则是“水多”的意思。因为,疏勒水草丰美,可耕可牧,疏勒河缓缓地流过,滋养着这块土地。
耿恭等人回到洛阳后,朝议上决定撤销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召回汉使班超。
史学界习惯于用“三绝三通”来表述班超时代的中原与西域的关系,但这个固定词有一个歧义,会让人理解为三绝的时间段“丝路”中断,三通的时期“丝路”繁荣。事实上,“三绝”时,东方与西方的贸易也未中断,我们所记录的历史跨越两千年,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有战争的历史并不长,多数时间里,这条古道僧侣交错,驼铃声声,使节相望于道。
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商人叫官商,也或是官商勾结,也或是官办贸易,对利益和财富的追求是人性持久不变的孽根和本能,战争原因原本就是利益之争、分配不均之下的冲突。所谓种族冲突,只是我们过于强调了种族,忽视了背后的利益。
西域诸国依仗班超的原因,当然是班超给一方带来了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评判一方诸侯,最重要的是治理一方的卓越成效,而非个人魅力。
班超得到了朝廷的诏书,命他回国复命。汉使要离开的消息迅速在疏勒国传开。疏勒人忧愁、恐惧袭来,班超与他的勇士们将要策马离开时,疏勒都尉黎弇挡住去路对班超众人说:中国使节离开疏勒,龟兹必将再伐疏勒,我不愿看着汉使离开,国家受难,于是,抽刀自杀。当时,前都护李崇的部下后人生活在这一带,这位叫黎弇的人,极有可能就是那批将士的后人。当时,沿丝绸之路已有很多中原人生活在这里,佉卢文没有传入西域之时,汉字是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班超含泪与疏勒百姓依依而别,黎弇的死,对班超来说就是一次震动。在疏勒生活的日子里,班超与黎弇免不了把酒言欢,这种友谊是信任与支持。
班超东行,抵达于阗国,于阗王与众官员听说班超将东归,放声大哭。众人抱住班超的马腿,挡道阻行,哭嚎着说,我们视中国为父母之国,汉使不能走。那是全城百姓与班超及他的勇士哭声震天的一次聚会。
于是,班超冒着抗旨不遵的死罪决定留下来。
班超投笔的时候就是要建功西域,而西域必将成就他,这是他的人生理想,也是国之担当。
消息传来,班超离开疏勒的那几日,疏勒国的两个地区已归降龟兹,并与尉头国结盟,疏勒国民惶恐不安。
班超是带着于阗的军队返回疏勒,斩杀叛徒,大败尉头国军队,疏勒国局势恢复稳定。
创造“明章之治”的汉章帝刘炟是圣明的君主,对于班超的决策,刘炟并未强求,由班超自行决断。
这一年,在中原,北匈奴汗国皋林温禺犊王率军返回原居住地涿邪山,南匈奴单于挛提长与边塞部队、乌桓部落联合出兵,把北匈奴人部落赶走。因“楚王案”而流放的官员、百姓获准回乡,以证明楚王刘英案原本就是冤案。
建初三年(78年),耿恭无意间卷入了皇室外戚窦家班与马家班的权力之争,耿恭这类将军,桀骜不驯,在平定羌人之乱初,向车骑将军马防推荐窦固为凉州太守,窦固是章帝刘炟的姑夫,而马防是刘炟的大舅,一个娘家人,一个婆家人,原本外戚之争,明争暗斗,耿恭一心为国,缺少官场斗争的智慧,于是,马防对耿恭极为不满。
自然有讨好马防的官员,看出其中的门道。于是,有了一份告状信,内容有三,一是耿恭在军中不作为,经常牵狗带鹰到处打猎;二是羌人进攻,不主动出击;三是接到奉旨回京的诏书时发牢骚。
一代名将,平定羌人之乱后,就这样毁于小人之手。
耿恭的遭遇,班超没有遇到,因为班超巧妙的赶走了从事郭恂,当年窦固要让他多带人,他只带自己生死与共的36人,得以纵横西域三十年。
在耿恭含冤入狱时,西域军司马班超率领疏勒、康居、于阗、拘弥等国联军万余人,攻击姑墨国,拔掉北匈奴在西域的又一个据点。
这之后,班超给章帝写了一封西域情况分析的奏折,请求出兵,全线收复西域。
在这封奏折中,班超说:
先帝为了再通西域,北击匈奴、西遣使节,当时,臣到达西域,鄯善国、于阗国立即归附,如今,拘弥国、莎车国、乌孙国、康居国、也愿意归附,并自愿形成联军,攻击龟兹国、焉耆国,恢复商道。目前只要消灭龟兹的反汉势力,西域境内再无有实力与中原对抗的小国。从博望侯张骞始,便认为征服西域三十六国,等于断匈奴右臂。
目前西域情况是这样的,除龟兹、焉耆之外,各国均愿接受中原文化,向朝廷进贡。五年前,臣班超带领36人奉命出使,当时艰难险阻,孤独无助,困守疏勒,现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对西域各国已了如指掌。
西域各国人心归汉,葱岭可越,龟兹可灭。建议朝廷封在洛阳的龟兹侍子白霸为龟兹王,派数百卫队护送回西域,臣可以支持白霸获取王权,少则数月,多则一年龟兹可归,以夷制夷,是最好的策略。
莎车国、疏勒国、土地肥沃、牧草茂盛,不亚于敦煌郡和鄯善国,不用出动庞大的兵力,也不用担心粮秣的供给。现如今,姑墨、温宿的国王是龟兹所安插,并非当地人,且残暴凶恶,不得人心,一旦汉军到达,定会附汉,而龟兹反汉势力也将孤立瓦解。
臣班超,地位低下,依靠强汉,得以安抚西域,目前我的身体很好,我乞盼有生之年看到西域重归中国。到那时,陛下,您可以在洛阳,举起和平的酒杯,告祭先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请朝廷官员讨论。臣静侯佳音。
接到班超的奏折,汉明帝刘炟认为可行,奏折被朝臣传阅,于是,班超的老乡徐干马上上书应募,志愿率兵赴西域听侯班超调遣。
在这个过程中,莎车王认为中国不可能派兵保护,就投降龟兹,而疏勒都尉番辰发动兵变。恰好徐干领兵到达,击破番辰的叛军,准备攻击龟兹。
班超再次上书,认为乌孙是大国,拥兵十万,朝廷应当派人出使乌孙,以取得军事上的支持。刘炟再次采纳建议。
一个时代,社会稳定,有圣主之明,更有贤臣之功。
讲一个中原官员的故事,来表示汉明帝时代的官场之风。
《后汉书》中记录了一个叫廉范的人,战国名将廉颇的后人。汉章帝时期,任蜀郡太守,当时,成都人爱争论,喜欢评论时政的好坏,常常争地面红耳赤,剑张弩拔,大动肝火。
廉范性格谦和,常在街头巷尾听百姓的争论。
“成都”这个地名古来如此,是蜀郡的郡府所在地,汉代的时候,就是五大都市之一。当年,城门18座,街巷400条,人口大约40万。
当时的成都,“贿货山积,纤丽星繁,喧哗鼎沸,嚣尘张天”。这就是“蜀身毒道”起点在蜀地的原由。
漆器和蜀棉的制造业,是成都的两大支柱产业,远销万里。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就是蜀棉产品。朝鲜半岛和蒙古国考古发掘中均出土过“蜀郡工官”的漆器。手工业发达,用火多,火灾自然不断。
当时,官方“禁火令”要求:“日出而耕,日落则息,禁民夜作,以防火灾”。天然色料需要熬制,禁火则造成产量的下降。百姓对“禁火令”怨声载道。只好夜间悄悄的劳作,成都房屋之间相距狭窄,防火距离不够,火灾频发。
廉范不是一个按常规办事的官。街头巷尾的议论传到廉范的耳中。廉范下令取消“禁火令”,规范作业,拆除毗连可燃物,打开通道,凡夜间动火,必须用水缸储水,一旦发生火灾,邻里相互救援。火灾起数明显下降,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中国的百姓,是世界上最本分的民众群体,知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于是,流传一段民谣,“廉叔度,来何暮? 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廉叔度呀,你怎么来的这么晚呀,你早该来这里当父母官呀,你来了之后,不禁火,让我们安心劳作,以前我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现在有了五条裤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襦袴歌》。
如果,只强调廉范取消“禁火令”,不足以说明廉范的人格魅力。史料中记录了很多此人违背常理处事的故事。廉范的曾祖父廉褒是成帝时期的右将军,祖父廉丹曾任大司马。廉范的父亲在西州(汉代蜀地的地名)死于战乱。那年,廉范15岁,他从西安到成都,找到父亲的灵柩准备迁回祖坟。当时蜀郡太守张穆是父亲的朋友,给了廉范很多钱,但是廉范没有要。与他的家人抬着灵柩往回走,然后乘船过河,但船在河中翻了,廉范抱着父亲的灵柩一起沉浮。旁人用杆子把他和灵柩一起钩了上来。太守张穆得知后,派人快马加鞭给廉范又送去了银两,以解燃眉,但廉范依旧拒绝。
后来,廉范去京城洛阳求学。学成后,陇西太守邓融请廉范去当功曹,相当于太守手下管人事和政务的官。后来,邓融被告,廉范知道邓融得罪了人,很难脱身。于是,廉范辞职悄然而去。当时邓融大为恼火,认为看错了人,廉范不过一个不知图报的势利小人。
廉范辞官后并没有回家,而是去了东都洛阳的监狱,改名换姓当了一名狱卒。不久,邓融被押到洛阳的监狱。廉范就在监狱中照顾邓融。后来,邓融被赦免后,廉范陪在左右,邓融病逝。廉范赶车将邓融的灵柩送回家乡,安葬完毕才离开。
廉范曾师从薛汉。薛汉是有名的大儒,官至博士,给楚王刘英讲解过图谶之类的知识,被株连到“楚王案”中。以同党之罪被杀。廉范将薛汉尸首收殓安葬。有人密报汉明帝,汉明帝刘庄传廉范入宫质问。
汉明帝问,薛汉与楚王一起惑乱天下,你是朝廷官员,为罪犯收尸,为什么?
廉范答,我这人粗鲁愚蠢,认为薛汉等人已被处死,万事已结,念师生之情,所以收敛埋葬。
汉明帝有感于廉氏家族的忠义,没有处罚他,反而奖赏了廉范。
班超在于阗诱杀大巫师时,廉范任云中太守,北匈奴大举入侵,烽火连天,当时朝廷规定,敌人超过五千时,就要报信邻郡求救。部下惊慌失措请求报信,廉范并没采纳,而是亲自率兵抵抗。那天夜里,廉范命士兵、百姓,把火把成十字形捆绑,手持一头,点燃三头,每人举两只十字火把在城头来回走动,北匈奴军队认为援军到达,下令撤退,天亮,匈奴撤军,廉范率军冲击,匈奴大败。从此不敢再骚扰云中郡。
由于大兴儒学,刘庄、刘炟父子俩的“明章之治的时代 ”很多将领,上马能提刀杀敌,下马能握笔成章,不久,那位写就了伟大《汉书》的作者班固,也将跃马扬刀,加入荡平北匈奴的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