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人性



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托孤给当时两位重臣,一位是大将军曹爽,一位是太傅司马懿。当时幼主曹芳才8岁,黄口小儿,且来路不明,魏明帝曹叡无子,抱养了宗亲的一个孩子,倒底是谁的孩子,众说纷云。
曹爽与司马懿都不是善茬,曹爽专横拔扈,司马懿老谋深算。
曹爽的父亲曹真是曹操的养子,魏帝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同党的排挤。曹爽和心腹控制了曹魏朝廷的运作,权倾朝野,司马懿被架空。
曹爽是武将,能征善战。而司马懿是权谋之士,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数出祁山,与司马懿对阵,也拿司马懿没办法。
面对曹爽的强势,司马懿采用了忍让,这一忍则是十年,还经常装病,后来干脆辞职回家养病。成功的遮住了曹爽的眼,也躲过了曹爽的眼线,以至曹爽已不把70岁的司马懿当成对手。

公元249年,曹芳18岁,这年的正月初六,曹爽兄弟及其同党陪同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给魏明帝曹叡扫墓。高平陵距洛阳城90里,按当时的行军速度一个来回,至少得三天时间。
曹爽兄弟曾多次一同外出狩猎,甚至曹爽也曾多次领兵出征,曹爽的同党大司徒桓范就曾警示过曹爽,大将军不应该与统率洛阳城防部队的军事长官一起出游,以防万一。但装得老态龙钟的司马懿早进不得曹爽的法眼。
司马懿与儿子中护军首领司马师、司马昭以及太尉蒋济等人一直在找机会发动政变。
也正是这次祭祀高平陵,司马懿抓住了机会,善出奇招的他及时发动了政变,史称“高平陵政变”。
看着曹爽及其同党出城走远后。司马懿上奏永宁宫的郭太后,请求废除曹爽兄弟。兵屯司马门,控制京城。
曹爽专权时,将郭太后软禁于永宁宫,不得与魏帝曹芳相见。
郭太后是曹叡的正妻,抱着曹芳长大。出于凉州大族西平郭氏。知道权变的重要,得到消息后,立即授权司马懿全权处置。
于是,司马懿命令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军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占据曹羲军营。同时,关闭洛阳城门,占领武器库,亲率三千敢死队战据洛水浮桥,杀气腾腾的等着曹爽等人。70岁的老人司马懿咽不下这口气。如果他不把曹爽干掉,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及有可能被曹爽干掉。
曹爽最终屈服,自请免去职务,不久被司马懿定罪,诛杀三族。自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同年四月,改年号为嘉平。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把持朝政。
中书令李丰和魏帝曹芳的岳父光禄大夫张缉等人曾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被司马师灭族。司马师逼曹芳废黜张皇后。曹芳因参与了李丰等人的图谋而不安,司马师则担心后患,秘密图谋废魏帝曹芳。
可以说司马氏一举荡平了曹氏宗亲在洛阳的势力范围,公元254年,也就是高平陵事件五年后,司马师联合公卿及朝中大臣上奏郭太后,告了曹芳一状。
主要理由是魏帝曹方懒政、淫乱、残暴、废儒、禁谏、非礼、不孝等罪,请依霍光故事废曹芳的帝位。得到郭太后的许可,贬曹芳为齐王,搬出洛阳皇宫,在河内郡重门营建齐王宫,礼仪制度降为诸侯的封国。
司马氏兄弟突然对曹芳下手废帝,当然不是那些帝王通病的理由,而是另有原由。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控制了朝政。
这时的司马师,对于曹芳已经有猜忌,想废掉他。传闻中有这么一件事。
蜀汉的姜维进攻陇右,安东将军司马昭这时被征前往迎击。按惯例,出征前司马昭要到京师接受皇帝的召见。
中将军许允等左右谋臣和皇帝曹芳一起商量,打算在司马昭来平乐观觐见时,借机把他杀掉,然后夺过兵权,再进击司马师。
诏书已经写好了,但还没有加盖印玺。

气宇轩昂的司马昭进入平乐观的时候,魏帝曹芳正在吃栗子,见了司马昭,他怂了,迟迟不敢在诏书上加盖印玺。
曹芳身边弹曲演唱的戏子们都看不下去了,就唱道:“青头鸡,青头鸡。”
青头鸡,是当时对鸭子的称呼。而“鸭”字,与画“押”的“押”字谐音,这是在提醒曹芳,赶紧盖章,办大事了。
曹芳犹豫着,没敢动手,机会就这样错过了。消息传出后,坚定了司马氏兄弟的废君之意。他们找到郭太后,提出要废掉皇帝曹芳。
郭太后养大了曹芳,她为什么会听司马兄弟的话?
权力必须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高平陵事件”后,司马家族势力的增长与皇权旁落的魏帝曹芳形成了反差。而司马氏兄弟也加大了对郭太后的笼络。郭太后的堂弟郭德先后娶了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女儿。郭太后实际上与司马家族有了姻亲关系。而曹氏家族在朝廷中的当权派和支持者基本让司马兄弟诛杀尽了。曹操的儿孙们已远离洛阳的政治中心。对司马家族不构成威胁。
曹芳只是郭太后的养子,没有血亲关系。郭太后又是司马家族从永宁宫解禁出来赋于权柄,也是个傀儡。所以,废除魏帝曹芳只是个程序问题,郭太后根本左右不了。但是在废除曹芳谁来当皇帝的问题上,郭太后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可以说是权力的平衡,因为司马昭想立曹操的儿子彭城王曹据为帝。
曹操共有25个儿子,当时活着的还有4个,彭城王曹据是那个“称象”的神童曹冲同母的弟弟,也快60岁了,从辈份上说,算是郭太后的叔叔辈,如果一个老家伙当了皇帝,辈份就乱了。对司马氏来说立个老的,死的快,对郭太后来说,立个小的好把控。
废帝的全过程,上演了一出荒诞剧而已,权臣借着太后和自己的权势要把皇帝给撤换掉,而整个过程的表象又严丝合缝地符合宫廷的礼仪、皇家的规则,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合乎天理。

于是,就有一个少年天子登场。此人就是曹髦,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时年13岁,是曹芳同辈的族弟。曹髦能写会画,才子。但这个少年天子司马昭也不放心,平定叛乱出征都带在身边。
少年天子在慢慢长大,关于司马昭的专权,曹髦说过一句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这背后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司马昭将篡夺曹魏的江山,连街市的路人都可以看出来。已长大的曹髦为了帝王的尊严,将要“宁为玉碎不做瓦全”。
从这段故事,可以看出官员在危机面前的人性。
公元260年6月2日夜,曹髦命仆射1李昭、从官2焦伯等人在皇宫中的陵云台3上召集皇宫卫队,召来身边的内臣尚书4王经、侍中5王沈、散骑常侍6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废的耻辱,今天请随我一起去讨伐他吧。
尚书王经很镇定的说:当年鲁昭公不忍季氏专权,有过此举,但讨伐失败,丢了家业,四处流浪,反被人耻笑。如今司马昭权倾朝野,皇宫的卫队战斗力有限,陛下何必如此冲动,想过后果的严重性吗?何不另谋良策?
曹髦从怀中掏出讨伐诏书扔在地上说:这事就这样定了,纵使战死又有何惧,况且未必一死。
说完进内宫告知郭太后。得此空档,王沈、王业跑了,急着向司马昭告密。但尚书王经没有跑,他是皇帝身边的重臣,危难时刻他选择与皇帝站在一边,也选择了死亡。
曹髦对郭太后说了什么?郭太后怎么回应的不知道。但是这件事之后,郭太后的诏书中说:曹髦拿弓箭射我的宫殿,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还要出兵入西宫杀我。这说明,谈崩了。临出发前,曹髦张弓向西宫射了一箭。
从内宫出来的魏帝曹髦,拔剑登车,率领卫队和奴仆冲出了内宫,向司马昭的家杀去。
但刚出宫门就与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所率的军队遭遇。在曹髦卫队长的怒骂下,司马伷的士兵四散而去。
而此时,中护军7贾充带兵赶到,在南宫门口下迎战曹髦的卫队。
曹髦亲自挥舞佩剑上阵,因为面对的是愤怒之下的皇帝,贾充的兵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胆。且战且退。在这个关键时刻,出现个太子舍人8成济。他问贾充,现在应该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就是为了应付今日之急,还有什么可问的。这位成济立即挥舞着长戈冲上去,把皇帝曹髦刺死,挑于车下,曹髦卒年19岁。
读一段历史,我们总是习惯于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并由此衍生出道德与卑鄙之类的概念。其实一切不过是欲望所至,没有选择就不会有痛苦,人分为三六九等,处于高层的人能够充分享受物质和精神的保障,随着层次的递减,保障就越来越少,到了底层,通常只有勉强维持生存的食物,精神供应几乎是零。权力的真正支撑应该是责任,只有扛起了责任,权力才是稳固的。没有内在的责任,外化的权力必然坍塌,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对于曹髦来说,失败了,命丢了,但在六年的政治压榨和死亡的威胁下,这位少年天子没有选择屈辱和退让,而是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小皇帝有着傲骨和血性,因为很有才华,所以就有气节,与其苟且偷生,不如高贵赴死。
弑君的结果:
曹髦之死,郭太后面临着自保,她的态度:此小儿悖逆不道,自陷大祸,多次要谋害于哀家,此次,混于士兵中,被误杀,现废为庶民,埋了算了。
太傅司马孚,大将军司马昭等人的态度:可以降恩按诸侯王的礼遇下葬。
于是,曹髦以当皇帝之前的“高贵乡公”的身份被埋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的瀍河与涧河相交的一块平地上。
曹髦出殡时,仅几台下等的车马,没有打灵幡,悄然出城,洛阳的百姓得知是被杀的皇帝后,自发的相聚悼念,史料记载洛阳百姓:“掩面而泣,悲不自胜”。
坚持与皇帝站在一边的尚书王经以“教唆圣上,离间重臣”为由被诛杀。其他与曹髦起事的官兵的生命更是微不足道,不见史载。
向司马昭告密的王沈、王业被封侯晋爵。
弑君的成济,因群情激愤,司马昭无奈命诛杀成济三族。得到消息后成济兄弟,光着身子站在屋顶大骂司马昭,结局是被乱箭射死。
中护军贾充之后飞黄腾达,他有一个女儿叫贾南风,咱后面再说。
1、仆射:官员,职务仅次于尚书令。
2、从官:君王的随从、近臣。
3、陵云台:陵云台是洛阳城魏晋至北魏宫城中的重要高台建筑,其始建于曹魏文帝黄初二年。
4、尚书:是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职。
5、侍中: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是帝王亲信贵重之职。
6、散骑常侍:曹魏初年,并散骑、中常侍为一,称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随从。
7、中护军:魏晋时,高级武官,原名护军,与中领军同为重要军事长官。
8、太子舍人:太子府的宿卫官员。自汉开始,也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太子舍人”之职,目的是让其陪伴在太子身边,以其人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