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五行针灸,初学者大多停留在知其然,跟着教材照猫画虎。初期够用,但若想精进,最好知其所以然,临床实践方可熟练操作。特别是比较复杂的情况,比如经气转化,教材上虽然提供了穴位,但是缺乏具体操作。本人在参考了龙梅老师的文章《五行针灸:转化经气,平衡五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细化,希望给对这块感兴趣的同仁一点助力,不足之处也请加以指正。
如果是初学者,需要熟悉五腧穴,建议背诵五腧穴歌,然后根据“阴井木,阳井金”的顺序快速定位到所需的穴位,做到信手拈来。
五腧穴歌 --井荥输(原)经合歌
出自 明代 刘纯《医经小学》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传,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经气转化的概念
平衡各个五行之间的能量。当护持一行的能量偏弱,而其他行的能量比较充足的时候,可以把能量充足的一行转到护持一行上。比如木行人的土能量比较足,可以把土能量转到木上。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有虚就有实,本文只详细叙述补虚,对于泻实,相对简单,实则泻其子,以泻法刺实者的子穴即可。
操作原则
选择最短路线,使用最少穴位。
避免使用通过心的路线,因为据日本(针灸)传统,心乃神圣之官。也就是心不能作为携带者。
永远沿着五行相生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化。
如转化途经另一行或脏器,作为携带者之一行或脏器,不会带走流经此处之经气
操作步骤
1.任何情况下,一律先针左侧后针右侧。
2.先针气虚之一行,略带补意,留针。
3.如果距离较远,针作为携带者之脏器所属经脉,略带补意,留针。
4.勿针气实待泻之一行。
5.最后,给气虚待补之一行穴位充分施补后,立即出针。
6.原来留在携带者经脉之针无需再补,出针。
7.必要时,可使用络穴使经气从阴脏转到与之相表里之阳腑,不过很少有此需要,因为经气通常在表里脏腑之间得到自动协调。
案例图解
1、由母传子(当母亲的能量比较强大时)
直接传,不需要携带者。
例如:土行人土能量不够,但其火能量比较足时,火生土,从母亲火那边转能量。
来源:《五行针灸指南:增补修订本》
刺虚者土的火穴
解溪(胃经之火穴),灸3-7壮,补法出针。
大都(脾经之火穴), 灸3-5壮,补法出针。
若土行人土的能量太多,则可以通过“泻其子”的方式:
刺实者土的金穴
厉兑(胃经之金穴),泻法出针。
商丘(脾经之金穴),泻法出针。
2、由祖母传子(当祖母的能量比较强大)
直接传,不需要携带者。
例如:土行人土能量不足,木能量比较足时,从祖母木传能量。
来源:《五行针灸指南:增补修订本》
刺虚者土的木穴
隐白(脾经的木穴),补法进针,后出针。
丰隆(胃经的络穴),灸3-5壮,补法进针,后出针。
注意:若有相克关系存在,只转脏的能量,不转腑的能量。
此处个人理解:脏为阴,腑为阳。当相克关系存在时,若将阳腑的能量也转了,可能会出现能量相克。此时,可以选此腑的络穴加以平衡。
3、由曾祖母传子(当曾祖母的能量比较强大)
距离太远,需要一个携带者,此时存在相克关系,只转脏不转腑。
例如:木行人,土能量比较强大,需要金或者水作为携带者。
来源:《五行针灸指南:增补修订本》
选虚者木的金穴,携带者金的土穴。记忆口诀:木(金)金(土)
中封(肝经之金穴)灸3-5壮,弱补法进针。先左后右,留针。
太渊(肺经之土穴)携带者不需灸,弱补法进针,先左后右,留针。
注意强者土无需针。
出针: 左中封强补法出,右中封强补法出。左太渊出,右太渊出。
携带者:进针无需灸,出针无需补。个人理解是携带者不是被补者,只是作为能量传输通道,仅需要进针时弱补给即可。
若使用水作为携带者:
选弱者木的水穴,携带者水的土穴。记忆口诀:木(水)水(土)
曲泉(肝经之水穴)灸3-5壮,弱补法进针。先左后右,留针。
太溪(肾经之土穴)携带者不需灸,弱补法进针,先左后右,留针。
出针: 左曲泉强补法出,右曲泉强补法出。左太溪出,右太溪出。
总结规律
由以上案例可知,无论护持一行待补还是待泻,刺的都是护持一行上的五输穴。
三代以内一家亲,无需携带。三代之上如曾祖母需要携带者。
强者无需刺,由携带者取而代之。顺序是先刺弱者再刺携带者。
拓展
理论上讲,经气可从任何一脏腑或五行转化至另一脏腑或五行,但一定要按五行相生克的顺序。但临床上,某些转化更经常用到,因为相对而言,五行中之木与土,较之其他行如水与相火(主精气之储备),常常经气有余。以下转化最常用到:
相火者:曲泽(相火之水),太溪(水之土)。土气转化至火,携带者:水。记忆口诀:火(水)水(土)。
木者:中封(木之金),太渊(金之土)。土气转化至木。携带者:金。记忆口诀:木(金)金(土)
土者:隐白(土之木)。木气转至土。祖母关系比较近,无需携带者。
涉及火行的经气转化
对于经气转化,君火与相火应作为两个不同五行看待。经气不能在君相二火之间相互转化。如果需要小肠之气补三焦之气,必须通过整个五行循环,直到经气传到火的另一面。临床上从没有这样去操作,但理论上可实现。
在同一五行内,经气由一官传给与之相表里的另一官
此处要用到络穴。如:肺经之气弱于大肠之气,可用列缺调整肺与大肠之经气。此失调可通过脉象发现,称为分离脉。同样,实际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